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加密无线电报从遥远的天竺大陆发出,很快就抵达了炎黄国首都的皇宫。电报室内,译电员紧张地将电码转译成文字,当看到内容时,不禁露出诧异的神色。
御书房内,年轻的皇帝展开电报,眉头先是微蹙,随后缓缓舒展。他轻声道:神先生总是想得如此长远。
电报上写道:
陛下亲鉴:今我朝治下天竺民众已逾三百万,同化日深。臣请陛下颁旨,令我国民勿以优越之态待之。彼等虽为劳工,实为未来之同胞。五代之后,皆为炎黄血脉,当以平等之心待之。优越生隙,谦和生亲,此长治久安之道也。
次日早朝,这道特殊的圣旨在朝堂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陛下!此议不妥!兵部长佬首先出列反对,天竺人乃战败之民,岂能与天朝上国之民相提并论?
礼部长老却持不同看法:马大人深谋远虑。若要使天竺人真心归化,确需以温和手段待之。
皇帝抬手制止了争论:神先生在电报中说得明白,这不是示弱,而是远见。传朕旨意:凡我朝子民,不得无故欺辱天竺劳工,违者依法论处。各地学堂需增设万民一课程,教导学子平等之道。
圣旨很快通过新修的铁路和电报网络传遍各地。在铁山堡,马小云亲自监督圣旨的执行。
你们都听明白了?马小云对着聚集的汉人官吏说道,从今日起,任何无故殴打、侮辱天竺劳工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下面一片窃窃私语。一个监工壮着胆子问:大人,若是他们偷懒怠工呢?
按规章处罚便是,但不能带有侮辱性质。马小云环视众人,记住,我们要征服的是他们的心,而不仅仅是肉体。
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在德里的纺织工坊,汉人工匠开始耐心教导天竺学徒技术,而不是简单地驱使。在新建的学校里,汉人教师对天竺学童的态度更加温和。就连最顽固的矿场监工,也渐渐减少了鞭子的使用。
赵吉如今已是铁山堡的重要管事,他在得知这道圣旨后,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哭了很久。第二天,他找到马小云:
神大人,感谢您为我们争取的尊严。
这不是为了你们,马小云平静地说,这是为了炎黄国的未来。
这话虽然直接,却让赵吉更加敬佩。他知道,真正的高明不是为了仁慈而仁慈,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
暗部的报告显示,圣旨颁布后,天竺劳工的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反抗事件进一步减少,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个月后,马小云推行了一项新政策:在天竺劳工中选拔优秀者,授予荣誉国民称号,享有与汉人相近的权利。首批获得这个称号的只有一百人,却在三百万天竺人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看到希望,才会努力。马小云在日记中写道,严酷的统治能带来服从,但只有希望才能带来忠诚。
更深远的影响在第二代天竺人中显现。那些在帝国统治下出生的孩子,从小学习汉语,接受汉文化教育,他们对炎黄国的认同感远超对自己的故土。
在一个新建的学校里,马小云听到一个天竺学童骄傲地对同伴说:我爹爹被评为荣誉国民了!以后我也要像汉人一样读书做官!
随行的官员低声问:大人,这样真的好吗?若是有一天他们...
等他们真正融入我们的时候,就不会有他们和我们的区别了。马小云打断道。
新的政策再次在朝中引起哗然,但皇帝力排众议,支持马小云的远见。
百年后,当第一代混血儿开始入学时,校长站在铁山堡的了望塔上,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汉人、天竺人、混血儿,他们穿着相似的服饰,说着同样的语言,很难一眼分辨出彼此的区别。
数字很令人满意,但马小云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表面的差异消失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需要更长时间来培养。
大人,最新一批荣誉国民的名单。 赵吉递上文书,他的儿子也在名单之中。
马小云看了看名单,问道:你觉得,他们真的认同自己是我们的一员了吗?
赵吉沉思片刻,诚恳地回答:大多数年轻人是的。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或许永远都会记得自己来自哪里。
这个坦诚的回答让马小云陷入沉思。也许,完全的融合需要更久的时间,也许是几百年。但他已经铺好了路,定下了方向。
足够了。他轻声道,只要方向正确,慢一些也无妨。
远处的学校里传来孩童的读书声,那是《诗经》中的句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马小云微微一笑。在可见的未来,这句话将不再只是理想,而是现实。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这些看似超前的政策。
夜幕降临,铁山堡的灯火次第亮起,汉人与天竺人比邻而居,很难分清彼此。这就是马小云想要看到的未来——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而是共同的炎黄子孙。(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球统一系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