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的石碾子还在嗡嗡作响,金黄的稻谷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焦香与泥土的芬芳。全村的人都围在磅秤周围,里三层外三层,连吃奶的娃娃都被抱来凑热闹,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磅秤的指针,大气都不敢喘。
“快!快过秤!”王振山搓着手,声音都带着颤音,烟袋锅早就被他扔到了一边,眼里只有那筐刚打出来的湿谷。
赵铁柱和两个后生抬着沉甸甸的竹筐,一步步挪到磅秤上,竹筐刚一落地,磅秤的指针就猛地顺时针转了一大圈,晃了晃才稳住。
负责过秤的老会计眯着眼,手指死死按住磅秤的游标,反复核对了三遍,喉咙上下滚动了一下,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声音颤抖地喊道:“三、三号田,湿谷净重三百二十四斤!折算成干谷……亩产五百八十六斤!”
“轰!”
这句话像一颗炸雷,在打谷场上炸开了!
短暂的死寂后,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五百八十六斤!我的娘嘞!”
“比往年最高产的田,翻了一倍还多!”
“许知青太神了!这不是做梦吧!”
几个年长的社员当场就红了眼眶,抹着眼泪喃喃道:“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磨盘沟的田能收这么多粮!”要知道,当时全村稻田的平均亩产也就两百斤出头,五百八十六斤这个数字,简直是天方夜谭!
王振山激动得直跺脚,一把抱住许青山,声音哽咽:“青山!你做到了!你真的做到了!咱们磨盘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周晓芸站在人群里,手里的笔记本“啪嗒”掉在地上,她捂着嘴,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脸上却笑开了花。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那些日夜的忙碌,终于在这一刻有了最耀眼的回报。
陈向东站在角落里,看着磅秤上的指针,又看了看被村民簇拥的许青山,心里五味杂陈。他曾经质疑过、阻挠过,可现在,这实打实的产量像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他彻底心服口服。他走上前,对着许青山深深鞠了一躬:“许青山,我服了,你是真有本事!”
赵铁柱更是激动得满场跑,逢人就喊:“看到没!五百八十六斤!咱们的试验田,收了五百八十六斤!”
公社派来的见证员也惊呆了,连忙掏出本子记录,嘴里不停念叨:“奇迹!真是农业奇迹!磨盘沟的科学种田,必须在全公社推广!”
许青山看着眼前欢天喜地的村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是科学的胜利,是磨盘沟所有人齐心协力的胜利。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洪亮地说:“乡亲们!这只是开始!等咱们的农业合作社办起来,引进更多高产作物,以后每亩地收八百斤、一千斤都不是梦!”
“好!”欢呼声再次响起,直冲云霄。
打谷场上,金黄的稻谷堆得越来越高,村民们的笑声、欢呼声、石碾子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磨盘沟丰收的乐章。这一刻,是许青山的高光时刻,更是磨盘沟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崭新起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