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带着一丝清冽,穿透薄雾,洒在熟悉的校门上。不同的是,门口的横幅换成了“迎接初三,冲刺中考”的醒目字样,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新书本和一种无形的压力混合的气息。
米小圈穿着熨烫一新的校服,站在重新分班的名单前,心脏在胸腔里敲着密集的鼓点。他的目光急切地扫过一个个陌生的班级名单,手指无意识地在裤缝上摩擦。当在“初三(三)班”的名单上,先后看到“李黎”和“米小圈”紧紧相邻的名字时,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像暖流般瞬间涌遍全身。他们还在一个班!
他几乎是蹦跳着冲进新教室。教室布局依旧,但同学的面孔有了不少变化。他的目光迅速锁定在靠窗的那个位置——李黎已经坐在那里,正低头整理着新发的课本,阳光勾勒着她专注的侧影。米小圈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雀跃,故作镇定地走过去,拉开她前排的椅子,像过去无数个清晨那样,反身坐下。
“早啊,李黎同学。”他的声音带着刻意压制的兴奋。
李黎抬起头,看到他,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快的、类似安心的光芒,随即恢复平静,嘴角却微微上扬了一个像素点:“早。暑假计划执行得怎么样?”
“超额完成!”米小圈拍了拍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装着他一个暑假的奋斗成果,“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初三的节奏果然名不虚传。第一节课的铃声仿佛一声发令枪,各科老师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进入了状态。板书密密麻麻,知识点密集轰炸,几乎每节课都在强调“中考”、“重点”、“时间不等人”。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肃杀气氛,连最调皮的学生都收敛了不少。
然而,在这片陌生的“新地图”上,米小圈和李黎之间那些在暑假乃至更早之前形成的“旧坐标”,开始迅速重新定位,并焕发出新的力量。
坐标一:课堂上的默契呼应。
数学老师讲解一道复杂的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时,眉头紧锁的不仅是米小圈,还有许多新同学。当老师询问思路时,台下一片沉默。米小圈下意识地回头,与李黎交换了一个眼神。李黎几不可查地微微点头,米小圈深吸一口气,举起手,磕磕绊绊地阐述了一种辅助线的做法。
“思路正确,但表述可以更清晰。”老师点评道,随后看向李黎,“李黎,你来补充一下另一种更简洁的解法?”
李黎站起身,流利地给出了第二种思路,条理清晰,直击核心。
两人一唱一和,仿佛无缝衔接的队友,瞬间盘活了课堂僵局。坐下时,米小圈悄悄对李黎比了个大拇指,李黎则轻轻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坐标二:午餐时间的“战略分析”。
学校的午餐时间变得紧凑。他们不再像初二时那样慢悠悠地边吃边聊,而是默契地选择在食堂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快速解决午餐的同时,摊开上午的笔记和练习卷。
“物理这道力学受力分析,我感觉老师讲得太快了,你听懂了吗?”
“这里的关键是确定研究对象,隔离法。你看,这样画受力图……”
“化学那个方程式配平,我总觉得有更简单的方法。”
“嗯,可以用电子守恒,我待会儿把步骤写给你。”
他们的对话高效、务实,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这种共同面对学业压力的“战友”情谊,在初三高压的背景下,显得愈发珍贵和牢固。
坐标三:放学后的“隐形陪伴”。
初三增加了晚自习。放学时,天色已深,星子初现。他们推着自行车,走在被路灯晕染出暖黄色光晕的路上,疲惫却充实。
“感觉怎么样?”李黎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还行,就是信息量有点大,得回去好好消化。”米小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随即又振奋起来,“不过感觉挺充实的,比瞎玩有意思多了!”
“嗯。”李黎轻声应和。她抬头看了看天空,今天云层有些厚,看不到星星。“保持这个状态,坚持下去。”
“必须的!说好要一起去市一中的!”米小圈的宣言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走到分岔路口,他们像往常一样道别。但这一次,米小圈在转身前,从书包侧袋里掏出一小包独立包装的坚果,塞到李黎手里:“补充点脑力消耗,晚自习别饿着了。”
李黎愣了一下,接过那包还带着他体温的坚果,心头微微一暖。“谢谢。”她轻声说,将坚果紧紧握在手心。
“明天见!”米小圈挥挥手,蹬上自行车,融入夜色。
回家的路上,米小圈感觉身体的疲惫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散了不少。他知道,那个能和他一起解析难题、互相打气、在深夜里分享一小包坚果的女孩,就在不远的前方,和他看着同一片被云层遮挡却依然存在的星空,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
初三的第一天,像一场骤然拉响的战前警报。但在兵荒马乱之中,他们迅速找到了彼此的位置,重新建立了比以往更加坚固和高效的“战略同盟”。新地图危机四伏,挑战重重,但因为有了那个熟悉而可靠的“旧坐标”在身边,米小圈觉得,这条看似艰难的征途,似乎也充满了可以并肩前行的笃定与微光。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但他不再是孤军奋战。他的行囊里,不仅装满了知识,还装着一份沉甸甸的约定,和一个愿意与他同行的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