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院中医科的九月,空气中仍弥漫着暑气的余温,但桂花却已悄然绽放,送来阵阵甜香。周五下午,科室会议结束后,护士长周敏将新排好的值班表贴在了布告栏上。
医护人员们像被磁石吸引一样,立刻围拢过去,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指指点点,布告栏前顿时热闹起来。
陈墨站在人群外围,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着急。他静静地等待着,直到大家逐渐散去,这才不紧不慢地走上前去查看值班表。
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张白色的纸张上时,不禁微微一愣——下周二的夜班,他的名字竟然和孙小军排在一起。这是他们首次搭档值班。
真是晦气。孙小军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周围的几个护士听见,要带新人真麻烦,还是夜班。
陈墨的手指微微收紧,仿佛想要抓住什么东西,但很快又松开了,仿佛那东西并不存在。他转过身,面色平静,没有丝毫波澜,就像一潭死水。
“孙医生,我会认真学习的,尽量不给你添麻烦。”陈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坚定,让人无法忽视。
孙小军轻哼一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笑容。他双手插在白大褂口袋里,身体微微后仰,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着陈墨。
“夜班不是过家家,出了问题可是要负责任的。你这种乡下医院来的,能处理得了省医院的急症吗?”孙小军的话语中充满了质疑和轻蔑,他似乎对陈墨的能力一点都不看好。
这话说得声音不小,走廊里候诊的几位患者和家属都看了过来。一位经常来找陈墨复诊的老病号忍不住开口:孙医生,陈医生看病很用心的,我老伴的老慢支就是他给调理好的。
孙小军瞥了老人一眼,没有接话,径直走向王志远副主任的办公室。
王主任,这个排班是不是有点问题?孙小军推开办公室的门,我和陈墨都是新人,放在一起值夜班恐怕不太合适。
王副主任从病历堆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这是科室的特意安排。你们两个各有长处,你急诊经验丰富,陈墨理论基础扎实,正好互补。况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孙小军一眼,作为医生,要学会与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
孙小军碰了个软钉子,悻悻退出办公室。经过护士站时,他对正在整理病历的陈墨说:周二晚上七点,准时交接班。别迟到。
好的,孙医生。陈墨点头,手中的笔并未停下。他正在详细记录16床刘大爷的病情变化,字迹工整清秀。
待孙小军走远,护士长周敏悄悄对陈墨说:别往心里去,孙医生就是这脾气。其实他技术不错,就是太要强。
陈墨微笑:谢谢护士长,我知道。
---
周二傍晚六点五十分,陈墨早早来到科室。他先巡视了一遍病房,重点查看了几个危重患者的情况。16床的刘大爷精神不错,正在看电视;23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稍高;新入院的35床心衰患者情况稳定。
七点整,陈墨回到护士站准备交接班。然而直到七点二十分,孙小军才姗姗来迟,一身休闲打扮,手里还提着外卖盒子。
这么早?孙小军漫不经心地打着招呼,将外卖放在桌上,我先吃个饭,你熟悉一下急诊流程。
陈墨没有说话,继续查阅交接班记录。他发现35床的心衰患者下午出现过短暂的心律失常,这个情况在交班记录上记载得不是很详细。
孙医生,35床下午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做了吗?结果如何?陈墨问道。
孙小军正打开外卖盒,闻言愣了一下:哦,那个啊,做了个床边心电图,没什么大问题。老年人嘛,偶尔有个早搏很正常。
陈墨皱眉:可是记录上写着持续了五分钟,患者有胸闷症状。是否需要请心内科会诊?
你太紧张了。孙小军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我在心内科轮转过三个月,这种情况见多了。先观察吧,没必要大惊小怪。
这时,护士小林急匆匆跑来:孙医生、陈医生,16床刘大爷说胸闷,有点喘不上气。
孙小军正要开口,陈墨已经站起身:我去看看。
病房里,刘大爷半卧在床,呼吸稍促。陈墨仔细检查后,发现是痰液堵塞所致。他一边指导护士准备吸痰设备,一边为老人把脉。
大爷,别紧张,是痰堵住了。我们帮您吸出来就好了。陈墨声音温和,手法熟练地为老人拍背。
孙小军站在门口,看着陈墨的操作,微微点头:处理得还行。
吸痰后,刘大爷的呼吸明显改善。陈墨又开了副宣肺化痰的方子,交代护士注意观察。
回到护士站,孙小军已经吃完晚饭,正在玩手机。处理完了?就说没什么大事。
陈墨认真地说:老年患者痰堵不是小事,可能发展成肺炎或呼吸衰竭。我认为需要加强雾化吸入和拍背排痰的频率。
随你吧。孙小军不置可否,不过我要提醒你,夜班要保存体力,不能每个患者都这么细致,否则真来急症时你就撑不住了。
这话虽不中听,却也有几分道理。陈墨点点头:谢谢孙医生提醒,我会注意的。
---
深夜十一点,科室电话突然响起。急诊科通知即将转来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孙小军立即放下手机,神色严肃起来:准备接病人!小林,准备监护设备和氧气;小张,清理抢救室!
陈墨迅速查阅急诊科传来的初步资料:患者男性,65岁,copd病史20年,这次因感冒后症状加重。在急诊已经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治疗,但血氧饱和度仍只有90%。
五分钟后,患者被推入病房。老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不能平卧。陪同的儿子焦急地说:医生,我父亲在急诊用了药,但还是喘得厉害。他说以前在你们科住过院,用中药和针灸效果很好。
孙小军进行初步检查后开出医嘱:继续吸氧,心电监护,准备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
陈墨仔细观察患者后,轻声补充道:孙医生,患者舌苔薄白,脉浮紧,是外寒内饮之象。是否可以考虑小青龙汤加减,配合针刺定喘穴和肺俞穴?
孙小军皱眉:西医处理急性发作更直接有效。中医那套慢工出细活,不适合急症。
但患者对激素不太敏感,在急诊科已经用过一次了。陈墨指着病历记录说。
就在这时,监护仪突然报警,患者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85%,面色转为青紫。家属惊慌失措,抓住孙小军的手臂:医生,救救他!
情急之下,陈墨顾不得请示,取出随身携带的针灸针,迅速消毒后针刺患者双侧鱼际穴和定喘穴。接着,他扶起患者,在其背部肺俞穴附近有节奏地拍打。
令人惊讶的是,几分钟后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2%。家属喜极而泣,连声道谢。
孙小军站在一旁,面色复杂。等患者情况稳定后,他才低声对陈墨说:这次你处理得不错。但我才是主班医生,下次有任何行动前必须先征得我的同意。
明白,刚才情况紧急,是我冒失了。陈墨坦然道歉。
---
凌晨两点,科室暂时安静下来。孙小军罕见地主动开口:你那个针灸止喘的方法,是跟谁学的?
老家的一位老中医。陈墨回答,他教我用鱼际穴通利肺气,定喘穴平喘,配合拍背帮助痰液排出。
孙小军若有所思:看来中医在急症方面确实有些独到之处。他顿了顿,不过现代医学讲究循证,这些传统方法需要科学验证。
陈墨点头:您说得对。我们科室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初步数据显示针灸配合药物治疗copd急性加重,可以显着提高疗效。
这时,35床的呼叫铃响起。那位心衰患者再次出现胸闷症状。这次孙小军率先赶到病房,仔细检查后判断是心衰加重前兆。
味塞米20mg静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孙小军果断开出医嘱,然后转向陈墨,你们中医有什么好办法?
陈墨稍作思考:可以针刺内关穴和尺泽穴,有助于平喘利尿。还可以准备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好,你负责中医处理,我监控生命体征。孙小军这次没有反对。
两人配合默契,中西医结合施治。一小时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看着平稳的监护仪数据,孙小军长舒一口气:看来中西医结合确实有优势。
破晓时分,两人站在医生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晨曦中的古城墙。孙小军突然说:陈墨,我以前可能对你有偏见。不过今晚,你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陈墨微笑:孙医生过奖了。我从你身上也学到了很多西医急救知识。
下周又要一起值班了。孙小军拍拍陈墨的肩膀,下次我请你吃饭,咱们好好讨论一下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阳光洒进科室,照亮了这对刚刚经历一夜考验的搭档。陈墨知道,这一夜不仅救治了患者,也悄然改变了两位医生之间的关系。在医学的道路上,理解和尊重,往往始于共同经历的考验。
(第七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神医闯关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