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以诚信与人交往,威望自然显现,吉祥。
含义: 居于尊位者,以至诚之心待人接物(厥孚交如),其威信不是靠强权树立,而是自然形成(威如)。这种因诚信而生的威望,足以使人真心信服,故而吉祥。
六五故事:
春去秋来,亳邑的城郭之外,新垦的田地阡陌纵横,绿意盎然。
商族拒绝了称王的诱惑,继续以方伯之名行仁政之实。
汤的威名,并未因低调而稍减,反而如静水深流,愈发沉浑厚重。
这一日,亳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荆伯。
荆部落居于南方山林水泽之间,民风彪悍,向来与中原诸侯往来不多,对商族亦是若即若离。
荆伯此来,并非孤身一人。
他带来了数十辆大车,车上满载着南方特有的物产:犀角、象牙、精美的葛布、罕见的丹漆,以及几十名被绳索缚住、神色惊惶的俘虏。
这些俘虏衣衫褴褛,身上带着鞭痕,赫然是商族派往南方贸易的商队成员!
荆伯本人,身材不高,却精悍结实,皮肤黝黑,一双眼睛锐利如鹰。
他站在明德堂前,姿态不卑不亢,声音洪亮:“商伯!前番我荆族部众不明就里,劫掠了贵部商队,伤了和气!今日,荆特携薄礼与肇事之人,前来请罪!望商伯海涵!”
话音落下,他身后几名荆族武士便粗暴地将那些俘虏推搡到前面,逼迫他们跪下。
其中一名商队头领抬起头,脸上带着淤青,眼中满是屈辱与期盼,望向端坐于上的汤。
堂内,商族众臣僚面色各异。
仲虺眉头紧锁,手不自觉按上剑柄。商队被劫,族人受辱,如今对方虽来“请罪”,但这姿态,与其说是请罪,不如说是试探,甚至隐含着一丝挑衅。
若处理不当,轻则失了颜面,重则可能引发与荆部落的冲突。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汤。
汤缓缓起身,走下台阶。
他并未先看那些珍贵的礼物,也未理会荆伯,而是径直走到那名跪地的商队头领面前。
俯身,亲手解开了他身上的绳索。
动作轻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受苦了。”汤的声音温和,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那商队头领眼眶瞬间红了,哽咽道:“方伯……小人无用……”
“非你之过。”汤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侍从,“带他们下去,好生医治,妥善安置。”
待商队成员被搀扶下去,汤才转向荆伯。
他的目光平静,既无被冒犯的怒意,也无见到厚礼的欣喜。
“荆伯远来辛苦。”汤开口,语气平和,“商队往来,偶有摩擦,本是常事。荆伯既明事理,亲自前来解释,此事便就此揭过。”
荆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预料过商汤可能会勃然大怒,也可能虚与委蛇,甚至可能借此勒索更多好处。
唯独没想到,对方如此轻描淡写,仿佛真的只是一场无足轻重的“误会”。
“这些礼物……”荆伯指了指身后的车队。
汤微微一笑,目光扫过那些犀角象牙,最终落在那几十名被荆伯绑来的“肇事”族人身上。
“礼物太过厚重,汤受之有愧。商荆毗邻,重在和睦。这些身外之物,荆伯还是带回去吧。”
他顿了顿,指向那些被缚的荆族人:“至于他们……既然首恶已由荆伯自行惩处,余者不过听命行事,亦请荆伯带回,妥善管束即可。我商族,不愿因小事而伤及邻邦和气,更不愿见荆族子弟因我而受刑。”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连伊尹眼中都流露出赞许之色。
荆伯彻底愣住了。
他带来的礼物价值连城,更是姿态做足,绑了“罪人”前来。按常理,商汤收下礼物,严惩“罪人”,既得实惠,又立威严,乃是常情。
可商汤……竟然什么都不要?
连象征性的惩罚都不要?
这份豁达与宽容,完全超出了荆伯的认知。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礼物和罪人,更是一种试探——试探商汤的器量,试探商族的底气。
此刻,他得到的答案,让他心惊,更让他心折。
商汤并非懦弱,那份沉稳的气度,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分明告诉荆伯,他什么都知道。知道这是试探,知道荆部落潜在的傲气与不安。
但他选择用最坦诚、最不计较的方式,来回应这份试探。
这不是愚蠢,而是强大的自信,是真正立足于“信”(孚)的交往之道。
荆伯脸上的倨傲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敬意。
他深吸一口气,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汤,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
这一次,姿态谦恭了许多。
“商伯胸怀,如天之广,如海之深!荆……心悦诚服!”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自此以后,我荆族愿与商族永结盟好,南方山林水泽,商族商队可畅通无阻!若有所需,荆族儿郎,亦愿听候商伯差遣!”
一场潜在的风波与冲突,消弭于无形。
不仅化敌为友,更赢得了一个强大部落的真心归附。
消息传开,各方诸侯、部落首领感慨万千。
“商伯之信,重于金石啊!”
“与商伯交往,但以诚相待,必不负我!”
汤的诚信(孚),通过具体的事件,口耳相传,深入人心。
这并非他刻意营造,而是源自他一以贯之的处事原则。
对待内部,同样如此。
一次,汤下令奖励一批在开垦荒地中表现突出的平民。负责此事的官吏在造册时,误将其中一人的奖励等级提高了一等。
汤在最终核验时发现了这个错误。
有人劝道:“方伯,区区一平民,赏赐多些少些无伤大雅,且此事若声张,反损官府颜面,不若将错就错。”
汤闻言,脸色肃然:“官府颜面,在于信义!赏罚无信,何以立威?何以服众?”
他立即召来那名官吏,当众指出错误,予以申斥,并要求其重新造册,按原定等级发放奖励。
同时,汤亲自向那名被误记的平民解释缘由,并因其辛勤劳作,额外给予了少许粟米作为补偿。
那平民感激涕零,此事亦在民间迅速传开。
“方伯行事,真乃公正无私!”
“在方伯治下,但尽力做事,必有公允之报!”
商族内部,凝聚力空前高涨。
汤的威严(威),在这种一次次“厥孚交如”的实践中,自然树立起来。
它不依靠严刑峻法,不依靠武力威慑,而是源于他言行一致、赏罚分明、待人以诚的品德。
这种威严,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让人发自内心地信服与敬畏。
数月后,一场大规模的诸侯会盟在亳邑举行。
来自东西南北数十个方国、部落的首领齐聚一堂。
他们之中,有早已归附的,有一直中立的,也有曾经摇摆,甚至暗中与夏桀有所勾连的。
会盟仪式上,汤并未身着华服,依旧是一身素净的麻衣葛袍。
他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过台下形形色色的面孔。
没有盛气凌人的训话,没有武力炫耀的检阅。
他只是举起酒樽,面向众人,声音沉稳而清晰:
“汤,德薄能鲜,蒙诸位不弃,共聚于此。天下苦夏久矣,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今日之会,非为争权夺利,非为树立私威。”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带着真挚的情感:“只为共商大计,解民倒悬,还天下以太平!汤在此立誓,凡我盟邦,必以诚相待,祸福与共!凡有背盟弃信、残民以逞者,天下共击之!”
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没有强迫,没有威胁。
但那股因极度诚信而自然散发的感召力(威如),却让台下众多首领动容。
一位来自西北、素以桀骜着称的戎人首领站起身,大声道:“商伯!我戎部不识中原礼数,只认英雄好汉!你说话算话,待人以诚,我服你!今后我戎部数千勇士,听你号令!”
“我等愿奉商伯为盟主,共讨暴夏!”
“愿听商伯号令!”
附和之声此起彼伏,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浪。
许多原本心存疑虑的首领,在此情此景之下,也被这股真诚与威望所感染,纷纷躬身表示归附。
这一刻,汤的领袖地位,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冕,已然坚如磐石。
会盟结束后,伊尹与汤漫步于洹水之畔。
伊尹看着汤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轻声道:“方伯今日之威,非强权之威,乃诚信之威也。‘厥孚交如,威如’,内诚于己,外信于人,威望自成。此乃大吉之兆,革命成功之基,于此奠定矣。”
汤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默然片刻,道:“权力如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唯以诚信为舟楫,以仁德为航道,方能行稳致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人之训,诚不我欺。”
他收回目光,眼中是洞明世事的清澈与坚定:“人心所向,方为真正的‘大有’。”
通过商汤在处理荆伯“请罪”事件中展现的豁达诚信、在内部政务中坚持赏罚分明的公正原则、以及在诸侯会盟时以诚感召各方首领等一系列情节,生动阐释了大有卦六五爻“厥孚交如,威如,吉”的深刻内涵。商汤居于实际领袖的尊位,并非依靠武力压迫或权术诡诈树立威信,而是始终秉持至诚之心与人交往(厥孚交如),通过言行一致、公正无私的品德,自然凝聚人心,建立起深厚而稳固的威望(威如)。这种由内而外、因信生威的领导力,使得天下诸侯心悦诚服,真心归附,内部民众拥戴无疑,为商汤革除夏命、开创太平奠定了最坚实的民心基础,充分展现了在“大有”之时,以诚信立德、以德服人方能获致吉祥(吉)的最高政治智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