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准确性分级标准”上的临时休战,就像在两人截然不同的认知大陆之间,架起了一座摇摇晃晃但尚可通行的悬索桥。接下来的合作,便是在这座桥上小心翼翼的前行。
项目进入了具体的分镜脚本创作阶段。林夕的工作室白板被一分为二,左边是陆景深用不同颜色记号笔写下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点分级清单”:
?核心项(红色):心脏四腔室结构及连接血管精确走向;体循环\/肺循环路径不可颠倒;瓣膜单向开放原理;冠状动脉供血范围。
?简化项(蓝色):心电图波形可简化表现,但p-qRS-t顺序需正确;神经传导速度等具体数据可省略。
?艺术项(绿色):血细胞可拟人化,赋予表情动作;心脏搏动可配以节奏音效夸张化;组织细胞环境可设计为奇幻场景。
右边,则是林夕根据这份“科学地图”绘制的天马行空的草图。她像一个拿着精准地图的探险家,在被划定的安全区域内,尽情挥洒她的想象力。
过程依旧不乏摩擦。当林夕画了一个从主动脉欢快跃出的、戴着飞行员帽的红细胞,打算让它来个“高空翻转”时,陆景深会立刻指出:“主动脉血流速度极快,且压力巨大,任何‘翻转’动作不符合流体力学,可能误导观众对血流动力学理解。建议改为沿血管轴线高速直线运动。”
林夕翻个白眼:“陆医生,它是个卡通细胞!它还会笑呢!”
“表情属于艺术项,准予。运动轨迹涉及核心项流体力学原理,驳回。”陆景深推推眼镜,毫不动摇。
几次拉锯后,林夕发现,与其争吵,不如直接问他:“那你说,怎么在保持准确的前提下,让它看起来更‘炫酷’一点?”
陆景深会陷入沉思,然后给出诸如“可以利用色彩明暗和拖尾光效表现高速”、“在不同管径血管中改变红细胞集群的疏密程度来体现流速变化”等基于物理原理的视觉建议。这些建议初听刻板,但被林夕消化吸收后,往往能转化出既科学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她开始意识到,陆景深的“死板”背后,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创意资源”。
渐渐地,一种新的协作模式形成了。林夕负责提出大胆的构想,陆景深负责审核其科学合理性并给出“可行性修正案”,林夕再基于修正案进行艺术再创造。他们像一对奇怪的磨合中的齿轮,一个负责天马行空地提供动力,一个负责精准地校准方向,虽然过程中有噪音,但机器毕竟开始运转起来,并且产出的成果,兼具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命力,连项目组的其他成员都啧啧称奇。
然而,职业上的“分级标准”可以协商,生活这个更复杂的系统,其“参数”调整起来则更为微妙。
一个周六上午,林夕难得没有赖床,兴致勃勃地提议去逛新开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陆景深对“非功能性、高密度人群聚集、声光刺激强烈”的场所本能排斥,但看到林夕亮晶晶的、充满期待的眼睛,他咽下了即将出口的“不建议前往”的分析,只是默默查好了场馆的消防通道位置和人流峰值时间。
博物馆里,林夕如鱼得水,沉浸在不同艺术流派带来的感官冲击中,时而兴奋地拉着陆景深讲解她的理解。陆景深则像个尽职尽责的保镖兼实时百科,全程保持警惕,避免与路人发生肢体接触,同时会对一些展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生平进行极其客观(且略显枯燥)的补充说明。
在一幅色彩狂放、笔触扭曲的抽象画前,林夕驻足良久,感叹道:“你看,这种无序中迸发的生命力,多打动人心!”
陆景深站在一旁,审视着画面,眉头微蹙:“色彩搭配不符合常规美学比例,构图缺乏视觉焦点,笔触轨迹显示创作者当时情绪可能处于亢奋或不稳定状态。从神经美学角度看,此类刺激可能引发部分观者的焦虑感。”
林夕:“……陆医生,我们在欣赏艺术,不是做病理分析。”
“欣赏是基于认知和情感的反应,分析其背后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陆景深一本正经地反驳。
林夕气得想跺脚,但看着他那一脸“我在认真探讨学术”的无辜表情,又忍不住笑出来。她发现,试图让陆景深用感性的方式欣赏艺术,就像试图教鱼爬树。但反过来,他这种独特的、拆解式的“欣赏”角度,有时也能让她发现一些从未注意过的细节。
妥协的结果是,林夕允许陆景深在欣赏间隙,进行他那种“理性解构”,作为观展的“附加信息包”;而陆景深则勉强同意,不再每次都用数据去批判她的感性体验。这算是他们在生活审美领域,达成的又一个“分级标准”应用。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社交。林夕的朋友圈多是艺术界的,聚会时话题跳跃,气氛随性,少不了酒精和喧闹。陆景深第一次被拉去参加这类聚会时,如同精密仪器误入了摇滚音乐会现场。他全程端坐,几乎不主动发言,别人递来的酒浅尝辄止,对某些过于夸张的玩笑或艺术观点,会下意识地进行逻辑纠偏,导致冷场。
回家后,林夕有些沮丧:“你就不能试着放松一点,融入一下吗?我的朋友都觉得你太难接近了。”
陆景深解下领带,动作一丝不苟:“社交活动的目的是信息交换与情感联络。但该活动信息密度低,有效沟通占比不足30%,且环境噪音分贝持续超过舒适阈值。融入意味着需要降低个人认知标准,非理性选择。”
“可是那是我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也能和他们成为朋友!”林夕强调着“关系”的价值。
陆景深沉默了一下,似乎在重新评估“朋友”这个变量在社交函数中的权重。过了一会儿,他说:“基于社交效率最大化原则,或许可以尝试更小规模、主题更明确的交流形式。比如,与其中对医学或科学感兴趣的对象,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讨论。”
林夕看着他认真寻求优化方案的样子,再次被那种笨拙的诚意打败。她意识到,让他强行改变本性去适应她的社交圈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寻找交集。后来,她真的安排了一次小聚,只请了两位对科普创作同样感兴趣的朋友。那次聚会,陆景深虽然依旧话不多,但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交流,气氛融洽了许多。
通过这些日常琐碎的“系统调试”,林夕逐渐明白,爱陆景深,不是要把他改造成一个浪漫体贴、长袖善舞的伴侣,而是理解并接纳他独特的“操作系统”,并在自己的“感性系统”与他的“理性系统”之间,编写出能够兼容、甚至能协同工作的“接口程序”。
一天深夜,林夕熬到凌晨才完成一组分镜。她揉着酸痛的脖子走出画室,发现书房灯还亮着。陆景深还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复杂的医学影像图。她倒了杯水走过去,放在他手边。
陆景深抬起头,眼下有淡淡的青黑。“还有一个病例的术前方案需要最终确认。”他解释着,声音带着疲惫。
“别太晚了。”林夕轻声说,手自然地搭上他的肩膀,轻轻揉按着他紧绷的颈侧肌肉。
陆景深身体几不可查地僵了一下,随即慢慢放松下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列出熬夜的危害,也没有推开她,只是闭上了眼睛,感受着那带着体温的、轻柔的按压。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低声说:“你的分镜,我看过了。核心项无误。艺术表现部分……有进步。”
这大概是他能给出的、最高级别的夸奖了。林夕心里一甜,手下力道更轻柔了些。她看着屏幕上那些她看不懂的、代表着另一个生命安危的图像,忽然深切地感受到了他肩上的重量。
“陆景深,”她轻声说,“有时候觉得,我们俩就像两个不同的系统。你是Linux,稳定、强大,但命令行有点难搞;我是macoS,界面好看,偶尔有点小任性。没想到,居然也能一起跑个程序出来。”
陆景深睁开眼,侧头看向她,镜片后的目光在台灯下显得有些柔和。他思考了几秒,似乎真的在评估这个比喻的准确性,然后点了点头:“类比基本成立。但任何系统都需要不断更新补丁,优化兼容性。”
林夕笑了,俯身在他额头轻轻吻了一下:“好吧,陆工程师,那我们就一起慢慢升级吧。”
这一次,陆景深没有脸红,也没有躲避,只是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了一个极其浅淡、却真实存在的笑容。那个笑容,如同精密仪器屏幕上闪过的一个表示“运行良好”的绿色信号,短暂,却足以照亮整个深夜。
他们的磨合,远未结束。但每一次小的冲突、每一次艰难的协商、每一次微小的妥协,都像是在两个独立系统的底层代码中,悄悄写入了一行行新的指令。这些指令暂时还无法让系统完美融合,但至少,它们确保了系统在并行运行时,不会轻易蓝屏死机,并且,开始能够识别并响应来自对方世界的、独特的信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