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行中道,告于公侯而获听从。利于依附迁移国都。
含义: 持中而行(中行),获公侯支持(告公从),利于依托外力迁移国都(利用为依迁国)。象征增益时需借势而动,进行重大调整。
洪水退去后的重建工作繁重而琐碎。
部落上下在益民的带领下,清理淤泥,修复房屋,补种庄稼。与有扈氏的盟谊经过抗灾的淬炼,愈发坚不可摧,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部落的元气在慢慢恢复。
然而,连续两年的水患,尤其是上次堤坝溃决的惊险,如同沉重的阴霾,始终笼罩在益民心头。他常常独自一人,漫步在部落周边的山野高地,目光深远地审视着脚下这片世代居住的河谷。
他发现,尽管修建了“元吉之渠”和堤坝,但部落聚居的核心区域,以及大部分开辟出的良田,仍处于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一旦上游雨势过大,河水暴涨,这里依然首当其冲。
“这里,并非长久安居之地。”一个念头在益民心中越来越清晰。
他召集了部落的核心成员——长老岩伯、勇士坚、工匠首领等人,登上了部落西侧一座名为“龙脊”的高岗。
站在岗上,视野豁然开朗。脚下是部落现有的田舍和蜿蜒的河流,远处是层叠的山峦。而他们所在的“龙脊”高岗,地势平缓开阔,背靠连绵的山岭,面朝广袤的平原,一侧有清澈的山泉流淌,易守难攻,取水便利。
“诸位请看,”益民手臂划过脚下这片高地,“此地如何?”
坚看着下方熟悉的家园,有些不解:“首领,我们现在的驻地不是很好吗?虽然偶有水患,但土地肥沃,靠近水源。”
老岩伯却捻着胡须,若有所思:“首领是觉得……此地太低洼了?”
“非觉,乃预见。”益民语气沉重,“诸位可曾细想?近十年来,大小水患已有三次,一次甚于一次。我等疲于修渠筑坝,然天地之力,岂是几道土石所能长久抗衡?上次溃坝之险,犹在眼前。若再来一次更大的洪水,或许……或许就不是损失些田舍物资那么简单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等肩负的,非止自身温饱,更是部落子孙后代的安危福祉。增益之道,非一味固守旧土,更在于顺应天时地利,进行重大调整!”
他指向脚下高岗:“我意,将部落主体,迁都于此!”
“迁都?!”众人皆惊。这可是动摇部落根基的大事!
“首领,此事非同小可!”一位负责农耕的长老立刻反对,“山下良田是我们几代人心血开垦,仓廪、房舍、祭坛皆在于此!弃之而就这荒芜高岗,如何生存?族人如何肯依?”
“是啊,搬迁耗费巨大,我们刚经历水患,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另一人也附和。
质疑声纷至沓来。就连一向支持益民的坚,也面露难色。
益民没有强行压制,而是耐心倾听。待众人议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
“诸位所虑,皆在情理。迁都,确是大事,关乎部落存续兴衰。正因如此,益民不敢独断。”
他目光诚恳地看向众人:“我提出此议,并非否定先祖基业与诸位心血,实乃为部落长久计。山下良田,我们并非完全放弃,仍可耕作,但聚居中心、仓廪重地、工匠作坊,尤其是人口,必须移至安全之所。此谓持中而行,既非固守险地,亦非完全放弃既有基业,而是寻找最稳妥的平衡点。”
中行——他并非独断专行,而是在充分听取意见后,秉持为部落长远利益考量的中正之道,提出这重大调整的建议。
“至于人力物力,”益民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或许,我们可以借助盟友之力。”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西边有扈氏的方向。
“有扈氏以游牧起家,擅长迁徙,拥有大量车马,且与我部盟好正固。若我们能以诚相告,陈明迁都利害,或可求得其助。”
岩伯长老沉吟片刻,点头道:“首领思虑周详。告公从——若能获得有扈氏支持,迁都大事,便成功了一半。”
益民颔首:“正是。此事需我亲自前往。”
数日后,益民带着一小队护卫,再次踏上了前往有扈氏的道路。这一次,他没有携带象征紧急求助的玉圭,而是带上了代表友好访问的仪仗和一份精心准备的、绘有新都选址和规划设想的皮质舆图。
在有扈氏宏伟的王帐中,益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寒暄过后,益民开门见山,铺开舆图,向有扈国君详细阐述了迁都的缘由、新址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
“……国君,非是我部厌弃故土,实乃天象有变,水患频仍,为子孙计,不得不行此迁都之举。然我部善于农耕定居,于此大规模迁徙、营建新邑,力有未逮。素闻贵邦精于转场,车马众多,工匠亦巧。故冒昧恳请,望贵邦能施以援手,助我部完成此次关乎存续之迁徙。”
他没有隐瞒困难,也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坦诚地陈述事实和请求。
有扈国君仔细听着,目光在舆图上流转,又看向益民那真诚而坚定的面容。
他回想起这个年轻首领的无私援助(赈济旱灾)和诚信守约(玉圭求助),深知其绝非好大喜功、轻举妄动之人。此次迁都之议,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确为部落长远着想。
“益民首领深谋远虑,心系族人,本王佩服!”有扈国君慨然道,“贵部之事,便是我有扈氏之事!迁都营建,乃增益根基之大事,本王定当鼎力相助!”
告公从——益民以中正坦诚之道相告,果然获得了有扈氏这位“公侯”的认同与听从!
有扈国君当即下令:“调拨驮马三百匹,大车五十乘,并派遣我族最好的营建工匠百人,由我儿(大王子)统率,听候益民首领调遣,助贵部完成迁都大业!”
利用为依迁国——益民成功地依托和借助了有扈氏的外力(车马、工匠),来实施迁都这一关乎国本的重大调整。
消息传回部落,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长老和族人,在得知强大的有扈氏将全力援助后,反对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毕竟,首领的远见和盟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
迁都大业,正式启动。
在有扈氏提供的充足车马和熟练工匠的帮助下,搬迁工作变得井然有序。沉重的仓廪物资、工匠器具、祭祀礼器被稳妥地装上大车,由驮马和牛只牵引,沿着新开辟的道路,缓缓运往龙脊高岗。
妇孺老弱乘坐车辆,青壮则负责护卫和协助。
有扈氏的工匠们经验丰富,指导着部落族人如何在高地上更合理地规划布局,修建更加坚固耐用的半地穴式房屋、夯土围墙和排水系统。
益民日夜忙碌在新址工地,协调各方,解决困难。他看着原本荒芜的高岗上,一座座新房舍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被平整出来,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整个迁徙和营建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
当最后一批族人踏上龙脊高岗,当新的、更加宏伟坚固的议事大厅和祭坛落成时,整个部落焕发出了全新的气象。
新都地势高峻,俯瞰四方,易守难攻,再也不必担忧洪水侵袭。山泉被引入,形成了新的水源。开阔的平地提供了足够的建筑和发展空间。远处的沃野依旧可以耕作,安全却得到了根本保障。
站在新都的城墙上,看着下方井然有序的街巷、坚固的房舍和远处依稀可见的故地方向,益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增益非守旧,迁依大势,乃长久计。”他对身旁的岩伯和坚感叹道,“若无有扈氏盟友鼎力相助,此次迁都,断难如此顺利。借势而动,方能成此奠定百年基业之大事!”
部落自此真正安泰,发展的潜力被彻底释放。在新都的庇护下,人口不断增加,手工业更加精细,与周边部落的交流也更为活跃。
增益日盛——这一次依托外力的重大战略调整,为部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更加稳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增益进入了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益民知道,部落的“风雷益”之道,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通过益民敏锐预见到部落旧地水患频仍的长期风险,为谋求部落长治久安,提出迁都至“龙脊”高岗的重大战略调整。他并未独断专行,而是秉持中正之道(中行),充分听取内部意见,并亲自前往盟国有扈氏,坦诚陈明迁都利害(告公)。有扈国君感其诚信与远见,欣然应允并提供大量车马、工匠等关键援助(告公从)。益民成功借助此外力(利用为依),高效有序地完成了迁都这一浩大工程(迁国)。新都地势险要,安全无虞,布局合理,为部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增益日益昌盛。生动阐释了益卦六四爻辞“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的深邃智慧。在增益之道的进程中,当察觉到根本性环境变化或潜在危机时,需有魄力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此举贵在持中守正,内部凝聚共识,外部以诚信争取强援,巧妙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短板,方能顺利实现关乎长远福祉的变革,将增益推向更稳固、更高层次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益卦把握时机、借势而动、合作共赢的核心要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