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黄国,发报机成功制造出来后,与之紧密关联的接收机的研制工作便刻不容缓地展开了。马小云深知,只有拥有性能良好的接收机,才能实现高效、准确的通信。他再次召集了那群在发报机制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的成员,在熟悉的工坊里,开启了接收机的研制之旅。
马小云将接收机的设计蓝图铺展在工作台上,成员们围拢过来,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大家看,接收机的作用是准确接收发报机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还原成我们能读懂的信息。它的构造和原理与发报机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独特的关键部分。”马小云一边指着蓝图,一边详细讲解着。
接收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是调谐电路,它的作用如同敏锐的“耳朵”,能够从众多杂乱的信号中精准捕捉到特定频率的发报机信号。为了制作调谐电路,成员们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线圈和电容器。马小云拿起一个线圈,向大家展示:“这个线圈的匝数、线径以及绕制方式都对调谐电路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通过反复试验,找到最适合的参数。”于是,成员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按照不同的规格绕制线圈,测试各种电容器的组合,记录下每次试验的数据。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调谐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有时,花费数小时制作的线圈,在测试时却发现频率响应不符合要求,只能重新制作。但成员们没有丝毫气馁,他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优化方法。
检波电路也是接收机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转换为低频信号,以便后续处理。马小云耐心地讲解检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就像把复杂的密码解开,检波电路要把信号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制作检波电路需要使用特殊的二极管,成员们在选择二极管时十分谨慎,不仅要考虑其性能参数,还要确保其与整个电路的兼容性。在安装二极管的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焊接,生怕出现虚焊或短路的情况。有一次,一位成员在焊接时不小心使二极管的极性接反,导致检波电路无法工作。马小云及时发现并纠正了错误,同时再次强调了注意细节的重要性。
为了放大检波后的微弱信号,让其能够清晰地被识别,还需要安装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设计和调试难度较大,它需要精确匹配各个元件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放大效果。成员们选用了性能优良的晶体管来构建放大电路,仔细调整电阻和电容的数值。在调试过程中,放大电路出现了信号失真的问题,声音变得模糊不清。马小云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经过反复检查和测试,发现是某个电阻的阻值略有偏差。他们更换了合适的电阻,再次调试,放大后的信号终于清晰、稳定。
除了这些核心电路,接收机还需要一个稳定的电源供应和一个直观的显示装置。成员们选用了与发报机相匹配的电池组,确保电源的稳定性。对于显示装置,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指示灯系统,当接收到有效信号时,指示灯会亮起,方便操作人员判断。
随着各个部件的逐步安装和调试,接收机的雏形逐渐显现。然而,当进行整体测试时,却发现接收效果并不理想,信号仍然存在干扰和不稳定的情况。马小云和成员们再次对整个接收机进行全面检查,从调谐电路到放大电路,从电源到显示装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仔细排查,他们发现是接收机内部的线路布局不够合理,导致信号之间相互干扰。于是,他们重新规划线路,将不同功能的线路分开布置,并采取了屏蔽措施,减少信号干扰。
经过数天的努力,接收机终于成功研制出来。当它与发报机进行联调时,清晰准确地接收到了发报机发出的信息。成员们欢呼雀跃,马小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他们明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变化,接收机可能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发报机安装完成,接收机安装完成,调试工作随即展开。马小云和成员们围在发报机旁,神情专注。
首先进行的是有线发报机的信号强度调试。马小云拿起电键,按照标准的莫尔斯电码发送一段简单信息,同时密切观察接收端的反应。可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却十分微弱,部分字符甚至无法准确识别。成员们立刻开始排查问题,检查导线连接是否松动、电阻数值是否准确。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发现是一根导线的接头处有轻微氧化,导致电阻增大,影响了信号传输。他们迅速清理氧化层,重新连接导线,再次发送信息,信号强度明显增强,接收端能较为清晰地收到信息。
接着调试无线发报机。开启电源后,马小云调整调谐线圈,试图找到合适的频率与接收端匹配。然而,无论怎么调整,都无法接收到稳定信号,且发出的信号也时有中断。成员们开始检查各个部件,发现高压电容器的电容值与设计要求有细微偏差。这一偏差虽小,却对高频信号的产生和传输造成了较大影响。他们更换了符合标准的高压电容器,重新调试调谐线圈和火花隙的参数。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频率,无线发报机能够稳定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在调试过程中,还出现了发报机工作不稳定,电键按下后有时无法正常发送信号的情况。成员们对电键进行仔细检查,发现是电键内部的弹簧片弹性有所下降,导致接触不良。他们更换了弹簧片,并对电键的压力和行程进行了微调,确保电键操作灵敏、可靠。
经过一系列紧张且细致的调试,有线和无线发报机终于能够稳定、准确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无线电发报机的成功研制,在炎黄国的军事通信领域掀起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自决定将其纳入军管范畴起,马小云便与军方将领反复商议,制定了一套严密的使用规范——从操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到设备的日常维护,再到密码体系的加密升级,每一环都透着不容有失的严谨。
以往,军情传递全靠联络员快马加鞭,翻山越岭穿越险地,遇上恶劣天气或敌军袭扰,消息延误甚至失联都是常事。有一次,边境急报因暴雨冲毁栈道,联络员被困三日,等消息送到时,战机早已错失。而如今,无线电波穿透山川阻隔,只需操作人员手指在电键上轻盈敲击,嘀嗒声里藏着的密码便跨越百里,瞬息抵达接收端。(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球统一系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