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何颂跟着刘俊峰坐进副驾驶。
“没想到卫教授真人比照片还不好惹。”
刘俊峰转动钥匙点火,引擎声低沉轰鸣,“以前只在学院公告栏看过她的讲座海报,这次算是见识到什么叫滴水不漏了。”
他眼角余光瞥见何颂紧绷的下颌线,“早知道你俩这关系,我就不该多嘴试探。”
何颂靠在真皮座椅上,眼神中满是怅惘。
他轻声开口:“工作这些年,谈过无数合作,可唯独在她面前,所有手段都显得卑劣。”
记忆不受控地翻涌,高三那年,他当着全班的面跟戴琪秀恩爱。书林当时震惊到黯淡的眼神,成了他心底多年来无法愈合的刺。
刘俊峰猛地踩下刹车,红灯的血色映在他镜片上。
他突然转头看向何颂,“你现在是企业高管,人家是国防项目带头人,我们学院特聘的金字招牌!你当众揭伤疤,这不是把合作机会往别人手里推吗?”
他转动方向盘驶入主路,继续说道:““她现在的团队在搞无人机蜂群算法,听说进度比国外快了半年。你要是想弥补,不如想想有没有资源支持一下项目……”
“我也正琢磨这事。商界讲究互惠互利,她想要科研突破,我想要技术落地,各取所需。想来我这边不会太难。” 何颂揉了揉眉心。
虽然他在公司位高权重,但动用资源仍需走流程,
“我打算成立专项科研基金,不过得先和董事会沟通。书林那边单纯砸钱肯定不行,得找个让她无法拒绝的切入点。”
刘俊峰轻敲方向盘,车载电台的音乐声忽远忽近:“下周航模协会的交流会是个机会。mIt 团队也会参加,现场肯定要展示技术成果。
你可以提出开放企业的云计算平台,免费给项目组做三个月压力测试,顺便派技术骨干去当‘外援’。
这既不涉及大额资金,还能体现合作诚意。”
何颂挑眉,眼中闪过赞赏:“我回头整理一下方案,重点突出我们在量子加密模块上的技术优势,她们对无人机的信息安全应该格外看重。不过……”
他顿了顿,“动用核心技术资源,估计还得说服几个技术总监。”
车子驶入隧道,顶灯在车窗上投下斑驳光影。
何颂突然转头看向刘俊峰:“话说回来,我们公司两个月后应该会淘汰一批还能用的高精度传感器和计算设备,捐给学院做教学用具绰绰有余。师兄有兴趣不?”
刘俊峰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这手笔可不小。要是能有这批设备,学生们做实验能方便不少。”
“还有,” 何颂继续道,
“我们公司有些实习生名额,你带的研究生要是有兴趣,我可以特批几个内推名额。让他们去实践,接触接触实际项目,对学术研究也有帮助。”
刘俊峰竖起大拇指:“你这简直是雪中送炭!有了这些,我的几个课题推进能快上不少。”
何颂摆摆手:“师兄别见外。”
刘俊峰长叹一声,仪表盘蓝光映出他鼓励的笑:“下周航模协会的交流会,她团队的人会去演讲。要不要帮忙订座位?”
何颂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笑容里藏着十年的懊悔,也燃着破釜沉舟的孤勇。
“订第一排,我要让她看清,就算身处不同领域,有些问题的答案,始终只和她有关。”
电梯数字跳到 15 层,书林径直走向会议室。
推开门,投影幕布上 “第N代战斗机航电系统优化方案” 的字样刺得人眯眼,二十多道目光齐刷刷投来。
“开始吧!” 她将平板接上投屏,林晓宁默契地分发资料。
翻页声中,无人机集群作战的三维模型在幕布上旋转,模型表面闪烁的虚拟指示灯,模拟着实际作战中的信号传输路径。
“先谈蜂群协同算法,上周试飞的信号延迟问题解决得如何?”
李新民用激光笔圈出数据曲线,线条上密密麻麻的红点代表着测试中的异常数据。
“尝试量子加密信道,但在 10Ghz - 12Ghz 频段,误码率仍高达 7.3%。复杂电磁环境下,传输稳定性还差 12%。
而且我们发现,当机群数量超过 50 架时,密钥分发的速度跟不上指令传输需求。”
他调出一段试飞录像,画面里无人机的飞行轨迹突然变得紊乱。
书林托着下巴,目光紧锁屏幕。
“量子信道的问题需要从底层协议入手。
李老师,把去年关于动态密钥分配的实验数据调出来。
我们参考候鸟群体在磁暴环境下重新构建导航节点的机制,或许可以让无人机自主生成临时密钥。”
她拿起白板笔,在侧边写下一串公式。
“就像这样,通过生物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自适应的密钥生成算法。大家对这个方向有什么想法或建议,都可以提出来,集思广益。”
会议室安静片刻后,年轻的副研究员小陈举手。
“卫上校,我在想,结合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是不是能进一步增强密钥的安全性和分配效率?” 书林示意他详细说说。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团队决定将生物神经网络模型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由小陈牵头成立专项小组,在两周内完成概念验证模型搭建。
这时,负责气动布局的王显红举手:
“卫上校,战斗机在高机动状态下,航电系统的散热问题愈发严重。现有散热结构会导致 30% 的运算性能下降。”
他切换画面,展示着风洞测试中的热成像图,战斗机关键部位的温度不断攀升。
书林切换到气动布局图,指尖在触控屏划出利落的弧线,调出流体力学模拟数据。
“试试改变散热片的仿生结构,仿照沙漠甲虫背部的集水原理,让热量能更高效地散出。
同时,优化内部线路布局,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产热。各位对散热方案还有别的思路吗?”
“我觉得可以在散热通道中加入微型相变材料。”
一位资深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相变吸收大量热量,能起到缓冲作用。”
书林认真记录下来,“那这一块就由王老师负责联合材料组,采用仿生散热结构与微型相变材料结合的方案,下周完成原型设计,启动风洞测试。”
突然响起的手机震动声打断发言,林晓宁迅速倒扣手机,这个动作让书林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皱。
但她很快将注意力转回会议,看向材料组的负责人:“隐身涂层的高温老化问题,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材料组张丰苦着脸:“我们尝试了三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但在 1200c 高温下,涂层的附着力还是会下降 40%。
而且,新涂层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超出预算 60%。”
书林敲了敲屏幕上的参数:“成本问题我来协调,但性能必须达标。
下周例会必须出方案,重点研究纳米晶须分散度与高温驻点热流密度的耦合关系,参考航天领域的隔热瓦技术,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点。
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有任何灵感,随时和我沟通。”
“散会后把进度表发我邮箱,今晚我会逐一查看。”
书林扫视全场,“各小组务必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有问题及时上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丢掉恋爱脑,真学霸只想上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