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上的篝火正旺,噼啪作响的火星窜向夜空,映红了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村民们围着谷堆载歌载舞,老人们端着自家酿的米酒互相劝饮,孩子们追着篝火奔跑,笑声传遍了整个磨盘沟——五百八十六斤的亩产,足够让全村人在冬春季节敞开肚皮吃饭,这是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许青山靠在一棵老槐树下,看着眼前欢腾的景象,嘴角也挂着笑意。赵铁柱拎着两串烤红薯走过来,递给他一串,热气腾腾的甜香扑面而来:“青山,咱现在可是翻身了!这粮食够吃两年的,开春再把合作社办起来,日子指定越过越红火!”
许青山接过红薯,轻轻咬了一口,香甜的果肉在嘴里化开,他却没多言,只是望向远处黑沉沉的山峦,目光深邃。过了片刻,他转头对赵铁柱低语,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粮食够了,但想让磨盘沟富起来,这还远远不够。”
赵铁柱愣了一下,嚼着红薯的动作停了下来:“不够?这都亩产五百多了,比以前翻了两倍还多!”
“够吃只是第一步。”许青山指了指篝火旁穿着打补丁衣服的村民,“你看,大家还是穿得破旧,孩子上学连像样的纸笔都没有,生病了也舍不得去公社卫生院。”他顿了顿,眼神里燃起一簇火苗,“我要让磨盘沟不仅能吃饱,还能穿暖,能让孩子读上书,能让大家手里有钱花,能让磨盘沟的名字,传遍整个地区!”
这话像一颗石子,在赵铁柱心里激起千层浪。他看着许青山眼里的光,突然明白了——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是一时的丰收,而是磨盘沟长远的未来。
“那……咱下一步咋干?”赵铁柱的声音也跟着激动起来。
“温室大棚得尽快建起来,冬天种蔬菜,运到公社甚至县城去卖,这是第一笔活钱。”许青山掰着手指,语气清晰,“然后,引进高产棉花和油料作物,解决大家穿衣和用油的问题。等有了积累,再建个小型的农产品加工厂,把红薯做成粉条,把稻谷加工成精米,附加值能翻好几倍。”
他的话刚说完,身后就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我支持你。”
许青山回头,只见周晓芸站在那里,手里捧着笔记本,眼里满是崇拜与坚定:“我可以帮你记录数据,还能联系城里的亲戚,看看有没有销路。”
陈向东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诚恳:“许青山,我也想加入。你教我的红薯种植技术,我已经吃透了,以后经济作物的种植,我来负责!”
许青山看着他们,笑了:“好!磨盘沟的富路,得咱们一起走!”
篝火依旧在燃烧,村民们的欢笑声还在继续,但许青山的心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更宏大的蓝图。第一卷的丰收只是起点,第二卷的致富之路,才刚刚拉开序幕。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有这份“野心”,有大家的支持,磨盘沟终将在他的带领下,走出大山,走向真正的富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