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君王以至德感化家人,不必忧虑,吉祥。
含义: 一家之主(如君王)以美德感化全家(王假有家),使家人和睦,无需忧虑(勿恤),自然吉祥。象征治家者以身作则,德化家人。
九五故事:
岁月如梭,颜府在晏娥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治理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风雨飘摇、内部涣散的破落士族。高墙之内,庭院井然,仆役各司其职,步履从容;家学之中,书声琅琅,子弟们眉目间自有章法。仓廪充实,产业渐丰,“颜氏家训”不再仅是帛书上的条文,而是深深烙印在每个族人言行中的准则。
然而,晏娥深知,一个家族真正的稳固,光靠严明的规矩和丰厚的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规矩能约束行为,却难收服人心;财富能壮大声势,却易引来觊觎。颜家能否长治久安,还需要一种更强大、也更柔和的力量——那便是家主之“德”。
这份“德”,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颜家的每一寸土壤。而承载并散发这份德行的,正是她的夫君,颜伯庸。
曾经的颜伯庸,体弱多病,性情温吞,面对家族颓势只会长吁短叹,将重担不自觉地压在了妻子肩上。但这些年,看着晏娥为他、为这个家呕心沥血,看着她以柔韧之肩扛起千钧重担,颜伯庸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洗礼。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或是晏娥决策时需要安抚的对象。他开始主动修身,调理身体的同时,更注重涵养心性。他重新拿起那些被灰尘覆盖的经典,不仅自己研读,更在晏娥的鼓励下,定期为族中子弟讲解经义,阐发为人处世、修身齐家之道。
他的处事也愈发公允。府中仆役若有争执,不再是由晏娥一人裁决,颜伯庸也会耐心听取双方陈词,依据家训,秉公而断。他体恤下人,逢年过节,总会与晏娥商议,给仆役们多添些衣物、赏钱;若有家人生病,他必亲自过问,延医送药,从不吝啬。
对族中长辈,他晨昏定省,礼数周全;对庶出的弟妹,他宽厚仁爱,既尽兄长之责,又不失家主之威。他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树立起一个仁厚、正直、堪为表率的家主形象。
王假有家——一家之主,如同一位贤明的君王,不是依靠严刑峻法,而是以至诚美德感化家人,使家族内部自然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种变化是细微的,却又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仆役们对家主不再是单纯的畏惧,更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重。子弟们看向伯庸兄长的眼神里,充满了孺慕与信赖。整个颜府的气氛,在原有的井然秩序之上,增添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和与醇厚。
颜伯庸的这种转变,晏娥看在眼里,慰在心头。她深知,这才是治家的最高境界——德化。
这年春日,颜家筹备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这是晏娥提议的,旨在进一步凝聚族人之心。她与颜伯庸早早就开始准备,沐浴斋戒,整理仪容,安排祭品,事事亲力亲为,极尽诚敬。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颜家这些年由衰转盛,早已引得不少人眼红。尤其是当年被颜家护院队打得灰头土脸的孟氏,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们见颜家如今声望日隆,更是妒火中烧。
祭祖前几日,一股阴险的流言如同毒蛇般在坊间悄然散开。
“听说了吗?颜伯庸那个病秧子,能有什么真本事?颜家这些年,全靠他老婆晏娥背后使了些见不得光的手段才起来的!”
“可不是嘛!一个妇人,抛头露面,严苛寡恩,指不定用了什么邪法呢!”
“我还听说啊,颜伯庸根本就是个傀儡,连祭祖这等大事,都得看那妇人的脸色行事!这样的家族,德不配位,迟早要完!”
流言蜚语,如同淬了毒的针,专门刺向颜伯庸作为男子的尊严和一家之主的威信,更暗指颜家崛起不正。消息传到颜伯庸耳中,他握着书卷的手微微一顿,眉头下意识地蹙起。任谁听到如此恶毒的诋毁,心中都难免泛起波澜,升起一股郁愤之气。
若在以往,他或许会因此焦虑不安,甚至迁怒于人,觉得是晏娥的强势招来了非议。
但此刻,他放下书卷,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正在指挥仆人摆放祭器、神情专注平和的晏娥,又看了看家学方向隐约传来的读书声,再想到仓库里充盈的粮帛,以及府中上下对他真心实意的拥戴……他心中的那点波澜,竟奇异地平复了下来。
他想起晏娥常说的:“内政修明,则外患自消。”
他转身,对前来禀报、面带忧色的老管家淡然一笑,声音平和而沉稳:“跳梁小丑,吠影吠声罢了。我颜家行得正,坐得直,何须忧虑此等无稽之谈?”
勿恤——不必忧虑。这种“不忧虑”,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对自身“德”与“行”的绝对自信,源于家族内部铁板一块的团结所带来的底气。
祭祖之日如期而至。
颜氏宗祠,庄严肃穆,香烛缭绕。颜伯庸身着礼服,立于主祭之位。他面容虽仍显清癯,但脊背挺直,目光澄澈,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沉静威严的气度。晏娥领着女眷,安静地立于后方,低眉顺目,恪尽辅佐之礼。
整个祭奠过程,礼仪周全,一丝不苟。颜伯庸诵读祭文时,声音洪亮,情感真挚,追思祖德,陈述家规,展望未来,言辞恳切,令在场所有族人为之动容。
他没有提及一句外面的流言,更没有试图去辩解什么。他只是站在那里,以一个德行无亏、持家有道的家主形象,呈现在祖先和所有族人面前。
祭礼结束后,他并未立刻散去众人,而是依照古礼,与几位族老一起,将部分祭肉分赐给族中子弟和年高德劭的仆人。他亲自将一份祭肉送到一位为颜家服务了三十年的老仆手中,温言道:“老人家辛苦,颜家铭记。”
那一刻,所有目睹此情此景的族人,心中那点因流言而产生的细微疑虑,瞬间烟消云散。他们看到的,是一位仁德、威严、不忘根本的家主!有这样一位家主在,那些污蔑之词,何其可笑,何其卑劣!
孟氏散布的流言,在颜伯庸以德行为基石的无形壁垒面前,撞得粉碎。非但没有离间颜家,反而让族人更加团结在颜伯庸周围,也让外界看清了颜家家主的器量与颜家内部的固若金汤。
企图挑拨的孟氏,见颜家不仅毫无混乱之象,声望反而因这场祭祖更上一层楼,自知计穷,也只能悻悻收场,再不敢轻易造次。
经此一事,颜伯庸的家主地位愈发稳固,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名义上的主人,更是族人精神上的依靠。
颜府内外,一派和谐安宁。仆役尽心,子弟向学,仓廪丰实,邻里称颂。
吉——吉祥自来。这吉祥,不是侥幸得来,而是家主“以德服人”、内部“和睦同心”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外界的风雨,再也无法动摇这个家族的根基。
颜伯庸与晏娥并肩站在夕阳下的庭院中,看着儿孙绕膝,仆从安然,他轻轻握住晏娥的手,眼中是历经风雨后的通透与平和。
“昔日我常忧外侮,惧人言。”他缓缓道,“如今方知,家道既正,何恤外言?”
晏娥侧首看他,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她的夫君,终于真正成长为能支撑起这片家业的顶梁柱。而颜家,也进入了一个由“德”引领的、更为稳固和祥瑞的新阶段。
通过颜伯庸修身立德、以德化民,以及颜家成功抵御外界恶意流言的事件,生动阐释了家人卦九五爻辞“王假有家,勿恤,吉”的深刻内涵。颜伯庸在晏娥的辅佐和自身感悟下,从昔日的软弱走向成熟,通过修身养性、处事公允、体恤族人,树立了仁德家主的威望(王假有家)。当外界用恶毒流言进行攻击时,他因自身德行无亏、家族内部团结一心而充满自信,坦然面对,毫不忧虑(勿恤)。最终,流言在家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家主的人格魅力前不攻自破,颜家声望更隆,内部愈发和谐稳固,吉祥自然降临(吉)。此章深刻揭示,治家的最高境界在于“德化”,当一家之主能以美德感召家人,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时,任何外部的干扰与挑战都将失去效力,家族自能步入长治久安的吉祥之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