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策很简单,就是散布了一则谣言。
此谣言称廉颇怯战,赵奢之子赵括才是更适合的将才。
谣言而已,估摸着秦军也没想到,效果会那么好。
当时的赵孝成王听信了谣言,临时把将领由廉颇换成了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
不说临阵换将是大忌,单是廉颇和赵括相比,有脑子的都知道廉颇虽然老了,但经验绝对比赵括丰富。
可惜,赵王缺乏这份智谋,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硬是临阵换将。
赵军换了将,秦军也悄摸地换了将。
但是,不同的是,赵军的新将领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换的将领则是战功赫赫的战神白起。
白起对赵括,结局已经注定了。长平之战,白起带领的秦军赢了。
赢了之后,白起下了一道坑杀战俘的命令,也是这条命令,让白起备受争议。
按道理来说,秦军都打赢了,一般情况是不会杀俘虏的。
但是,赵军人数太多了,多到秦国无法供养如此多的俘虏。
白起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将,他选择了一个对秦国而言最适合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斗。
综上,整个长平之战,对秦国而言,白起赢得十分漂亮,做的事情也合情合理。
但是,白起的遭遇并不好。
因为白起坑杀俘虏的行为,让秦国丞相范雎认为他杀戮过重。再加上白起功高震主,最后的结局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
白起临终前,自称‘固当死’,他自己也觉得应该给长平之战的那些坑卒偿命。
绯雪进入时间片段的时候,恰好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惨烈的战斗。
撇开所谓的人道主义不说,白起做错了吗?
作为秦国的将领,他需要为秦国所有的兵士负责,他下令坑杀赵军,恰恰就是对秦国最好的选择。
但是,赵军人数太多了,多到坑杀这些人变成了有违天和。
于是,白起就从有功变成了有罪,罪名是杀戮过重。
作为一名武将,最好的结局莫过于战死沙场。
对白起而言,他不惧死亡,但是他希望自己是死在战场上的。
可惜,他最后的结局是被自己的王赐死。
就单这一点而言,秦昭襄王是愧对白起的。
但是吧,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白起的死又是那么理所当然。
白起的死,真正的原因不是他坑杀了赵军,而是他自作主张坑杀了赵军。
杀不杀赵军,对秦昭襄王而言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大的决定,白起自作主张了。
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后面,没有人说,君会不会事后算账。
显然,秦昭襄王算了后账。
于是,一代战神白起,悄然落幕了。
绯雪其实已经很难共情别人的情绪了,但是,在这个时间点,祂居然共情到了白起的情绪。
白起的情绪不是后悔,也不是落寞,而是悲壮。
悲的不是他自己的结局,而是他没有看到更好的秦国。
我们都知道,坑杀赵军的行为,为秦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若没有这一次的坑杀,秦想要一统六国,可能就不会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容易。
-
公元前257年
“你不怨吗?”绯雪定住了时间,在白起临死前,想听听白起的感受。
“……”沉默,时间虽然定住了,白起除了沉默,也没有其它的表示。
“你,真的不怨吗?”绯雪又问了一遍。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显然,坑杀那么多数量的赵军,对白起也不是没有影响的。之所以愿意领死,恐怕是觉得自己合该偿命的缘故。
“……”绯雪无语,当一个人有了死的信念,说明这个人已经救不活了。
因为向死,所以不管被救多少次,总归还是会有别的方法寻死,绯雪不会同这样的人较劲。
有些失望地看了白起最后一眼,绯雪挥手解除了时间定制,人悄然隐没在世间。
隐着身形的绯雪,看着白起用秦昭襄王赐予的剑自裁。
比起自尽的力道很大,大到那一抹热血喷溅了很远~
自此,一代战神落幕而终。
白起的死固然是可悲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秦昭襄王不够信任自己的臣子。
功高震主,这句话葬送了多少的将才。
可惜的是,惋惜都一般都是后人,当事人只会沾沾自喜,他们解决了自己的大麻烦。
人性都是趋吉避凶的,无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一旦关乎自身利益,就会做出很多让人无法看明白的事情来。
人性如此,避无可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半世疯癫,一生安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