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续篇 第十章 少年联全域,丝路探商痕
北平的冬日虽寒,市立小学的阶梯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少年护宝团” 的三十多名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前的投影仪正播放着来自敦煌、西安、广州等地青少年护宝组织的视频 —— 敦煌的孩子们站在莫高窟前,展示着他们修复的壁画残片;西安的少年们捧着仿制的兵马俑,讲解着秦代工艺的精妙;广州的小伙伴则在南越王博物馆里,对着镜头介绍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
“这是我们发起的‘华夏少年护宝联盟’第一次线上联动!” 林晓雅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自制的联盟旗帜,旗帜上绣着 “薪火相传” 四个大字,“以后我们要一起分享文物故事,一起参与保护行动,让更多人知道,守护文明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屏幕里,敦煌护宝队的队长扎西卓玛笑着回应:“等明年春天,我们邀请你们来敦煌!我们可以一起清理洞窟里的积沙,一起给游客讲解壁画故事!” 西安的少年们也纷纷附和,线上线下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像一串清脆的风铃。
林晚秋坐在教室后排,看着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不禁想起半年前那个举着 “欢迎国宝回家” 牌子的小姑娘 —— 如今的林晓雅,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护宝小领袖。沈青崖悄悄递来一份文件,压低声音说:“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队传来消息,在甘肃张掖附近发现一处元代商队遗址,出土的器物上有波斯、阿拉伯的纹饰,还有汉字铭文,应该是当年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遗存。不过他们在遗址周边发现了盗洞,怀疑有盗墓团伙盯上了这里。”
“元代商队遗址?” 林晚秋立刻翻看文件里的照片 —— 照片中,散落的青花瓷片上印着波斯细密画风格的缠枝纹,一枚银锭上刻着 “至元通宝” 的字样,还有几枚镶嵌着绿松石的金饰,明显带着中亚工艺特征,“这可是研究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遗址,能证明当时东西方文化、贸易的交融,绝不能让盗墓团伙破坏!”
当天下午,护宝联盟总部召开紧急会议。苏墨已经联系了张掖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得知遗址位于祁连山脚下的戈壁滩,目前只进行了初步勘探,核心区域尚未发掘。“盗墓团伙的盗洞挖得很深,方向直指遗址中心的‘商队议事厅’,那里很可能存放着商队的账簿、信件等珍贵文物。” 苏墨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我们得尽快出发,赶在他们再次动手前保护好遗址。”
让林晚秋意外的是,当 “少年护宝团” 的孩子们得知消息后,竟集体写下请愿书,希望能跟着前往张掖 —— 不是去冒险,而是在安全区域协助整理勘探资料、记录文物信息,还能将遗址发现通过 “华夏少年护宝联盟” 分享给各地的小伙伴。
“孩子们说得对,” 林晚秋看着请愿书上稚嫩却坚定的签名,对沈青崖说,“让他们参与进来,不仅能帮我们分担工作,更能让他们亲身感受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这种体验比课堂上讲一百遍都有用。”
一周后,护宝小队带着林晓雅、扎西卓玛(敦煌护宝队派来的小代表)等五名少年护宝者,驱车前往张掖。车窗外,祁连山的雪峰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戈壁滩上的骆驼刺顽强地生长着,像一个个守护丝路的哨兵。林晓雅趴在车窗边,手里的笔记本很快画满了沿途的风景,还认真记录着沈青崖讲解的丝路历史:“元代的商队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从这里出发,经过中亚,到达欧洲;又把西方的香料、珠宝、工艺带回中国,这里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呢!”
抵达遗址后,当地考古队的李队长早已在营地等候。他带着众人来到遗址核心区,指着地面上的探方说:“我们在三号探方发现了一间完整的储物室,里面有二十多件完整的瓷器和金属器。但旁边的盗洞已经挖到离储物室不到一米的地方,再晚来一步,文物就可能被盗走了。”
沈青崖立刻部署防御:“阿贵带队员在遗址周围设置巡逻岗,24 小时不间断值守;苏墨协助考古队对已出土文物进行登记和保护;晚秋和我负责勘察盗洞,追踪盗墓团伙的踪迹;孩子们在营地整理资料,通过联盟平台实时分享遗址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遗址上一派忙碌景象。林晓雅和扎西卓玛带着小队员们,将考古队记录的文物信息分类整理,用相机拍下每一件器物的细节,上传到 “华夏少年护宝联盟” 的线上平台。各地的少年护宝者纷纷留言互动,有的提出文物修复的建议,有的分享相关的历史资料,甚至有新疆的孩子发现家族珍藏的元代商队故事,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你们看这件青花瓷!” 林晓雅拿着平板电脑,跑到林晚秋身边,屏幕上是新疆少年发来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青花罐与遗址出土的瓷器纹饰几乎一致,“这说明元代的商队贸易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从张掖一直延伸到新疆!”
林晚秋接过平板,心里满是惊喜 —— 孩子们的跨地域协作,竟然为考古研究带来了意外收获。就在这时,巡逻队员匆匆来报:“在遗址东北方向五公里处发现可疑车辆,车上有盗墓工具和洛阳铲!”
沈青崖立刻带领队员驱车追击。盗墓团伙的车辆在戈壁上疯狂逃窜,却因地形不熟,陷入了一处沙丘。当沈青崖等人将车辆包围时,发现车上除了盗墓工具,还有几件从其他遗址盗来的文物,其中一件唐代三彩马,正是半年前西安一处古墓丢失的国宝。
“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你们怎么能私自盗取!” 沈青崖厉声呵斥,将盗墓团伙成员一一制服。被押解回营地时,林晓雅和小队员们举着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的牌子,站在营地门口,眼神坚定地看着这些破坏文明的人。
当天晚上,营地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会。考古队的李队长举起水杯,对孩子们说:“这次能成功保护遗址,你们的线上协作帮了大忙!你们让我们看到,文明的守护不仅需要成年人的努力,更需要新一代的传承。”
扎西卓玛捧着从遗址出土的一枚小瓷片,轻声说:“这枚瓷片上有中国的花纹,也有西方的图案,就像我们‘华夏少年护宝联盟’一样,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却因为守护文明的心连在一起。”
离开张掖前,孩子们在遗址旁种下了一排小树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护宝者的名字和一句守护宣言。林晓雅的木牌上写着:“愿这棵小树和我们一起长大,一起守护丝路的文明印记。”
返程的路上,林晚秋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祁连山,又看了看身边正在整理资料的孩子们 —— 他们有的在写遗址发现报告,有的在剪辑护宝视频,有的在给远方的小伙伴发消息,分享这次经历。她突然明白,“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协作中,慢慢变成了鲜活的现实。
回到北平后,“华夏少年护宝联盟” 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进来,他们在校园里开设文物讲堂,在社区里组织保护宣传,在网络上分享文明故事。而护宝联盟的成年成员们,也在孩子们的感染下,更加坚定了守护的信念 —— 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眼前的文物,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华夏文明未来的希望。
丝路的风还在吹,少年的声还在传,护宝的路还在延伸。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明的薪火正以越来越多的方式,跨越地域,跨越年龄,照亮每一个角落,直到永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