“利刃”小队成立的誓词言犹在耳,五名成员甚至来不及多做休整,便立刻被投入到了堪称地狱般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中。时间,是他们最奢侈也最匮乏的资源。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将这支本就精锐的小队,锻造得更快、更强、更致命,以适应“鹰巢”那龙潭虎穴般的环境。
训练场不再局限于堡垒周围的熟悉区域,而是扩展到了控制区内最复杂、最险峻的地带。总教官由陈锋和老周共同担任,陈浩和陈雪则作为技术和情报顾问,随时提供支持并收集训练数据。
一、 山地攀爬:垂直的生死线
“鹰巢”依托险峻山脉而建,陡峭的岩壁是其天然屏障,也可能成为潜入的捷径。
小队被带往一处近乎垂直的百米绝壁下。冰冷的岩石散发着寒意。
“装备自检!记住你们的每一个支点,信任你的队友,更要信任你自己的力量!”陈锋的声音在岩壁下回荡,他亲自示范,如同灵敏的岩羊,利用岩石的细微凸起和裂缝,快速向上攀爬,动作简洁高效,充满了力量感。
老周则更注重技巧和隐蔽:“寻找阴影处的落脚点,避免反光。利用绳索时,减少金属锁扣的碰撞声。记住,你们不是来攀登的,是来潜入的,无声无息比速度更重要。”
陈默没有依赖空间能力,而是凭借强化后的身体素质和平衡感,紧跟陈锋的脚步。他需要适应纯粹的物理攀登,因为能力的使用必须留在最关键的时刻。
赵铁柱体型相对魁梧,攀爬起初颇为吃力,粗重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崖壁间格外清晰。但他有一股蛮牛般的韧劲,手指哪怕被岩石磨破也死死抠住缝隙,一步步向上挪动。
林婉儿则展现出了惊人的轻盈和冷静,她像一只壁虎,对身体的掌控达到了极致,总能找到最省力、最稳定的路径,甚至还能在固定自身的同时,为下方的赵铁柱指出几个可行的借力点。
一次次坠落(有安全绳保护),一次次重来。手掌磨破,膝盖淤青,汗水浸透了厚重的作战服。当五个人最终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以相对隐蔽的方式攀上这处绝壁时,彼此对视间,已多了一份基于实力的信任。
二、 长途奔袭:耐力与意志的熔炉
潜入和撤离,都需要极强的机动性和耐力。训练计划中加入了极端条件下的长途奔袭。
负重超过三十公斤,在复杂崎岖的山林间,进行五十公里以上的强行军。没有明确的路径,只有目标坐标。老周负责领航,考验着小队在疲惫状态下的方向感和决策能力。
林婉儿在这方面展现了绝对的优势,她仿佛天生就属于山林,总能找到最快捷、最隐蔽的路线,并且能通过观察植被、星象甚至动物痕迹来校正方向。
陈默和陈锋凭借过人体能紧紧跟随。赵铁柱则再次陷入苦战,沉重的爆破装备和自身体重让他气喘如牛,但他从未掉队,嘴里不干不净地咒骂着崎岖的山路,脚步却一步未停。
最严峻的考验是在奔袭途中,会遭遇陈锋和老周设置的各种突发情况——模拟的敌军巡逻队、需要快速通过的染毒(模拟)区域、甚至是小范围的“遭遇战”,要求小队在极度疲惫下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并做出正确战术选择。
每一次奔袭结束,五个人都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瘫倒在地,连手指都不想动弹。但就是在这一次次突破生理极限的过程中,他们的耐力被锤炼得如同钢铁,意志也愈发坚韧。
三、 伪装潜伏:与环境的融合
潜入的核心在于隐蔽。老周将他毕生积累的潜伏经验倾囊相授。
他们学习如何利用植被、泥土、甚至动物粪便来制作伪装,消除人体轮廓和气味。学习如何在灌木丛中、在岩石阴影下、在泥泞的水洼里,保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动不动,连呼吸都要控制到最微弱的程度。
林婉儿和老周是这方面的天才。林婉儿能轻易地将自己融入一片枯黄的草丛,即使近在咫尺也难以察觉。老周则能利用环境声音(如风声、鸟鸣)的掩护,进行极其缓慢而隐蔽的移动。
陈默尝试将空间感知与潜伏结合,他能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环境细节,从而选择最完美的潜伏点,并提前感知可能的威胁。赵铁柱则是最痛苦的,他庞大的体型和习惯性的大动作成了最大的挑战,没少挨老周的训斥,但他学得极其认真,一次次趴在水坑里、蜷缩在狭小的石缝中,努力将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
训练中,陈雪会动用堡垒所有的监控和侦察手段(包括热成像)来搜寻他们,任何被发现的成员都将面临加练。在这种高压下,小队的整体潜伏能力飞速提升。
四、 爆破物使用:毁灭的艺术与精准
赵铁柱的专长,但他需要将个人的爆破艺术,转化为契合小队战术的精准工具。
训练场设在偏僻的山谷。赵铁柱需要根据陈默或陈锋提出的战术需求(如无声爆破门锁、制造定向坍塌阻断通道、瞬间瘫痪电力设备等),利用有限的、甚至是就地取材的材料,快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爆炸物。
“雷公,我要的是把这扇模拟的合金门锁炸开,但不能惊动二十米外的哨兵!”
“磐石,你需要多大的爆破当量,才能让这段隧道口塌方,刚好阻挡追兵五分钟?”
“阎王,如果遇到电子锁,这是我弄的小玩意儿,贴上去,延迟三秒,内部电路过载,保证安静!”
赵铁柱沉浸在爆炸的世界里,眼神狂热而专注。他不仅追求威力,更追求控制力。药量的计算、雷管的放置、导爆索的铺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其他成员则需要学习如何配合他,提供掩护、传递材料,并了解不同爆炸物的威力和特性,以便在实战中能有效利用爆破效果或规避伤害。
五、 应对检测设备:与科技的无声博弈
这是陈浩和陈雪主导的、最具技术含量的训练环节。
在一个模拟的“检测通道”内,布设了从“天神”商队缴获以及自行仿制的各种传感器——被动红外、震动感应、激光绊线、甚至模拟的生命体征探测仪。
小队需要在不触发警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通过。
老周传授传统反侦察技巧:寻找探测盲区,利用热源屏蔽材料(简陋但有效),控制体温和心跳,以及极其缓慢地移动以规避震动传感器。
陈浩则提供技术对抗手段:他改造了小型电磁脉冲装置(极短距离、一次性使用),可以暂时瘫痪部分电子传感器;制作了能够发射特定红外频率的干扰器,用以欺骗红外探测器;甚至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试图通过截获的通讯协议,模拟“己方信号”欺骗门禁系统。
陈默的空间感知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能提前“看”到那些肉眼和常规仪器难以发现的隐蔽传感器和绊线,为小队选择最安全的路径。但他也刻意限制自己的能力使用,鼓励队友依靠自身技能和装备解决问题,因为他无法保证在“鹰巢”内部,自己的能力不会受到干扰或需要用在更关键的地方。
训练是残酷的。失败是家常便饭。触发警报后刺耳的鸣响、代表“阵亡”的激光指示器光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总结与加练,成了家常便饭。汗水、疲惫、偶尔因失误而产生的摩擦,都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被放大。
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退缩。
每一次失败后的总结,每一次成功突破后的短暂喜悦,都在一点点地将五个独立的个体,熔铸成一个真正的整体。他们开始熟悉彼此的呼吸节奏,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一个手势就能完成战术的转换。
“利刃”小队,正在血与汗的淬炼中,逐渐开锋。他们很清楚,此刻训练场上多流一滴汗,多掌握一种技能,在未来的“鹰巢”之中,就可能多出一分生的希望,多出一分完成任务的可能。
地狱般的训练,仍在继续。而下一阶段的装备升级,也即将随着训练的深入,被提上日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末世重生我的保垒无敌家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