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本承载着岁月与智慧的《地理辨惑清册》落入陈墨手中,他的人生仿佛被悄然划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充斥着消毒水气味、人声嘈杂、遵循着严谨科学逻辑的现代医院;另一个,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流淌着无形“气”之韵律,遵循着古老天地法则的玄妙世界。而连接这两个维度的桥梁,便是他怀中那本薄薄却重若千钧的册子,以及他那颗日益沉静而炽热的求知之心。
医院的日常工作依旧是繁重而琐碎的。查房、写病历、参与会诊、与焦虑的病患家属沟通……每一分钟都被填得满满当当。但陈墨却在这些间隙中,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属于他自己的“修行”方式。
(一)间隙中的默诵
清晨,在赶往住院部的林荫道上,他的脚步不再匆忙。他会刻意放慢步伐,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周围的建筑布局、道路走向、乃至花坛中草木的长势。心中却在一遍遍默诵着册子总纲中的核心要义:“夫堪舆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也……宇宙一大天地,人身一小天地……气之所钟,形乃凝焉;形之所止,气乃蓄焉……”
有一次,他路过医院新建的附属科研大楼。那是一座极具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建筑,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气势非凡。同行的年轻实习医生小李赞叹道:“陈医生,你看这新楼多气派!听说里面全是顶尖设备。”
陈墨停下脚步,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微微眯起眼睛,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着这座建筑。他注意到,大楼正门前是一条笔直宽阔的车道,车辆穿梭不息(在风水学中,这被称为“直冲煞”或“枪煞”);大楼的棱角尖锐分明,有几个角正对着旁边的老住院部(此为“尖角煞”);而巨大的玻璃幕墙,在特定角度将阳光强烈地反射到对面的楼体上(可视为“反光煞”的一种)。
他心中凛然,想起了册子中关于“形煞”的论述:“煞气者,凶恶之气也。或因形险,或因势冲,或因光燥,皆能扰乱本然和气,轻则令人不安,重则引致疾患。” 他下意识地联想到,老住院部那几个正对新建大楼尖角的病房,似乎近期收治的几位重症患者,病情都格外缠绵反复,医护人员的疲惫感也似乎更明显。这究竟是巧合,还是……
“陈医生?你怎么了?”小李见他出神,好奇地问。
陈墨回过神来,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只是淡淡一笑,用一种模棱两可的语气回应道:“是挺气派的。不过,有时候过于锋芒毕露,未必是好事。你看那玻璃反光,会不会对对面楼的病人休息有些影响?”
小李愣了一下,挠挠头:“这……没听病人反映过啊。可能就是有点晃眼吧?” 他显然无法理解陈墨话语中更深层的含义。
陈墨也不解释,只是将这份观察与疑虑默默记在心里。他知道,在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确凿的证据前,任何基于风水理论的判断都是轻率的,甚至可能引人误解。这种在喧嚣现实中独自品味古老智慧的孤独感,反而让他对知识的汲取更加谨慎和内敛。
在手术间隙,等待麻醉师准备或者病理报告的空当,他会躲在医生休息室的角落里,闭上双眼,外人看来他是在闭目养神,实则他正在脑海中反复勾勒“龙、穴、砂、水、向”这风水五大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龙者,山脉之走势,气之来龙也,贵在生动活泼,起伏蜿蜒……”
“穴者,气之凝聚点,如人身之穴位,贵在藏风聚气,阴阳交媾……”
“砂者,穴之护卫,如城之墙垣,贵在环抱有情,不逼不压……”
“水者,气之外显,财之象征,贵在弯曲环抱,清澈澄宁……”
“向者,穴之朝向,纳气之口,贵在乘生旺之气,避死绝之方……”
这些抽象的概念,起初如同天书般艰涩。但他凭借着一股韧劲,利用所有碎片化的时间,像反刍动物一样,反复咀嚼,用心体会。他甚至会在病历本的空白处,用极细的笔触悄悄画下一些简单的符号,来帮助自己记忆山脉的几种基本形态(生龙、死龙、强龙、弱龙等)和水流的吉凶分类(玉带水、反弓水、直流水等)。
一次,科室主任王教授——一位严谨得近乎古板的老专家——偶然看到了陈墨病历本上那些奇怪的符号,皱起了眉头:“陈墨,你这是在画什么?病历记录要严谨规范,不要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陈墨的心猛地一跳,脸上瞬间有些发热,但他迅速镇定下来,用一种诚恳而略带思索的语气回答道:“王教授,我是在尝试用一种简图的方式,记录和分析患者居住环境可能存在的某些潜在影响因素。比如,靠近高压线塔,或者长期处于噪音、强光污染下的患者,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微妙影响。我觉得这可能对全面评估病情有帮助。”
他这个回答,巧妙地将风水概念“翻译”成了现代环境医学的语言。王教授听了,虽然仍觉得有些奇怪,但脸色缓和了不少,点了点头:“嗯,关注环境因素是对的,现代医学模式本身就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不过,表达方式还是要更科学、更规范一些。”
“是,主任,我明白了。”陈墨恭敬地应道,心中暗暗松了口气。这次小小的“危机”,让他更加意识到将古老智慧与现代语境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技巧性。
(二)深夜的灯光
如果说白天的间隙是零散的预习和复习,那么夜晚,才是陈墨真正沉浸于风水世界的“主战场”。
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他那间不大的公寓,往往已是夜深人静。他通常会先进行微晶子传授的调息凝神功夫,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洗去一身的疲惫与尘嚣。当心神归于清明宁静之后,他才敢请出那本用软布包裹着的《地理辨惑清册》。
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他与人合租一套两居室),也为了保持这份学习的隐秘性,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夜读”模式。他会钻进自己的被窝,用被褥搭起一个临时的、密不透光的“帐篷”。然后,拧亮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笔式小手电筒。一束微弱但集中的光柱,便成了这方黑暗小天地里唯一的太阳。
被窝里空气闷浊,光线昏暗,姿势也别扭。但他却甘之如饴。在这绝对私密、绝对安静的空间里,外界的一切干扰都被屏蔽了。他的全部心神,都可以凝聚在那泛黄纸页上的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之中。
他不再满足于背诵总纲。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后面的具体章节。首先是“认星体”,即辨别山峦的基本形状,并将其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分为“五星”(金、木、水、火、土)和“九星”(贪狼、巨门等)等体系。他发现,古人将千变万化的山形,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几何形态,并赋予其五行属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金头圆而足阔,木头圆而身直,水头平而生浪,火头尖而足阔,土头平而体秀……”他一边默念,一边在手电光下,用手指在床单上轻轻比划着各种山形的轮廓。那些枯燥的文字,渐渐在他脑海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接着是“辨龙格”。龙脉有老嫩、有真假、有贵贱。如何从众多山岭中识别出真正有生气的“真龙”?册子中详细描述了“寻龙先寻祖与宗”的方法,以及“辞楼下殿”、“开帐迎送”、“蜂腰鹤膝”等龙脉行进过程中的关键特征。这些充满诗意的名词,背后是极其严谨的观察逻辑。陈墨仿佛化身古代的勘舆师,跟随着文字的指引,在想象的群山中跋涉,追寻着那孕育着生机的地脉之“龙”。
最让他感到奇妙的,是“察砂”与“观水”的部分。“砂”即穴场周围的山丘土阜,其作用在于护卫穴场,使生气不被风吹散。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砂手,各有其理想形态与吉凶要求。“水”则被视为“龙之血脉”,能“止龙气”、“聚财帛”。水的形态至关重要,“弯环曲折则情意内蓄,直冲急泻则气散财衰”。
他回想起自己家乡的村落,背靠连绵青山(玄武),左右有低丘环抱(青龙、白虎),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过(朱雀水、玉带水)。过去只觉得家乡风景秀丽,如今用风水的眼光再看,那竟是一个颇为标准的“藏风聚气”的吉地格局!难怪村里的老人们大多长寿,民风也相对淳朴。这并非迷信,而是先民在长期生存实践中,不自觉地对宜居环境做出的最优选择,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令陈墨叹为观止。
当然,研读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推断法则,常常让他绞尽脑汁。比如“分金定穴”中涉及的罗盘层数、干支八卦、宿度分金,其精微奥妙之处,远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有时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会反复阅读相关段落,在脑海中构建模型,甚至会在第二天,利用休息时间,偷偷用手机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他非常谨慎,绝不轻易在公共网络搜索敏感关键词)。
有一次,他对着“八宅风水”中关于“伏位、生气、延年、天医、祸害、六煞、五鬼、绝命”八个游星的分布与吉凶推断,苦思冥想了大半夜,依旧觉得头绪纷乱,逻辑上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被窝里闷热异常,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心情也因困惑而有些焦躁。
他不得不放下车子,关闭手电,从被窝里钻出来,大口呼吸着清凉的空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和远处零星的灯火,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学海无涯的渺小感。
“贪多嚼不烂……”他对自己说, recalling 微晶子的教诲,“循序渐进,不可躁进。”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过于急切地想要吞下整本册子的内容,反而忽略了最基础的消化和理解。风水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种流派、技法繁多,有时甚至彼此矛盾。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核心的哲学思想——即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以及“聚生气、避煞气”的基本原则。至于那些精微的推算技法,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领悟,不可一蹴而就。
想通了这一点,他心中的焦躁渐渐平息。他回到床上,不再强迫自己继续攻克难点,而是重新翻回总纲部分,再次温习那些根本性的道理。果然,心静下来之后,之前一些模糊的地方,反而变得清晰起来。
(三)悟与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墨不仅对风水理论的理解日益加深,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尝试将这种理解,融入到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中,尤其是与他本职工作相关的领域。
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医院不同区域的气场感觉。他发现,靠近大楼边缘、有巨大玻璃窗反射阳光的护士站,里面的护士似乎更容易显得疲惫和烦躁;而位于楼层中心位置、相对安静、光线柔和的医生办公室,大家的工作状态则显得更为平和专注。门诊大厅人流量巨大,气场混杂喧嚣,长期在此工作的挂号、收费人员,面色多带倦容;而医院后方那片被微晶子视为“静修地”的小园林,只要走进去,便能感到一股清新的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他甚至开始反思现代城市建筑的一些普遍模式。那些追求视觉冲击、棱角分明的高楼大厦,那些笔直如箭、车流呼啸的高速路和立交桥,那些密集如林、毫无生气的钢筋混凝土住宅区……从风水的角度看,这些环境是否在无形中制造了大量的“形煞”,加剧了现代人的压力、焦虑与疏离感?这或许能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为何在物质条件日益丰裕的今天,都市人群的心身健康问题却愈发突出。
一天夜里,他再次于被窝中研读册子中关于“阳宅外形”与“疾病关系”的章节,其中提到:“门前有路直来,主意外血光;屋角冲射,主病痛缠身;宅基低洼潮湿,主风湿阴症;四周高压逼困,主抑郁寡欢……” 这些古老的断语,与现代环境心理学、建筑学乃至流行病学的某些研究,竟隐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风水,或许就是古人版本的‘环境医学’和‘心理生态学’!” 它所关注的,正是物理环境如何通过能量场(气)的途径,影响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其健康与命运。这与现代医学开始重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呼应!
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他意识到,学习风水,并非是要倒退到蒙昧时代,而是为了汲取古老的智慧,以一种更整体、更深刻的视角,来理解和改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与他作为医生的天职,完全一致。
当然,他深知自己所学尚浅,绝不敢轻易为人调整风水,更不会以此自诩。他恪守着对微晶子的承诺,将这份知识主要用于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内省。但在内心深处,一颗种子已经播下:或许在未来,当他医术更加精湛,对道法的理解更加透彻时,他真的能够将这种古老的环境智慧,以一种科学、严谨且有效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医疗保健体系之中,为患者提供更为 holistic(整体)的疗愈方案。
手电的光束,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陈墨的侧影,在被窝构成的狭小空间里,显得专注而坚定。窗外,是沉睡的城市和无垠的夜空;窗内,是一颗在暗夜中孜孜不倦寻求智慧之光的心灵。
那束从手电筒射出的微光,不仅照亮了书页上的古老文字,更仿佛照亮了一条通往更深邃智慧领域的路径。陈墨知道,他所背诵的每一个口诀,所理解的每一个原理,都在悄然重塑着他的世界观,为他未来的医道生涯,铺垫着一块又一块坚实而独特的基石。进步,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间隙默诵与深夜研读中,悄然发生,飞快累积。
(本章节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神医闯关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