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篝火刚燃起没多久,洞穴里就飘起了一阵带着焦糊味的白烟。玛姆阿姨蹲在火边,急得直跺脚 —— 她手里的陶罐正从罐壁的缝隙里往外渗野菜汤,浑浊的汤水顺着罐身流下来,滴在火炭上,“滋啦” 一声炸开,溅起细小的火星,还带着一股野草被烧焦的苦味。
“这破罐儿,又漏了!” 玛姆阿姨把陶罐往地上的干草堆里挪了挪,避免汤水继续浇灭火。她手里的陶罐是部落里最常见的样式:粗陶质地,罐身呈灰褐色,表面坑坑洼洼,还留着手指捏制的痕迹,罐口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是上次煮肉时不小心碰在石头上弄的。此刻,罐壁上布满了肉眼可见的细小缝隙,汤水正从这些缝隙里慢慢渗出,原本半满的陶罐,现在只剩下小半罐汤。
围在旁边等吃早饭的族人们都皱起了眉。阿果手里拿着空的兽骨碗,看着陶罐里越来越少的汤,小声说:“玛姆阿姨,这罐汤要是再漏,我们今天早上可能不够喝了。” 她昨天特意留了些晒干的红珠果,想泡在汤里吃,现在看来,连汤都要不够了。
“可不是嘛!” 一个叫 “禾” 的中年女人叹了口气,她手里也拿着一个类似的陶罐,“我家那罐更离谱,上次煮野麦粥,漏得比喝得还多,最后只能吃干麦粒,噎得我半天说不出话。”
族人们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着陶罐漏水的问题。部落里的陶罐都是玛姆阿姨和几个女人手工捏制的,用的是洞穴附近河边的黏土,没经过筛选,里面混着小石子和杂草,捏出来的罐壁不够细腻,烧制后很容易出现缝隙。之前大家还能忍,可最近采集的野果、野菜越来越多,需要煮的食物也多,陶罐漏水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每次煮东西都要浪费一半。
那时背着藤筐从储存区回来,刚走进洞穴就闻到了焦糊味,看到围在火边的族人,还有玛姆阿姨手里漏水的陶罐,立刻明白了情况。他走过去,蹲下身,拿起陶罐仔细看了看 —— 罐壁上的缝隙确实很多,尤其是靠近罐底的地方,还有几块没捏平的黏土疙瘩,烧制后形成了凸起,缝隙就藏在凸起的周围。
“玛姆阿姨,这陶罐漏水,是因为黏土里的杂质太多,罐壁不够细腻。” 那时指着罐壁上的缝隙,“我们可以把黏土里的小石子和杂草筛掉,再加点细沙,这样捏出来的罐壁会更光滑,烧制后也不会有缝隙。”
玛姆阿姨愣了一下,手里的陶勺停在半空:“筛黏土?怎么筛?细沙加进去,罐儿会不会变脆,一摔就碎啊?” 她做了一辈子陶罐,从来没想过要筛黏土,一直都是把黏土挖回来就直接用,最多是用手捏掉明显的大石子。
“用藤筐筛,就能把杂质筛掉。” 那时指着角落里一个细眼的藤筐 —— 那是之前木老人用来筛草药的,筐眼很小,刚好能挡住小石子和杂草,“细沙要选河边最细的那种,加在黏土里,不仅不会变脆,还能让陶罐更结实,不容易裂开。”
为了让玛姆阿姨放心,那时立刻带着她去河边挖黏土。清晨的河水很凉,泛着淡淡的青色,河边的黏土湿润柔软,用手一捏就能成团。那时挖了一大块黏土,放在铺好的兽皮上,又去河边筛了半筐细沙 —— 细沙是从河底捞上来的,经过河水长时间冲刷,颗粒细小均匀,像粉末一样。
回到洞穴后,那时把细眼藤筐架在两个木桩上,然后把黏土放进藤筐里,用手轻轻揉搓。黏土从藤筐的细眼里慢慢漏下来,留在筐里的是小石子、杂草和粗硬的土块。玛姆阿姨凑过来看,惊讶地发现,漏下来的黏土呈浅褐色,细腻得像婴儿的皮肤,摸起来没有一点颗粒感,和之前直接用的黏土完全不一样。
“这黏土咋变得这么细了?” 玛姆阿姨用手指蘸了点黏土,揉了揉,“摸起来滑溜溜的,比之前好捏多了。”
“筛掉杂质,黏土就细腻了。” 那时把筛好的黏土放在陶板上,然后按 “黏土七份、细沙三份” 的比例,把细沙加进黏土里,“接下来要把黏土和细沙揉匀,揉得越久,陶罐越结实。”
两人一起揉黏土,玛姆阿姨的手很巧,常年做陶罐的力气也大,很快就把黏土和细沙揉在了一起。揉好的陶泥呈深褐色,韧性十足,拉起来能形成细细的长条,也不会断裂。玛姆阿姨试着捏了一小块陶泥,捏成小碗的形状,表面光滑平整,没有一点坑洼,她开心地说:“真的好捏多了!这样捏出来的罐儿,肯定不会有缝隙。”
接下来就是捏陶罐。那时教玛姆阿姨先把陶泥揉成圆形的底座,然后用拇指在底座中间按出一个坑,再用双手的掌心慢慢往上捏,捏的时候要用力均匀,让罐壁的厚度保持一致 —— 之前玛姆阿姨捏陶罐时,罐壁总是一边厚一边薄,厚的地方容易出现缝隙,薄的地方容易裂开。
玛姆阿姨跟着学,一开始捏的罐身还是有些歪,那时就用手掌帮她调整,教她如何转动陶泥,如何控制力度。半个时辰后,一个完整的陶罐捏好了:罐身呈圆形,罐口略收,罐壁厚度均匀,表面光滑平整,没有一点坑洼和缝隙,比之前的陶罐精致多了。
“这罐儿真好看!” 阿果凑过来看,伸手摸了摸罐壁,“滑溜溜的,比之前的罐儿漂亮多了,肯定不会漏水。”
捏好的陶罐需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阴干,不能直接晒太阳,否则会开裂。那时找了洞穴深处一个干燥的角落,铺上干草,把陶罐放在上面。玛姆阿姨每天都去看,生怕陶罐开裂,直到三天后,陶罐完全阴干,变得坚硬,没有一点裂缝,她才放心地把陶罐放进火里烧制。
烧制陶罐的火候很关键。那时教玛姆阿姨先用小火烧两个时辰,让陶罐里的水分慢慢蒸发 —— 如果一开始就用大火,水分急剧蒸发,陶罐很容易裂开。小火烧完后,再用大火烧三个时辰,让陶泥充分烧结,变得坚硬。
烧制的过程中,族人们都围在火堆旁,好奇地看着。巴图还特意找来几块硬木,添进火里,让火烧得更旺。阿果更是时不时就问:“玛姆阿姨,罐儿会不会裂开啊?”
玛姆阿姨虽然也有些紧张,但看着那时笃定的眼神,还是笑着说:“不会的,阿石教的方法肯定管用。”
三天后,陶罐终于烧制完成。当那时和玛姆阿姨把陶罐从火里取出来时,族人们都围了过来 —— 陶罐呈深红色,表面光滑发亮,用手敲了敲,发出清脆的 “咚咚” 声,没有一点沉闷的杂音。玛姆阿姨立刻装了半罐水,放在火边煮,煮了半个时辰,罐壁上没有一点渗水的痕迹,罐里的水一点都没少。
“真的不漏水!” 玛姆阿姨兴奋地喊起来,举起陶罐给族人们看,“你们看,一点水都没漏!以后煮东西再也不用担心浪费了!”
族人们都围过来看,禾阿姨还伸手摸了摸罐壁,惊讶地说:“这罐儿真结实!比之前的罐儿厚,也光滑,以后再也不用天天修罐儿了。”
那天早上,玛姆阿姨用新陶罐煮了一大锅野麦粥,粥里加了晒干的红珠果和野蜂蜜,香甜软糯。族人们每人都分到满满一碗,粥多得还剩下不少,玛姆阿姨把剩下的粥倒进新陶罐里,密封好,放在储存区,准备中午再吃。
“阿石,真是太谢谢你了!” 玛姆阿姨拉着那时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你不仅帮我们改进了石铲、弓箭,还帮我们做了不漏水的陶罐,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那时笑了笑:“这是我们一起做的,以后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样式的陶罐,比如带盖子的、有把手的,用起来更方便。”
接下来的几天,玛姆阿姨教部落里的其他女人用筛黏土、加细沙的方法做陶罐,很快,部落里就多了十几个不漏水的新陶罐。有的女人还学着做带盖子的陶罐,用来储存干粮;有的做了带把手的陶罐,煮东西时方便端拿。族人们再也不用因为陶罐漏水而浪费食物,每次煮东西都能喝到满满的汤,吃到足量的食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石首领看到新陶罐,也很开心,他拿着一个带盖子的陶罐,对族人们说:“阿石教我们做的陶罐,不仅不漏水,还很结实,这是我们部落的宝贝。以后我们要多做这样的陶罐,储存更多的食物,为冬天做准备。”
那时看着族人们用新陶罐煮东西、储存食物的场景,心里很踏实。他知道,改进陶罐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生活痛点,更是把现代制陶的基础知识传给了部落,让族人的生活一点点变得更好。而这种 “知识的落地”,正是他在这个原始世界里,赢得族人信任、站稳脚跟的关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那时的原始纪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