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声穿透废墟的余烬,传入残存日军的耳中。城内,确实已经乱成一团。新任的第18旅团旅团长堤不夹贵少将,在第一轮炮击中就和他的指挥部一起上了西天。各级中队、大队长也非死即伤。失去指挥的日军士兵,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废墟间乱窜。他们大多是刚从国内补充来的新兵,或是从其他师团抽调拼凑而来,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意志,都远无法与抗战初期的那些“老鬼子”相比。听着外面精准点名的炮火和劝降的喊话,看着身边同伴的惨状和长官的缺失,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完了……全完了……”
“旅团长阁下他……”
“我们被抛弃了!”
“我不想死啊!”
……
求生的欲望压过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在确认高级军官几乎死伤殆尽,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残存的日军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下午五点,战斗基本结束。
平定县城,四百多名日军,一百多名伪军,在部分底层军官和老兵曹的带领下,垂头丧气地举着白旗,从城墙缺口和城门处走了出来,向八路军投降。
昔阳县城,五百多名日军和一百多名伪军也选择了放下武器。
当消息传回各自指挥部时,宋兴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又是四百多万军功值入账,总军功值已经达到七千一万了。熊德诚和李云龙则相视一笑,新一团的战士们更是欢呼雀跃。
12月8日下午6点,一道明码通电再次从宋兴华部发出,如同惊雷,炸响了整个中国:
“全国同胞们!我军于今日中午12时,同时对日军盘踞之平定、昔阳两县城发起总攻!经我全体将士奋勇作战,至下午5时,两城守敌大部被歼,余部投降!至此,平定、昔阳全境光复!”
如果说之前全歼第110师团、光复阳泉的消息是一枚重磅炸弹,那么这次同时光复两座县城的捷报,则无异于一场地震海啸!
重庆,军委会大楼。一份电文被重重地拍在桌上。那位委员长脸色阴沉,盯着地图上山西的位置,久久不语。宋兴华……八路军……这股力量膨胀得太快了!快得让人心惊!他必须重新评估华北的局势,以及……对待延安的态度。戴笠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递上了更详细的情报,重点是宋兴华部那恐怖的火力。
山西,晋绥军驻地。阎**捏着胡须,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是日本人吃瘪,他乐见其成;另一方面,八路军的强势崛起,尤其是这个宋兴华,严重威胁到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这个宋兴华,真是个祸害!比日本人还难缠!”他嘟囔着,开始盘算如何利用局势,或者……如何限制这支可怕的力量。
日本,东京,大本营。
“八嘎!废物!堤不夹贵这个蠢货!连两天都守不住!”暴怒的吼声在会议室回荡。
“元帅,诸君,情况已经非常清楚。这个宋兴华,以及他指挥的所谓晋中独立旅,已经成为帝国在山西,乃至在整个华北的心腹大患!他们的火力强度、战术指挥,尤其是情报获取能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一位相对冷静的将领指着地图上被标注出来的阳泉、平定、昔阳,“必须承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狡猾和强大的对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集中力量,彻底消灭他!”
“可是,华中、华南的战事……”
“暂停!或者推迟!必须优先解决山西问题!宋兴华部不除,山西不宁,华北不稳!帝国圣战将受到严重威胁!”
激烈的争论后,一个共识逐渐形成:不惜代价,暂停其他次要方向的攻势,从本土、关东军乃至华中方面军抽调精锐师团,组建一支强大的打击兵团,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肃清山西的八路军,尤其是宋兴华部!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开始在东海彼岸酝酿。
夜色降临,笼罩了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平定和昔阳。
随着光复的消息传开,散布在城外乡村、山区的游击队、县大队、区小队等地方武装,如同百川归海,纷纷聚集到两座县城。他们装备简陋,衣衫破旧,但士气高昂,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参战的渴望。
在平定,王信庭政委主持了地方部队的整编工作。他以原有的地方武装骨干为基础,吸纳了部分愿意加入的可靠青年,将六百多人正式整编为“平定独立营”。王政委亲自训话,强调了纪律和革命传统,并将一批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武器下发装备部队,缺口宋兴华早就偷偷兑换了给补上。看着战士们领到崭新的步枪、歪把子机枪、掷弹筒,甚至还有四门九二式步兵炮组成的炮排时,那种激动和兴奋之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独立营的战士们挺直了腰板,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正规军。
在昔阳,熊德诚参谋长同样高效地完成了“昔阳独立营”的整编,七百余人,装备标准与平定独立营一致。熊参谋长更侧重于军事训练和防御部署的指导,确保独立营能尽快承担起守备县城的任务。
而与此同时,在平定外附近一处临时划出的营地内,气氛则更为特殊。这里进行的是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的扩编。
过去四天里,中村拓真与小林一男带领105团,对投降的以及之前阳泉战役俘虏的三千五百多名日军战俘,进行了高强度、高效率的审查、分化、劝说和动员。他们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宣传反战思想,讲述加入同盟军为建立新日本而战的意义。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揪出了三百多名顽固不化、且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战犯。这些人被集中起来,经过公审后,执行了枪决。
铁与血的手段,加上深入的思想工作,产生了效果。剩下的三千一百多名日军战俘,在绝望和迷茫中,看到了另一条道路。他们大多是被迫参军,对战争早已厌倦,在中村、小林等人的感召下,最终选择了加入同盟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亮剑:横扫晋察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