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母实操推进的同时,书林将高端飞行员培养计划与体系作战的衔接提上日程。
虽然前期调研已搭建起基础框架,但如何让飞行员精准掌握“战斗机+无人机”的协同战术,还需要结合体系作战的最新要求细化。
她特意预约了郭院士的空闲时间,想从体系作战的全局视角,敲定培养计划的核心重点。
两人在基地的作战研讨室见面时,郭院士已提前调出体系作战的战术流程图。
“高端飞行员不是‘单机尖子’,而是‘体系节点’。”
他指着流程图中“人机协同”的核心环节,“你的培养计划要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战术理解能力’,让飞行员清楚无人机在体系中的角色,知道什么时候该让无人机侦察,什么时候该让它掩护;
二是‘应急指挥能力’,通讯中断时,要能通过预设指令指挥无人机执行基础任务。”
书林翻开调研笔记,补充道:
“我之前梳理了跨环境训练框架,但在‘人机协同考核’上还没形成标准,想请您把关。”
郭院士拿起笔,在笔记上圈出“跨环境训练”的章节:
“可以把无人机协同融入每个环境模块。比如寒区训练,让飞行员指挥无人机完成航线扫雪与故障排查;
海上训练,用无人机模拟敌方雷达,考验飞行员的战术规避与无人机调度配合。”
他提出一个创新思路,“搞‘双盲测试’。
飞行员不知道无人机的实时状态,无人机也不知道战场突发情况。
全靠预设协议和飞行员的临场指令完成协同,这样才能真正考验实战能力。”
书林立刻领会了核心:
“您是说让训练更贴近‘信息不完全’的实战场景?
比如在模拟寒区发动机故障时,同时切断无人机的部分传感数据,让飞行员一边处置战机故障,一边根据有限信息指挥无人机求援。”
郭院士点头认可:
“还要加入‘体系意识’培养,每周组织飞行员参加体系作战推演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人机协同动作,会如何影响整个战场的部署。
另外,后面可以给飞行员搞技术培训。
比如让你S市实验室的无人机研发团队,每月搞一次‘飞行员-工程师’交流会,让飞行员懂无人机的技术边界,工程师懂飞行员的战术需求。”
两人足足讨论了一下午,书林梳理出三个细化方向:
一是在培养计划中新增“体系作战认知课程”;
二是将“人机协同双盲测试”纳入高端飞行员考核核心指标,占比不低于30%;
三是建立人才联动机制,促进用户与研发人员的交流。
书林看着推进表,愈发清晰。
无人机航母实操与飞行员培养,正沿着体系作战的主线,形成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这天,书林要测无人机的“动态目标识别与避障”功能,第一个就找了李昀:
“师姐,借你这双‘火眼金睛’用用!
帮我盯传感器数据,我总觉得设备对‘小体型移动目标’的反应慢半拍。”
李昀刚校准完光学仪器,揣着数据记录本就往后山跑,路上还顺道把正在调式传感器的宋辉暄给拽上了:
“辉暄师姐,你带套便携式监测仪,书林说要测极端地形下的信号稳定性,正好后山石头多。”
黄燕玲听说她们要搞“小团体,那哪能干啊!
拎着她的设备校准工具箱追上来:
“等等我!无人机的姿态传感器还没复校,别测到最后数据全不准!”
三人刚到后山,就见书林常来照看的那群山羊正撒欢,这群“白团子”早把她当熟人,见她来都“咩咩”围过来蹭裤腿。
领头的公羊带着羊群闯进了无人机测试区域,正低头啃食草坪边缘的苜蓿。
“正好!”书林眼睛一亮,拍着无人机遥控器,
“这群老伙计就是现成的‘动态目标’,比人工模拟真实多了!”
宋辉暄立刻架起传感器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着无人机的信号强度曲线;
黄燕玲蹲在无人机旁,手指飞快地调试姿态传感器参数;
李昀则站在观测点,手里举着望远镜,嘴里报数据:
“高度50米,目标数量12只,移动速度每秒1.5米,书林,可以启动避障程序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丢掉恋爱脑,真学霸只想上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