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黎明。
当第一缕晨曦艰难地穿透建业城上空尚未散尽的硝烟与尘埃,照亮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时,这座曾经繁华鼎盛的江东帝都,已然换了人间。
**平定与肃清**
汉军主力在姜维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接管着建业城的防务。士兵们开始清理街道上的尸体和瓦砾,扑灭仍在燃烧的火焰,张贴安民告示,并设立临时的粥棚。尽管经历了惨烈的攻城战,但汉军军纪严明,对投降的吴军士卒和普通百姓并无滥杀,只是将俘虏集中看管,将缴获的军械物资登记造册。
负隅顽抗的鲁王孙霸及其少数死士,在皇宫大火中被找到,已全部焚死,面目难辨。太子孙登及其家眷、以及顾雍、张昭等愿意投降的文官,则被严密保护(实为软禁)起来,等待发落。
然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却下落不明——吴主**孙权**与大都督**陆逊**。
**孙权的结局**
皇宫废墟深处,一处相对完好的偏殿内。当汉军士兵小心翼翼推开殿门时,一股浓烈的药味混杂着死寂的气息扑面而来。
龙榻之上,曾经雄踞江东的**吴大帝孙权**,静静地躺在那里,双目紧闭,面容枯槁,已然没有了呼吸。他终究没能亲眼看到城破的最后景象,也没能等到儿子献降的那一刻,在昏迷中,或者说,在国破家亡的巨大精神冲击下,溘然长逝。
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是病逝,还是心碎而亡?亦或是某种程度的解脱?已无人知晓。唯有他枕边放着的一封早已写好的、未曾送出的向汉称臣的国书草稿,似乎暗示着这位晚年昏聩的霸主,在最后时刻,也曾有过一丝悔意与妥协。
姜维闻讯赶来,看着榻上那具冰冷的尸体,沉默良久。他下令以诸侯之礼,暂时收敛孙权遗体,并急报江夏。
**陆逊的抉择**
与孙权不同,陆逊的失踪,更引人关注。汉军搜遍了可能的地方,都未能找到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午后,才有士兵在**石头城**(建业要塞)的烽火台上,发现了他的踪迹。
当姜维带人赶到时,只见陆逊一身整洁的儒袍,未着甲胄,正背对着他们,静静地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长江。江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背影显得异常孤独和萧索。
他似乎早已料到会有人来,缓缓转过身,脸上无喜无悲,只有一片看透世事的平静。
“姜将军,你来了。”陆逊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江风。
“陆都督,”姜维看着他,心情复杂,“江东已平,大势已去。陛下与诸葛都督,皆盼你能归顺大汉,共襄盛世。”
陆逊微微摇头,露出一丝苦涩而释然的笑容:“逊,江东陆伯言。生于斯,长于斯,受吴恩厚重,岂可改事他姓?国既已亡,逊……唯有一死,以报吴恩,以全名节。”
他早已心存死志。在确认建业必破、无力回天之后,他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为自己,也为那个他效忠了一生的政权,画上最后的句号。
姜维默然。他知道,对于陆逊这样的人,劝降是徒劳的。他的忠诚,早已超越了生死。
陆逊最后望了一眼脚下这片他为之奋斗、也最终沦陷的土地,然后整理了一下衣冠,面向东方(故鄣吴郡方向),纵身一跃,投入了那滚滚长江之中!
“都督!”
左右惊呼,却已来不及。一代名将,江东柱石,最终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随同他效忠的王朝,一同沉入了历史的江底。
消息传开,无论汉吴,闻者无不唏嘘感叹。
**捷报与余波**
当建业城破、孙权身死、陆逊投江、孙登投降等一系列消息,由八百里加急送至江夏行宫时,整个行宫内外,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万岁!万岁!万岁!”
历时数月的平吴之战,终于以季汉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割据东南数十年的孙吴政权,宣告覆灭!
诸葛亮、诸葛光等重臣,虽也面露喜色,但更多的是一种重任卸下的疲惫与对未来的思考。统一大业,至此完成,但如何治理这庞大的新领土,融合南北,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而我们的皇帝刘禅,在听完了详细的战报后,沉默了许久。他走到行宫高处,眺望着东南方向,那里是他从未踏足,却已成为他帝国一部分的广袤土地。
“孙权死了……陆逊也死了……”他喃喃自语,脸上看不出太多的兴奋,反而有一丝淡淡的怅惘,“可惜了……听说陆逊挺会吃鱼的……”
他转过身,对恭敬侍立的黄皓及众臣说道:
“仗打完了,是好事。告诉姜维和诸葛光,妥善安置降臣百姓,尤其是那些有本事的工匠和厨子……呃,还有读书人。阵亡将士,无论汉吴,都好生安葬,厚加抚恤。”
“至于朕……”他顿了顿,似乎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等建业那边收拾干净了,朕要去看看。尝尝地道的江东菜,看看那边的盆景,和长安的有什么不同。”
他的话语,依旧带着他那特有的“不务正业”,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崭新的、真正大一统的时代,已经在这位看似随性的皇帝手中,降临了。烽火与硝烟渐渐散去,而治理与建设的漫长篇章,即将翻开第一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