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下身,用工具刀撬下一块符文残片,放进密封袋。然后走向尚未封闭的东区三号单元。那里原本要安装复合板作为承重墙的一部分,现在工程停了,入口还敞着。我确认四周没人,走进去,关上门。
里面没有灯,只有缝隙透进来的天光。我靠墙站定,取出那块残片,放在地面中央。深吸一口气,调动零域能力,在半空中绘制一个微型蓝图——简单立方体结构,边长五十厘米,材质设定为轻合金。这是最基础的实体化测试,平时一次就能成功。
但这次不一样。
蓝图成型瞬间,残片上的纹路突然发亮,和我释放的能量产生共鸣。立方体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先在空中形成一道模糊轮廓,接着像是被拉进某个看不见的口子,一闪而没。
我愣住,立即追加扫描。
它不在原位。
我的零域感知延伸出去,在距离原点两米远的墙角找到了那个立方体。它静静地立在那里,表面温度比室温低六度。我走过去检查,发现它的密度比正常打印结果高出百分之十二,内部晶体排列也有细微差异。
这说明它经历了某种压缩过程。
我回到残片旁边,再次投射同一个蓝图。这次我刻意放慢节奏,观察能量流动路径。当零域信号接触到符文时,我能感觉到一股反向牵引力,像是有东西在“吸”我的能力输出。紧接着,空气轻微震颤,立方体再次消失,出现在另一个预设之外的位置。
方向随机,距离不超过五米。
我明白了。这块板上的符文不是监视装置,是钥匙。它能响应零域能量,打开一个临时的空间褶皱。我们平时说的空间折叠只是理论,但现在它真实存在,而且能被引导开启。
我决定进去看看。
不能带太多装备,也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脱掉外套,只留下贴身衣物和终端,把精神力集中在头部,确保意识清醒。然后我以残片为中心,构建一个直径一米的球形探测场,主动注入稳定频率的零域信号。
光纹再次亮起。
空气中出现一个圆形开口,边缘泛着淡青色光晕,像井口一样垂直向下。我没有犹豫,迈步进去。
脚落地时感觉不到高度差,但视野变了。这是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四壁光滑,呈暗灰色,顶部有一道持续闪烁的光源。我抬头看,那不是灯,是某种能量回流形成的节点,像心跳一样规律明灭。
我打开终端记录环境数据。温度比外面低八度,湿度接近零,重力值正常。但时间显示让我愣住——外界过去了五分钟,这里的时间流速只有外界的三分之一。
我在墙上划了一道记号,掏出备用计时器放地上。然后退出折叠空间,回到三号单元。外面才过去两分钟。计时器在里面多走了三分钟。
这个空间不仅能藏东西,还能加速内部进程。如果用来培育植物、储存物资,甚至做紧急隔离,价值巨大。
但我很快发现了问题。
第二次进入时,我尝试在内部使用零域能力,想打印一个标记点。结果信号延迟严重,蓝图构建花了平时五倍的时间,而且刚成型就崩解了。更麻烦的是,我的太阳穴开始胀痛,像是有电流在颅内来回穿刺。
出来后,视线出现了重影。
我靠墙坐下,喘了几口气。这种空间对精神力的消耗远超预期,而且零域在内部会受到压制。如果贸然扩大开启范围,或者待太久,可能会直接引发崩域反应。
我必须控制使用强度。
我在入口处留下一道持续释放低频脉冲的零域印记,作为返回锚点。又在脑海中建立三维坐标系,记住进出路径。反复测试三次后确认,只要不深入,只利用表层折叠区域,风险可控。
接下来是分析成因。
我把残片带回临时指挥舱,连接加密终端,深度扫描符文结构。波形图出来那一刻,我心里一沉。
它和蓝色种子最初释放的能量模式高度相似,尤其是初始频率和衰减曲线。差别只在于应用方向——种子是用来激活生态系统的,而这套符文是用于打开空间通道。
灰点早就掌握这项技术。他们不是来测试材料性能,是在借我们的重建行动,实地验证空间折叠装置的稳定性。而我们,成了实验的一部分。
我立刻加密所有观测数据,切断外部传输通道。这种发现不能公开,至少现在不能。老周会担心安全,苏晴会追问对人体的影响,团队会陷入恐慌。我需要先理清链条。
正准备封存文件,通讯器响了。
是苏晴。
“林川,三号医疗点刚送来三个居民,都接触过新到的复合板。他们出现同步性震颤,心跳频率逐渐趋同,脑波也有共振迹象。”
我握紧终端,“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概四十分钟前。有个孩子摸了板材背面,回来就说头晕。现在三人躺在一起,脉搏跳动完全一致,像被什么连着。”
我没说话。
空间折叠不仅能影响物质,还会诱发生物能量场共振。这些人不是生病,是被卷入了某种隐形的耦合状态。
“隔离他们。”我说,“不要让其他人靠近。等我过来。”
她顿了一下,“你那边……是不是出事了?”
我看着手中那块残片,边缘的刻痕还在微微发热。
“比你想的严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零域建筑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