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印度洋上,两百艘福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正朝着传说中的非洲大陆破浪前行。这是马小云降临炎黄国的第四十个年头,帝国前所未有的强盛,促使这支远征军驶向未知的南方大陆。
然而,通往新世界的道路并非坦途。在过去的三十多个日夜里,整个船队经历了两次台风的严酷考验,仿佛上天有意要掂量一下炎黄子孙的决心与能耐。
船队离开天竺港的第十五日,了望塔上的水手首先发现了不祥之兆:西南方向的海平线上,乌云如墨汁入水般迅速晕染开来,原本平稳的气压计银柱骤然下跌。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们嗅到了危险——这是台风来临的征兆。
马小云立于开拓者号的舰桥上,冷静得如同岸边的礁石。他深知,庞大的船队在台风中目标显着,必须立刻行动。
旗语翻飞,各船依令降下主帆,只留一小角维持方向。
水手们奋力加固货物捆扎,防止其在颠簸中移位。
封闭所有水密隔舱——这是福船赖以在风浪中生存的关键设计。
非必要人员全部进入舱内,以避免被巨浪卷入海中。
命令刚下达完毕,风暴的先锋——带着咸腥气的强风便已扑至。随即,如山般的巨浪接连涌来,两百艘福船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宛如天神掌中的玩具。漆黑的云层中电蛇乱窜,雷声与风啸、浪吼交织成一片,几乎要震破人的耳膜。
开拓者号作为旗舰,始终走在船队最前方。马小云凭借系统中超越时代的航海知识,指导船队在大致保持队形的同时,艰难规避着风浪最凶险的区域。福船的水密隔舱设计和加固的龙骨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个别舱室因剧烈颠簸而渗水,整船依然能保持浮力,船头绘着的“龙目”在惊涛骇浪中依旧圆睁,仿佛真在为船队识别征途。
在与风浪搏斗了十几个小时后,台风终于过去。清点下来,船队仅有数艘船只的船舷有轻微损伤,在随船工匠的抢修下很快恢复。这场台风,仿佛只是对船队的一次预演和锤炼。
航行的第二十五天,船队遭遇了第二场、也是更为持久的台风。
这场台风来得更为诡异迅猛。当时,定远号的船长注意到气压计异常骤降,海面泛起诡异的白色浪花。他立即通过旗语向旗舰报告。
马小云接到报告,深知此劫难逃,但撤退已无可能,只能迎战。
他下令船队变换为扇形阵,减少各船相互碰撞的风险。
命令各船将备用的缆绳捆扎成缓冲垫,悬挂于船舷两侧。
让随船医官提前备好草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伤病。
风暴的威力远超第一次。雨水被狂风卷着,像石子一样砸在甲板和船帆上。浪头一个接一个地砸向船队,有艘福船的桅杆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呻吟,最终在一阵狂风中断裂。船上的工匠们后来展示了惊人的技艺,他们在颠簸的船上,用预制的构件和备用的木材,硬是在风雨中立起了临时桅杆。
马小云的系统不断提供着数据支持,但他更多依赖的是这个时代航海者本身的智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航海士,通过观察海鸟的飞行方向和云层的流动,准确地预测出了一段风眼将至的短暂平静期。利用这宝贵的间隙,船队迅速进行人员轮替、饮水补充和紧急维修。
当第二场台风最终离去,船队损失了一部分补给,多人受伤,但万幸无人死亡,船体主体结构也基本完好。精疲力尽的水手们相互搀扶着走上甲板,望着重归平静、仿佛无事发生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两次台风之间的航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持续的颠簸消耗着所有人的体力与精力。
部分天竺籍的水手开始出现思乡情绪,士气有些低落。
·药灵号上报告,部分草药因海上湿气过重而开始霉变,随船医官们想尽办法晾晒抢救。
面对这些,马小云展现了统帅的担当。
他下令适当放宽饮水限制,并拿出部分酒类激励士气。
让通译官们教授简单汉语,并讲述帝国未来的宏伟蓝图,以此来凝聚人心。 他亲自巡视每艘船只,查看损毁情况,慰问伤员。
这些举措看似平常,却在细微处维系着船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次日黎明,最敏锐的了望哨发出了积蓄三十多天,最令人振奋的呼喊:
陆地!前面是陆地!
这声呼喊瞬间点燃了整个船队。水手、士卒、工匠,所有能行动的人都涌上了甲板,伸长脖颈向远方眺望。在海天相接之处,一道朦胧的、深绿色的海岸线已然在望。
历经两次台风洗礼,跨越万里重洋,非洲大陆,终于近在眼前。
马小云接过亲卫递上的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那片即将书写帝国新篇章的土地。他放下望远镜,环视身边这些脸庞被海风和烈日刻下痕迹,却眼神坚定的部下们,沉声下达了命令:
传令各船,整备武械,检查货物。升起帝国龙旗,我们进港!
两百艘福船开始调整风帆,在领航船的指引下,向着那片陌生的陆地,向着历史指引的方向,缓缓驶去。(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球统一系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