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暖阁
消息传入宫中,咸熙帝独自立于暖阁窗前,手中紧握着那份记录了陆铮誓师话语的密奏。
窗外是紫禁城层层叠叠的琉璃瓦,在秋日下闪着冷硬的光。
起初,那句“不为君王,不为朝廷”确实让他感到一阵被忽视的刺痛与不悦,一个臣子,怎能如此狂悖?
但当他看到后面,尤其是那两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时,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这……这不正是他朱明皇室的祖训吗?!这不正是刻在太庙牌位上、流淌在朱家血脉里的魂魄吗?!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赫赫武功。
浮现出成祖皇帝五征漠北、定鼎北京的雄才大略;浮现出历代先帝,无论贤愚,至少在面对外侮时,从未有过退缩求和之念!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不仅仅是祖制,更是朱家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铮铮傲骨!
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混杂着羞愧、激动与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猛地冲上他的心头,让他眼眶发热,呼吸都急促起来。
他,朱慈烺,身为大明皇帝,在这国势飘摇之际,可曾真正时刻牢记这“守国门”、“死社稷”的责任?
可曾像陆铮口中那般,将“华夏衣冠”、“汉家脊梁”置于个人安危和权位之上?
对比陆铮一个臣子(尽管是权臣)都能喊出如此掷地有声、直指华夏魂魄的话语。
而他这个正牌天子,却终日困于朝堂党争,忧谗畏讥,甚至对前方浴血的将士心存猜忌……
一种前所未有的羞愧感淹没了他。
“王伴伴,” 他声音沙哑地唤来王承恩,指着密奏上那两句话,手指微微颤抖,“你听听……你听听这话……这本该是朕……是朕该说的话啊!”
王承恩看着年轻皇帝脸上那复杂无比的神情,心中了然,低声道:“皇爷,陆铮此言,虽显僭越,然……其心可悯,其志可嘉。
能说出此话者,无论其初衷如何,心中终究是存着这大明天下,存着我华夏文明的。”
咸熙帝默然良久,那股因陆铮权势过大而产生的嫉妒和不安,在这跨越了个人得失的、宏大悲壮的家国情怀面前,似乎变得渺小了。
他缓缓坐回御座,疲惫地闭上眼。
“拟旨吧……” 他再开口时,声音里少了几分帝王的猜忌,多了几分沉重与决然,“嘉奖川陕总督陆铮,忠勇可嘉,深明大义。
其所言‘守国门、死社稷’,乃臣子之极则,亦朕心之所向。望其与杨岳同心戮力,不负此言,共保社稷!”
这道旨意,不再仅仅是无奈的妥协,更像是一种被唤醒的、属于朱明皇室的共鸣与承诺。
他或许依然无法完全信任陆铮,但他认可了陆铮所扞卫的那个精神——那个属于大明的,也是属于整个华夏的,不屈的魂魄。
陆铮的话,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各方势力的私心,也照见了深宫中这位年轻皇帝内心尚未完全泯灭的热血与责任。
这一刻,个人的权势算计,在“国门”与“社稷”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
江南,沈府密室
时间:消息传来后
“砰!” 沈万金气得将手中的景德镇瓷杯摔得粉碎,“沽名钓誉!收买人心!陆铮奸贼,其心可诛!”
他原本想利用舆论将陆铮塑造成一个拥兵自重的割据军阀,没想到陆铮来了这么一手,瞬间将自己拔高到了“民族扞卫者”的高度。这让他们之前散布的关于陆铮“跋扈”、“图谋不轨”的言论,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可笑。
“钱翁,如今该如何是好?民间议论,多有倾向陆铮者!” 沈万金焦急地看向钱谦益的门生。
那在野官员脸色也十分难看,咬牙道:“此贼……奸猾异常!他将自己与北疆绑定,与‘大义’绑定,我们若再明着攻讦他,反倒显得我们不顾大局,成了小人。” 他踱了几步,阴狠道,“不过,他既然把自己架得这么高,摔下来的时候就会更惨!我们只需等待,等待北疆战事出现变故!若他派去的兵不堪一击,或者与杨岳产生龃龉,便是我们反击之时!眼下,暂且隐忍。”
……
关外,沈阳
消息经由细作传回,皇太极看着手中关于陆铮誓师及出兵山西的谍报,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凝重。
“不为君王,不为朝廷,只为华夏……” 他放下情报,对帐内的范文程等汉臣及诸贝勒道,“这个陆铮,比明朝皇帝和那些党争的官员,难对付得多。
他看的,不是一姓之兴衰,而是天下之气运。他争的,是人心。”
皇太极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山西方向:“他派精兵入山西,并非要与朕决战,而是稳扎稳打,巩固侧翼,支援杨岳。此乃老成持重之策。
我们原本指望明朝内部倾轧,看来……这个陆铮,是想强行将这盘散沙捏合起来。”
皇太极眼中燃起强烈的斗志:“也好!这样的对手,才值得朕全力以赴!传令下去,加速备战!
朕要在战场上,会一会这个‘华夏担当’,看他能否挡得住我八旗铁骑的洪流!”
陆铮的一番话,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各方势力的真实面目和内心算盘。
他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论,凝聚了部分人心,但也将自己和川陕,更清晰地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期盼,有依赖,有猜忌,更有来自最强对手的、毫不掩饰的重视与敌意。
时代的浪潮,因他这一举动,变得更加汹涌澎湃。
……
山西,宁武关
孙应元率领的一万川陕铁骑,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行进在吕梁山脉的官道上。
旌旗招展,兵甲铿锵,那股百战精锐的肃杀之气,令沿途所有窥探者心惊胆战。
他们并未隐藏行踪,反而大张旗鼓,将“奉旨策应北疆,巩固三晋侧翼”的旗号打得响亮。
山西本地的官员和卫所兵将,远远看着这支军容鼎盛、与本地羸弱官军形成鲜明对比的雄师,心情复杂。
既有对强军入境的本能警惕,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至少,在面对北虏威胁时,身边不再是孤军奋战。
孙应元严格执行陆铮的命令,大军驻扎在靠近宣大防线的战略要地宁武关一带,并未贸然前出。
他派出大量游骑,严密监控长城各口以及通往宣大主战场的通道,同时与宣大方向的明军哨骑建立了联系。
他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盘踞在侧,虽未直接扑击,但那无形的威慑力,已然透过山峦,传向了北方的清军大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