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县工作组的吉普车没进生产队大院,反而悄悄停在了村外的老槐树下。组长带着两个组员,沿着田埂往村里走,刻意避开了闻讯赶来的王振山,只想看看磨盘沟最真实的样子——举报信里“集体分裂、百姓困苦”的描述,始终让他心里打鼓。
没走多远,就见赵家的晒谷场上铺满了金黄的稻谷,赵老栓正拿着木锨翻晒,脸上的皱纹里都嵌着笑意。旁边的粮仓门敞开着,里面堆着的玉米、红薯干冒了尖,赵铁柱媳妇正往麻袋里装稻谷,嘴里哼着轻快的小调。
“老乡,忙着呢?”组长走上前,语气平和地问道。
赵老栓抬头一看,认出是工作组的领导,连忙放下木锨:“领导好!这不是刚收了粮,趁天好晒晒,存起来过冬!”
“你家这粮,够吃多久啊?”组员问道。
赵老栓拍了拍粮仓,声音洪亮:“够!咋不够!光这边角地的收成,就够全家吃两年,还能给娃攒学费!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指着不远处的坡地,“那地以前荒得能长树,多亏了许知青的试点,现在成了宝地!”
赵铁柱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个账本,笑着补充:“领导,这是我家上半年的收入,卖蔬菜赚了八十块,上交集体二十四块,剩下的买了布票和煤油,还给爹扯了块新布做衣裳!”
工作组的人愣住了——举报信里说“村民被盘剥,苦不堪言”,可眼前的赵家,满圈粮食,满脸笑容,哪里有半分困苦的样子?
他们又悄悄走到几户村民家,刚到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笑声。推开虚掩的门,老社员李婶正给孙子剥红薯,那红薯又大又甜,孩子吃得满脸都是。“领导,快坐!”李婶热情地招呼,“自从搞了包产到组,咱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不,刚蒸了红薯,尝尝!”
走到周晓芸家,她正帮村民整理种植数据,桌上摊着的本子里,记满了村民的增收明细。“领导,您看,这是张三家的,边角地种菠菜赚了五十块;这是李四家的,萝卜卖了三十块……”周晓芸的声音清脆,眼里满是自豪。
一路走下来,工作组看到的全是晾晒的粮食、村民脸上的笑容,听到的全是对许青山的称赞,和举报信里的描述截然相反。组长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的严肃也褪去了不少。
傍晚,工作组回到生产队,王振山和许青山早已等候在那里。组长看着许青山,语气诚恳:“许青山同志,之前是我们误会了。磨盘沟的变化,我们都看到了,你的试点,确实是为百姓办好事。”
许青山笑了笑:“领导,只要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没白忙活。”
组长点点头,对王振山说:“你们的试点,可以继续搞,县里会支持你们。但要记住,把好事办好,把数据记好,用事实说话。”
夜色渐浓,工作组的吉普车驶离了磨盘沟。车灯照亮了路边的庄稼地,也照亮了磨盘沟的希望。许青山知道,这场明察暗访,不仅洗清了举报信的污蔑,更给磨盘沟的变革之路,铺平了道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