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的正月还裹着料峭寒意,段家老屋的窗棂上却还贴着鲜红的福字,窗台上摆着除夕夜没吃完的冻饺子,连空气里都还飘着淡淡的面粉香。段筱棠蹲在院子角落的小菜园里,指尖轻轻拂过刚冒绿的菠菜芽——昨夜她趁着家人熟睡,悄悄往菜畦里渗了点灵泉水,这会儿菠菜叶儿亮得像抹了层油,比隔壁张婶家的菜苗足足高了半截。
“筱棠!在家不?”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王干事标志性的大嗓门。筱棠心里一动,赶紧站起身,刚拍掉裤腿上的土,就见穿着深蓝色干部服、挎着帆布包的王干事掀帘进来,脸上的笑意比院里的暖阳还亮。
“王干事快坐!”正在堂屋劈柴的段守业放下斧头,用围裙擦了擦手上的木屑,“大正月的还跑一趟,是公社有啥新消息?”李秀莲也从厨房出来,手里还攥着揉面的面团,连忙给王干事倒了碗粗茶——这茶是去年秋天采的野茶,炒干了存着,平时舍不得喝,只有客人来才拿出来。
王干事没顾上喝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公文纸,往桌上一拍:“老爷子,好消息!县里国统局刚下的通知,今年要在咱们公社试点推广良种玉米,你们小队去年那批麦苗长得太拔尖,县领导特意点了名,能优先申请100斤良种!”
“100斤?”柳玉梅手里的面盆“咚”地磕在灶台上,她快步走出来,眼神里满是不敢置信,“王干事,您没说错吧?这良种……真能多收粮?”在六零年代的农村,粮食就是命根子,普通玉米亩产也就两百来斤,要是良种能多收,全家今年就能彻底告别野菜糊糊了。
王干事喝了口茶,放下碗时碗底磕出轻响:“柳大娘您放心,这是农科院新培育的品种,耐旱还抗虫,局里说正常年景亩产最少能比老品种多两百斤!不过有个条件——得先交一份详细的种植计划,地块在哪、咋施肥、咋管水,都得写清楚,局里审核过了才能发种子。”
段守业眉头微微蹙起,他种了一辈子地,啥时候下种、啥时候浇水门儿清,可“写计划”这事儿却犯了难。家里几个儿子,明远在县城当工人,明杰刚去学木工,明辉、明凯还在上学,唯一能拿笔杆子的,只有在省城读师范的二儿子明阳。
“这计划……怕是得等明阳放假回来写了。”段守业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纸的边缘。筱棠凑到爷爷身边,拉了拉他的衣角,小声说:“爷爷,二哥不是说这周末就放寒假了吗?等他回来,肯定能写好!”
王干事一听,立刻笑道:“那正好!明阳是大学生,写出来的计划肯定周详。老爷子您抓紧,别的小队都盯着呢,晚了可就没名额了!”又叮嘱了几句“计划要写实,别搞虚头巴脑的”,王干事才挎着帆布包离开,临走时还不忘回头说:“批下来了记得跟我说声,我也替你们高兴!”
王干事走后,段家屋里热闹起来。柳玉梅把冻饺子煮了一锅,说是“庆祝有机会领良种”;李秀莲翻出家里的布票,琢磨着等秋收多收了粮,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连明凯都拍着胸脯说:“等玉米熟了,我去地里帮忙掰棒子!”
筱棠坐在门槛上,看着家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悄悄摸了摸口袋里的空间玉佩。100斤良种,要是用灵泉水泡过,说不定能长得比农科院预期的还好——她仿佛已经看到了秋天,南坡地里的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垂着,全家人在地里笑着收割的场景,心里顿时暖烘烘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