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吧。马小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说说劳工们最近的情况。
赵吉谨慎地坐下:回大人,各营地秩序良好。新来的劳工适应得很快,特别是那些从饥荒地区来的,都说在这里至少能吃饱穿暖。
这话让马小云心中一颤。他想起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的原本历史:在这个时间点,天竺大陆应该正经历大饥荒,死亡人数以百万计。而现在,虽然这些天竺人失去了自由,但至少活了下来。
有人...抱怨吗?马小云问。
赵吉犹豫了一下:有些老人会私下里念叨过去的自由生活,但年轻人大多觉得现在这样也不错。毕竟...他顿了顿,在来这里之前,他们很多人连吃饱饭都是奢望。
这话在接下来的巡视中得到了印证。
次日清晨,医疗队来到第三劳工村的医疗站。这里比不得汉人的医馆,但至少有为劳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一个天竺老妇人正抱着康复的孙子千恩万谢,她说的是夹杂着天竺语的汉语:
谢谢大夫...孩子退烧了...要是在以前,只能听天由命...
在矿区食堂,马小云看到劳工们排队领取午餐:杂粮饭、豆汤,偶尔还有一点鱼肉。虽然简单,但足以维持体力。一个年轻的矿工用生硬的汉语对同伴说:
比部落里...吃得好。我老家...旱灾...没饭吃。
最让马小云震撼的,是在教育区的见闻。天竺孩童们正在学习汉语,他们用清脆的声音朗读着课文。下课后,几个孩子围着他,好奇地摸着他质地精良的衣袍。
大人,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用流利的汉语问,我长大后,也能穿这样的衣服吗?
马小云蹲下身,平视着男孩渴望的眼睛:只要你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会的。
男孩高兴地跑开了,对他的同伴们宣布:我要做最好的工人,将来穿好衣服,住好房子!
这些点点滴滴,都在告诉马小云一个事实:虽然他的手段值得商榷,但确实改善了大量天竺人的生存条件。在原本的历史中,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早就化为了枯骨。
傍晚,马小云召见了负责文化同化的张夫子。
现在天竺人中,汉语普及率如何?
七成左右的劳工能听懂基本指令,三成能进行简单交流。张夫子汇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一代几乎全都以汉语为第一语言,很多人甚至不太会说家乡话了。
他们对炎黄国的态度呢?
张夫子犹豫了一下:这个...很难简单概括。有些人对现状满意,有些人怀念过去,但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现实。而且...他压低声音,有些劳工私下里说,希望炎黄国早点来统治他们的家乡,这样他们的亲人也能过上好日子。
这话让马小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记录下来,也知道这将如何在未来的史书中被评价。但文明的进步需要推力,有时是温和的引导,有时是残酷的驱赶。当我选择加速这个文明的进程时,就注定要背负这些罪孽。
也许数百年后,当科技发达、文化繁荣、人人平等的新时代来临时,后人会理解今天的牺牲。也许他们会把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也无妨。
重要的是,这个文明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更好。不仅炎黄子孙得以延续,连本该在饥荒和战乱中灭亡的数百万人,也因我的干预而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这就够了。
马小云合上日记,关闭电灯。窗外的铁山堡依然灯火通明,夜班的劳工在矿山中劳作,冶炼厂的炉火映红半边天。这座由血汗铸就的工业之城,正在悄然改变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而他,马小云,这个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异数,将继续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处前行,背负着必要的罪孽,推动着文明的车轮。
只为了一个目标:让该活的活下去,让该延续的延续下去。
至于历史的评价,就留给后人去说吧!哈哈估计也说不到,因为对马小云的记录已经是抹除掉他的信息的。
五年时光,在天竺大陆上刻下了深刻的痕迹。
曾经泥泞的土路被宽阔的石板官道取代,这些道路如同血脉般连接起各个主要城市。而最令人瞩目的,是那条横贯东西的铁路——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冷硬的光泽,每隔十里就有一个小站,沿途可见天竺劳工组成的护路队在巡视检修。
马小云站在新落成的德里火车站钟楼上,俯瞰着这座脱胎换骨的城市。五年前,这里还是个拥挤的土城,如今已经有了整齐的街道、排水系统,甚至建起了公园和图书馆。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天竺劳工的双手完成。
东西干线准备全线贯通了。陈锋递来最新的报告,从加尔各答到德里,原本需要两个月的路程,现在乘火车只需五天。
马小云接过报告,目光却停留在车站广场上。那里聚集着数百名天竺劳工,正在听工头分配任务。他们看起来比五年前健壮许多,虽然依旧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但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劳工的饮食配给改善得如何?
按您的指示,重体力劳动者的粮食配给增加了三成。陈锋回答,特别是铁路工人,每日保证有肉食。医疗站的数据显示,劳工的死亡率比五年前下降了六成。”
这正是马小云想要的结果。充足的粮食供应和基本医疗保障,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天竺人口的出生率在这五年间翻了一番。
在前往农业区的路上,马小云看到了更加震撼的景象。曾经荒芜的土地被开垦成整齐的农田,新引进的水稻品种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天竺农民在田间劳作,使用的都是改良过的铁制农具。
农业主管兴奋地汇报:大人,今年天竺地区的粮食产量是五年前的三倍!我们建立的粮仓系统可以确保在任何季节都有充足存粮。
马小云抓起一把稻谷,粒粒饱满。他带来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种子在这个肥沃的土地上发挥了最大效用。充足的粮食不仅养活了本地的天竺人,以后还通过铁路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在新建的劳工居住区,马小云看到了更加令人惊讶的景象。整齐的砖房取代了从前的茅草棚,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院落。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孩童在街道上嬉戏,他们的笑声中已经听不到父辈的恐惧与不安。
现在一个劳工家庭通常有三到五个孩子。随行官员介绍,我们建立了生育奖励制度,每多一个孩子,家庭就能获得额外的粮食配额和医疗优先权。(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球统一系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