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上的风波看似平息,林宸借势宣扬新政成效,并提出引入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务实干臣”的形象。然而,官场沉浮,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表面的平静下,是更深层次的博弈与试探。
崇祯皇帝对林宸的信任与倚重与日俱增,但帝心难测,尤其是对于崇祯这样一位年轻、焦虑又多疑的君主。林宸的崛起太快,手段太厉,虽然屡立奇功,却也难免让皇帝在夜深人静时,生出几分“其权是否过重”、“其心是否可恃”的隐忧。这份隐忧,如同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撞碎看似坚固的君臣之谊。
这一日,崇祯在批阅奏章时,看到了一份来自山西巡按御史的密报。奏报中提及,在清查之前通敌晋商“裕泰昌”范家余孽时,发现范家部分未被查抄的隐秘资产,似乎通过极其复杂的手段,流向了京城某些官员的关联人士手中,其中……隐约牵涉到顺天府的人。
奏报语焉不详,并未指明具体官员,但这已足够触动崇祯那根敏感的神经。他立刻想起了林宸在查办范家一案中的铁腕,以及其后对晋商资产的处置。虽然林宸自己分文未取,赏银也充公,但下面的人呢?顺天府经手如此巨额的查抄,难保没有人趁机中饱私囊!若林宸知情不报,甚至暗中纵容……
“王承恩。”崇祯放下奏报,声音听不出喜怒。
“奴婢在。”
“之前查抄晋商范家等资产,是顺天府协同锦衣卫办理的。后续账目,可都清晰?”
王承恩心中一凛,知道皇帝起了疑心,小心翼翼答道:“回皇爷,主要账目由锦衣卫骆同知和户部派员共同审核,大体是清楚的。只是……一些零散细软、商铺田产的处理,主要由顺天府经办,奴婢……奴婢不敢妄言。”
崇祯沉默了片刻,没有继续追问,但眼神中的疑虑并未散去。
几乎与此同时,林宸也通过苏明远建立的隐秘渠道,得知了山西巡按那份语焉不详的密报内容。他心中顿时一沉。他自身行得正坐得直,但顺天府衙内部人员庞杂,难保没有人在处理那些查抄资产时,手脚不干净。一旦被坐实,哪怕只是几个胥吏的问题,也足以让对手借此大做文章,攻击他御下不严,甚至污他贪墨!
“有人想借晋商余波,掀风起浪。”林宸对苏明远道,眼神冰冷,“查!立刻暗中彻查府内所有参与过处理范家资产的人员,尤其是经手那些零散细软、商铺变现的吏员!发现任何问题,立刻控制起来,掌握证据!”
“是!”苏明远也知事态严重,立刻去办。
林宸知道,仅仅被动防御是不够的。他必须主动出击,打消皇帝的疑虑,并将祸水引向真正的目标。
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奏疏。在奏疏中,他首先坦诚汇报了顺天府在处理查抄资产时,可能存在监管不严的漏洞,恳请陛下派遣户部、都察院专员,会同顺天府、锦衣卫,对查抄晋商资产的所有账目进行二次复核,“以昭陛下清明之治,亦绝小人构陷之隙”。姿态放得极低,主动要求审查。
接着,笔锋一转,他提到据顺天府后续调查发现,范家虽被查抄,但其多年经营,关系网盘根错节,仍有部分余党隐匿,且与朝中某些官员或有暗中往来。他隐晦地指出,此次针对顺天府的风波,或许正是这些余党及其庇护者,为了转移视线、阻挠朝廷继续深挖而采取的“围魏救赵”之策。他再次强调,晋商通敌,事关国本,恳请陛下圣心独断,不可使清查半途而废。
这份奏疏,既表现了主动接受监督的坦荡,又点出了可能存在“余党反扑”的阴谋,将自身置于被“构陷”的受害者位置,同时将矛头引向了潜在的政敌和真正的国家蠹虫。
奏疏递上后,林宸又立刻去拜访了李国普,将其中利害关系坦诚相告,希望李国普能在皇帝面前代为转圜。
果然,崇祯看到林宸主动请求复核账目的奏疏,心中的疑虑先消了三分。再结合李国普在一旁“林宸行事或显急切,然忠心体国,屡立奇功,若因小吏不肖而见疑于上,恐寒忠臣之心”的劝解,以及那份关于“余党反扑”的暗示,崇祯的注意力果然被转移了。
他下旨允准复核账目,但同时更严厉地敦促山西巡按和锦衣卫,务必将晋商余党清查到底,揪出朝中的庇护者!
一场潜在的危机,被林宸以退为进、祸水东引的策略悄然化解。账目复核的结果,虽然查出了几个手脚不干净的顺天府胥吏(被林宸抢先一步控制并交给了复核官员),但并未牵连到林宸本人,反而坐实了他“御下偶有疏失,然自身清廉”的形象。而朝廷对晋商余党的追查力度加大,使得某些与晋商有过深交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暂时也无力再找林宸的麻烦。
经此一事,林宸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朝堂斗争的复杂与险恶。他不能只埋头做事,必须时刻警惕来自暗处的冷箭,并且要善于利用规则和皇帝的心态来保护自己,打击对手。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内部的争斗永无止境,而真正的威胁,始终是那关外磨刀霍霍的强敌。他派往蓟镇的眼线传回消息,钦差刘之纶抵达后,雷厉风行,确实查处了几个贪墨的军官,也开始着手修复边墙,但能否在皇太极下一次动作前彻底巩固防线,仍是未知之数。
时间,依然紧迫。
---
(下一章,边镇传警,林宸未雨绸缪)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