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七年的正月初一,成都郊外惠陵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
晨曦微露,诸葛亮便已起身沐浴更衣,他特意选择了先帝赐予的那件玄色朝服,腰间束着先帝所赠玉带。
镜中之人,鬓角已染霜华,眼角皱纹深刻,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星,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夫君今日格外庄重。”黄月英为他整理衣冠,轻声说道。
诸葛亮握住夫人的手:“今日祭奠先帝,想起白帝城托孤之事,犹如昨日。先帝将江山社稷、幼主托付于我,亮不敢有一日忘怀。”
仪仗队伍从皇宫出发,旌旗招展,礼乐悠扬。刘禅乘坐玉辇,神情是少有的肃穆。当看到丞相府门前等候的诸葛亮时,他急忙下车步行上前。
“相父何必在此等候,应当我去接相父才是。”刘禅恭敬地说道。
诸葛亮躬身还礼:“陛下是君,亮是臣,礼不可废。”
这番对话被身后的李严、谯周等人看在眼里,神色各异。
惠陵前,香烟缭绕。赞礼官高声诵读祭文时,诸葛亮望着先帝陵墓,不禁思绪万千。
他想起二十七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先帝三顾茅庐时的诚挚;
想起赤壁之战后,先帝与他同榻而眠,畅谈天下大势的夜晚;
更想起白帝城托孤时,先帝握着他的手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的信任。
祭文诵读完毕,刘禅亲自上前焚香祭拜。当他转身时,眼中含泪:“相父,若先帝能看到今日汉室复兴有望,该有多好。”
诸葛亮深深一拜:“先帝在天之灵,必会保佑陛下重振汉室。”
就在此时,一阵微风吹过,陵前古柏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着什么。诸葛亮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感动。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强烈情感波动】
【告知宿主:千年之后,成都仍有一座武侯祠,与汉昭烈庙相邻,君臣共享人间香火。后世用“鞠躬尽瘁”来形容您的一生】
诸葛亮心中一震,在心中默问:“后世...后世如何评价先帝与亮?”
系统沉默片刻,回答道:【刘备被视为仁德之君,您则是忠臣楷模。杜甫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眼眶微湿,轻声低语:“先帝知遇之恩,亮永世难忘。”
祭祀仪式持续了一个时辰。当众人准备返回时,诸葛亮特意留在最后,轻轻抚摸着陵前的石兽,低声道:“先帝放心,亮必不负所托。”
回城的路上,诸葛亮与刘禅同乘一车。少年皇帝难得地严肃:“相父,朕知道朝中有人议论相父专权。但朕明白,若非相父,这大汉江山早已不保。”
诸葛亮感动道:“陛下明鉴。亮之所以事事亲力亲为,实因天下未定,不敢有丝毫懈怠。待天下太平,亮自当还政于陛下。”
此时,西凉大地仍被冰雪覆盖。张掖城中,哥舒翰对部下说:“徐骁虽取武威,但我张掖城高池深,粮草充足,足以坚守待援。我已派出十路信使向陛下求援,相信朝廷不会抛弃我们。”
而洛阳魏国朝廷中,关于是否启用司马懿的争论正如火如荼。
“武皇帝曾言司马懿狼顾之相,不可重用!”夏侯玄坚持己见。
王朗则提出折中方案:“不如以曹真为大都督,司马懿为副都督。曹真负责后勤,司马懿指挥军事。老臣也愿前往辅佐。”
曹叡最终采纳此议。
司马府中。
“父亲终于等到这一天了。”长子司马师难掩兴奋。
司马懿却神色凝重:“你们记住,诸葛亮非等闲之辈。为父此次西行,胜负难料。”
张春华担忧地为丈夫整理行装:“妾闻诸葛亮有呼风唤雨之能,夫君务必小心。”
司马懿轻笑:“正因其厉害,才值得我出手。这些年我隐忍不发,就是在等待这个机会。”
次子司马昭问道:“陛下为何不直接用父亲任大都督之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真为大都督,我在幕后执掌军权,这才是上策。况且伴君如伴虎,曹真毕竟是曹家人。”司马懿耐心教导儿子,“政治之道,有时退一步,方能进两步。”
而在江东,陆逊正在书房中仔细研究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图。妻子孙氏端茶进来,见他愁眉不展,问道:“夫君为何事烦恼?”
陆逊叹道:“诸葛亮此次北伐,虽未竟全功,但其用兵之道,确实高明。我在想,若是换作我,该如何应对。”
“夫君何必长他人志气?”
“非也。研究强者,方能成为强者。”陆逊指着地图,“我看诸葛亮下次很可能走陈仓道。届时我军该如何自处,需要早作打算。”
几天后,诸葛亮在丞相府召开军事会议。
当李严再次提出应当休养生息时,王守仁站出来反驳:“李大人可知,魏国正在加紧备战?若等我军休养数年,敌军早已准备充分。届时陇右诸郡弹指易主,北伐则功亏一篑。”
谯周质疑道:“王大人一介文人,懂什么军事?”
王守仁不卑不亢:“守仁虽不才,但也知‘知行合一’之理。前次街亭之战,守仁也曾上阵杀敌。”
诸葛亮适时介入:“伯安所言有理。北伐大业,宜速不宜迟。”他转向刘禅,“陛下,臣请即日开始准备第二次北伐。”
刘禅立即准奏:“一切依相父所言。”
会后,诸葛亮与王守仁在园中散步。时值正月,园中梅花盛开,暗香浮动。
“伯安,留你在成都,实乃无奈之举。”诸葛亮坦言,“朝中反对声音不绝,需要有人稳住大局。你文武全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守仁道:“丞相放心,守仁必当竭尽全力。开设书院之事,已在筹备中。让农家子弟入学,确实可以培养更多人才。”
“不仅如此。”诸葛亮意味深长地说,“我要你传播的心学,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正是改革的理论基础。将来无论我在与不在,这些思想都能继续推动大汉前进。”
王守仁震惊:“丞相何出此言?”
诸葛亮遥望北方:“战场凶险,谁又能保证每次都能平安归来?必须为大汉留下火种。”
数日后,王守仁的“阳明书院”正式开学。开学典礼上,蜀中大儒纷纷前来“踢馆”。
“王大人所谓‘心即理’,莫非是要否定圣人之教?”老儒周群质问道。
王守仁从容应对:“圣人之道,本在心中。譬如丞相北伐,既明兴复汉室之理,便身体力行,此即知行合一。若只知不行,与不知何异?”
辩论持续了整整一天,王守仁妙语连珠,既尊重传统,又阐释新思,最终赢得了在场士子的敬佩。远处阁楼上,诸葛亮默默观察着这一切。
与此同时,诸葛亮视察宋应星改良的织布机。当看到更加精美的蜀锦以更快的速度产出时,他灵机一动:“如此精美的蜀锦,何不用来换取江东甚至魏国的粮食?”
他立即召来邓芝:“你准备出使江东,与孙权商议以布换粮。告诉他,蜀锦换取东吴稻米,互利共赢。此外...”诸葛亮压低声音,“密切注意东吴政局动向,特别是陆逊,必要时可争取为我北伐助力,迫使魏国两线作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