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人和同,先号啕大哭,而后放声大笑,大军能够会师协同作战。
含义:寻求大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巨大的挫折和悲痛(先号咷),但只要坚持正道,最终必能克服困难,实现胜利会师,带来无比喜悦(后笑)。
九五故事: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孟津渡口,黄河南岸,黑压压的军营连绵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
来自西土羌、戎,南方庸、蜀、卢、彭,东方微、髳、濮等数百部族的旗帜,在河风中猎猎作响。人喧马嘶,战鼓隆隆,空气中弥漫着皮革、金属和一股躁动不安的热望。
周武王姬发,身披赤色战甲,屹立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他的身旁,是银须飘洒、目光如炬的姜子牙,以及周公旦、召公奭、南宫适等一班文武重臣。台下,是八百诸侯及其麾下如狼似虎的将士,无数双眼睛灼灼地聚焦于他,充满了近乎狂热的期待。
“大王!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此乃天命所归!”一位来自蜀地、面涂彩纹的首领挥舞着战斧,声震四野,“纣王无道,天怒人怨!请大王即刻下令,渡河北上,直取朝歌!”
“直取朝歌!直取朝歌!!”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冲击着河岸,仿佛连黄河之水都要为之倒流。
姬发的心脏,也在胸腔中剧烈地跳动着。眼前这幅“天下共举”的壮阔画卷,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景象吗?不正是父亲文王、他本人,以及身边这位尚父,殚精竭虑、隐忍多年所追求的局面吗?热血在奔涌,一股挥师东进、犁庭扫穴的冲动,几乎要冲破理智的堤坝。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投向身旁的姜子牙。
姜子牙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狂热,只有一如既往的沉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微微侧身,低声道:“大王,声势虽壮,然心未必齐。”
短短一语,如同冰水淋头,让姬发热血稍退。
就在这时,河面上忽起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吹得旗帜歪斜,人仰马翻。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阴云密布,一道刺目的闪电撕裂苍穹,紧随其后的是一声撼天动地的惊雷!
“咔嚓——轰隆!”
雷声过后,一阵不祥的“嘎吱”声响起。众人惊骇地望去,只见高台一侧,那根象征着周国权威、高高竖立的玄色大纛旗杆,竟在狂风中从中断裂,上半截带着旗帜轰然倒地,溅起一片尘土。
刹那间,喧嚣的场面为之一静。
一种莫名的恐慌,如同瘟疫般在诸侯军阵中悄然蔓延。窃窃私语声四起:
“旗杆折断……此乃凶兆啊!”
“天意……莫非天意不允伐商?”
“出兵首日,大纛先折,不祥,大不祥!”
就连周军本阵中,一些将领的脸上也露出了惊疑不定的神色。
姬发的脸色微微一变,但身形依旧稳如磐石。他看向姜子牙,眼中是探询。
姜子牙捋须望天,又扫视了一圈面露怯色的诸侯们,沉声道:“大王,天象示警,人心未定。此非出兵之时。”
“尚父何出此言?”姬发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紧绷的弦音,“八百诸侯齐聚,士气可用,岂能因一阵风、一根旗杆而动摇?”
“非是因风,亦非因旗。”姜子田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台下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心思各异的诸侯,“大王请看,台下诸军,虽云集于此,然队列混杂,号令不一。其心,真与我周国同乎?其力,真可与我周军协同死战乎?此其一。”
他顿了顿,指向东方:“其二,朝歌虽乱,然商军主力犹存,东方诸侯如宋、杞、葛等,态度依旧暧昧。若我此时贸然渡河,与商军主力决战于野,胜负犹在未知之数。一旦战事胶着,这些今日高呼伐纣的诸侯,其中有多少会临阵动摇?甚至倒戈相向?届时,我周军将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姬发的眉头紧紧锁起。他明白姜子牙的担忧。眼前的联盟,看似庞大,实则根基浅薄,如同一盘散沙,尚未被真正凝聚起来。
“其三,”姜子牙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只有姬发能听见,“天道幽微,今日之异象,未必是阻我,或是在警我。警我时机未至,警我不可恃众而骄,不可轻视殷商数百年之底蕴。大王,此刻退兵,看似挫锐,实则是为了积蓄更强大的力量,等待那真正‘同心同德’、万无一失的战机!”
“退兵?!”姬发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他能想象,这个命令一旦下达,会对眼前这如火如荼的士气造成何等毁灭性的打击。
“然也。”姜子牙斩钉截铁,“《易》云:‘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今日若强行进军,或有小胜,然根基不稳,隐患无穷,他日恐有‘号咷’之悲!不如暂且忍耐,示天下以持重,待纣王自绝于天下,待东方诸侯真心来归,待我内部磨合完毕,届时再兴仁义之师,方可迎来那‘后笑’之喜,实现真正‘大师克相遇’之盛况!”
姬发闭上了眼睛,胸膛剧烈起伏。高台之下,是数十万双期盼的眼睛,是燃烧了多年的复仇火焰,是几乎触手可及的胜利诱惑……而退兵,意味着这一切都将被强行按下,意味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失望、质疑,甚至可能让这来之不易的联盟分崩离析。
这抉择,重如千钧。
许久,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决绝。他上前一步,迎着无数道或期待、或疑惑、或焦虑的目光,运足中气,声音如同洪钟,传遍四野:
“诸君!今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共举义旗,此心此志,上天可鉴!姬发与诸君同仇敌忾,恨不能即刻渡河,诛此独夫!”
台下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但姬发话锋陡然一转,声音变得沉痛而凝重:“然,方才天象示警,大纛折断!此非吉兆!非是姬发畏战,实乃上天警示于我:伐国大事,不可不慎!纣王虽恶,然殷商积年,实力犹存。我等虽众,然仓促合兵,号令未通,协同未熟!若此时轻进,一旦有失,非但不能拯民于水火,反令天下苍生再遭战乱之苦!此姬发之罪,亦诸君之憾也!”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失望、不解、沮丧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许多诸侯和将领脸上的兴奋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错愕和愤懑。
“因此!”姬发的声音陡然拔高,压过了所有的嘈杂,“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最终之胜利计!朕决定——暂缓渡河,全军还师!各归本镇,整军经武,等待时机!”
“还师?!”
“大王!不可啊!”
“我等千里迢迢而来,岂能空手而回?!”
台下顿时炸开了锅,哀求声、质问声、甚至隐含愤怒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许多来自偏远部族的战士,原本抱着必死之心前来,闻听此言,如遭雷击,当场便有悍勇的将领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起来。
“大王!我部儿郎披荆斩棘而来,只为杀敌报仇!如今仇人就在眼前,为何不战?!”一位羌人首领虎目含泪,声音嘶哑。
“周王!莫非是怕了商纣不成?!”更有激愤者口不择言。
一时间,孟津之畔,悲声四起,怨气冲天。那场面,真如爻辞所言——“先号咷”!巨大的希望之后是更巨大的失望,化作了冲天的悲愤与哭声。
姬发看着台下这一幕,心如刀绞,但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强迫自己维持着冷静和威严。他知道,此刻绝不能心软。
姜子牙适时上前,朗声道:“诸君!岂不闻‘欲速则不达’?周王此举,非是怯战,乃是老成谋国!今日退一步,乃是为了明日进十步!我等盟约既定,志向已明,何妨再多等些时日?待那商纣恶贯满盈,天怒人怨到了极致,待我联军磨合如臂使指,届时,王师再出,必是雷霆万钧,一举功成!那时,方是吾等放声‘后笑’之时!”
在姬发的强硬命令和姜子牙的耐心劝解下,尽管充满了不甘与悲愤,诸侯联军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还师的现实。
大军如同退潮般,缓缓散去。来时意气风发,去时垂头丧气。周军本阵中,也弥漫着一种压抑至极的气氛。南宫适等将领铁青着脸,执行着命令,但眼中的失落难以掩饰。
返回镐京的路,显得格外漫长而沉闷。
接下来的两年,对姬发和整个周国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煎熬。他们需要顶住内部的质疑,消化孟津还师带来的士气低落,继续默默积蓄力量,更加细致地经营与各方诸侯的关系,更深入地渗透殷商内部。
而在这两年里,朝歌传来的消息,一次次验证了姬发和姜子牙决策的正确性。
纣王因孟津会师的刺激,变得更加多疑和暴虐。他大肆清洗朝中“可疑”的大臣,逼迫更多诸侯贡献珍奇异宝和美女。终于,发生了那件震动天下的大事——王子比干,这位被誉为“亘古忠臣”的王叔,因强谏被剖心而死!箕子被囚禁,微子启被迫出逃……
消息传到镐京,姬发在宗庙中,对着文王的灵位,失声痛哭。这哭声,既为比干等忠良的惨死而悲,也为天下苍生的苦难而恸,其中,或许也夹杂着这两年来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对时局终于成熟的复杂情感。
姜子牙再次站在了他面前,这一次,老人的眼中燃烧着毋庸置疑的决断之火:“大王!商纣已自绝于天地人心!‘号咷’之时已过,‘后笑’之机已至!请大王再次誓师,天下必然景从!”
武王十一年,周军再次誓师东征!
这一次,没有了孟津时的狂热与喧嚣,整个周军上下,弥漫着的是一种沉淀后的坚定,一种引而不发的磅礴力量。而天下的反应,也与两年前截然不同。
檄文所到之处,诸侯响应不再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或一时的激愤,而是真正看到了周取代商的必然。军队络绎于途,旗帜更加鲜明,信念更加统一。
当周军主力再次抵达孟津渡口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经历过两年前那次“号咷”还师的老兵们,热泪盈眶。
依旧是旌旗蔽日,依旧是万军云集。但这一次,军容更盛,士气更昂!来自四面八方的诸侯军队,阵列整齐,号令森严,他们望向高台上那道身影的目光,充满了毫无保留的信赖与崇敬。
没有质疑,没有抱怨,只有同仇敌忾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渡河令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周联军主力,如同一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克相遇”!
站在龙舟船头,迎着猎猎河风,姬发环顾左右意气风发的将领,眺望身后无边无际的联军船队,心中积压两年的阴霾一扫而空,一股畅快淋漓、必胜的豪情充塞胸臆。
他转头对姜子牙道:“尚父,今日方知,‘先号咷而后笑’,是何等滋味!”
姜子牙抚须大笑:“大王,昔日之忍,铸就今日之坚!昔日之悲,化为今日之壮!此正‘同人’之道,必经之磨难,终得之辉煌!前方便是牧野,天下命运,将由此战而定!”
笑声中,周联军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驶向决定历史的彼岸。
周武王姬发在孟津之会八百诸侯云集、群情激昂要求立即伐纣的背景下,因天象异兆和姜子牙谏言,力排众议,做出艰难而痛苦的还师决定,导致联军士气遭受重挫、一片悲声(先号咷),以及经过两年隐忍等待,最终在商纣王众叛亲离达到顶峰时再次誓师东征,成功实现天下诸侯真心归附、大军胜利会师孟津(大师克相遇)、全军上下充满必胜信念与喜悦(后笑)的戏剧性转折,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同人卦九五爻“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的丰富内涵。它揭示了在追求宏大团结事业的过程中,道路绝非平坦,往往需要经历重大的挫折、痛苦的忍耐和信心的考验。真正的团结并非一蹴而就的喧嚣聚合,而是需要时间的淬炼、道义的积累和内心的真正认同。只有在历经磨难、坚守正道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稳固而强大的联合,迎来最终胜利的欢笑。武王孟津还师再到克相遇的决策,充分体现了卓越领导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