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幕再次降临前的这近一个月里,关于弘历身世的恶毒谣言,如同附着在风中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吹遍了大清的每一个角落,从京畿重地到边陲军镇,从士大夫的书房到市井街巷的茶摊,无人不知,无人不议。即便是不识字的老农,也能唾沫横飞地讲上一段“陈阁老换太子”的离奇故事。
康熙派往热河行宫的密探确实找到了那个名叫李金贵的“老”宫女。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知情人大多零落,仅凭一个老宫女的模糊记忆和缺乏任何物证的支持,根本无力回天。在“抱养汉臣之子”这种极具冲击力和戏剧性的谣言面前,所谓“李姓宫女所生”的说法,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被一些人解读为是雍亲王为了掩盖真相而找的替身。
这谣言最恶毒之处,便在于其“七分假,一分真,二分让你猜”的构造。它死死咬住“生父姓陈”这一点,具体是哪个“陈”却语焉不详,引得无数人自行脑补,对号入座。一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更是引经据典,摇头晃脑地谈起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奔齐,其后代田氏最终取代姜姓齐国的旧事,甚至将王莽也扯上陈国血脉。这些“历史佐证”无疑给谣言披上了一层“宿命论”的诡异外衣,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面对这铺天盖地、已然无法靠杀戮彻底扑灭的谣言,康熙皇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痛苦的权衡之中。
他心中清楚,无论弘历的真实身世如何,这顶“疑似汉人血脉”的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掉了。一个身负如此污点的皇子,莫说继承大统,便是留在京城,都是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隐患。皇室血统的纯正性,是维系满洲统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石之一,不容有任何质疑。
而胤禛,这个他曾经因其能力、因其可能带来的“续命二百年”希望而属意的儿子,此刻也已被这谣言拖入了深渊。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 康熙在心中默念着这些本可富国强兵,却也注定腥风血雨的政策。他深知,要推行如此酷烈的改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事前的高度隐秘,出其不意;二是发动时的雷霆万钧,速战速决。
可现在,所有的底牌都被天幕掀开,所有的阻力都已提前凝聚,胤禛更是身负“血脉不纯”的嫌疑,威望扫地。此刻若再强行扶植他,非但改革无法推行,恐怕会立刻激起八旗和内外的联合反弹,届时连他自己这个皇帝的宝座,都可能因此而动摇。
“时也……命也……” 康熙闭上眼,发出一声悠长而疲惫的叹息。那“续命二百年”的宏伟蓝图,终究敌不过眼前残酷的现实和稳固江山的需要。
就在天幕即将重启的前三天,康熙皇帝终于做出了决断,一连串的旨意发出,震动了整个朝野:
其一,下旨恢复废太子胤礽的太子待遇,准其迁回毓庆宫,虽未明言复立,但信号已足够明显。这意味着康熙在继承人问题上,选择回到了相对“安全”的旧轨。
其二,明发上谕,以“世祖章皇帝(顺治)潜修五台,功德圆满,今特遣皇子以尽孝思”为由,命雍亲王胤禛即日起程,前往山西五台山,于世祖爷修行之地结庐守孝,祈福社稷。此诏一出,所有人都明白,这实则是将胤禛变相逐出了权力中心,远离了京城这是非之地。天幕关于顺治出家并崩于五台山的说法,此刻被康熙巧妙地利用,成了安置胤禛最体面的理由。
旨意下达,雍亲王府一片死寂。胤禛面无表情地接旨谢恩,心中是冰封般的寒意与了悟。他多年的隐忍、抱负,以及那承载着巨大希望与诅咒的儿子弘历,都在父皇的这一纸诏书下,化为了泡影。
京城内外,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扼腕叹息,更多的人则是冷眼旁观。一场因天幕而起的惊天波澜,似乎随着胤禛的离京而暂时平息。
然而,康熙皇帝将胤禛遣往五台山的旨意,本意是快刀斩乱麻,平息因弘历身世谣言而引发的波澜,将焦点重新引回朝政。但这道旨意带来的短暂平静尚未持续一日,一股更加阴险、更具蛊惑性的暗流,便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席卷了京城,并迅速向四方扩散。
市面上悄然流传起一本无名的小册子。这本册子通篇讲述的是前明嘉靖、万历朝年的旧事,文笔通俗,情节曲折,俨然一副野史演义的腔调。然而,但凡是稍通史实、又对近来宫中秘闻有所耳闻的人,只消读上几页,便无不骇然变色,心知肚明这书中影射的究竟是谁!
故事这般写道:明朝嘉靖皇帝有两个儿子,争夺皇位。太子裕王(实为嘉靖第三子,后为隆庆帝)一直无子,眼看地位不保。其选侍李氏临盆在即,裕王担心再生女儿,竟暗中命人从宫外抱来一个刚出生的男婴,充作己出,而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出了宫外。
几年后,嘉靖驾崩,那抱来的男婴即位,便是万历皇帝。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即当年的李选侍)后来又将那送出宫外的亲生女儿接回,并强迫万历皇帝与其结合,生下皇长孙朱常洛,企图弥补血脉的遗憾。然而万历皇帝极度厌恶这桩婚姻,只宠爱郑贵妃,甚至与郑贵妃立下“国本之誓”,欲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并发下毒誓若办不到则身后陵寝被人挖掘。最终,李太后拿出当年抱养的证据相威胁,迫使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
这故事编得离奇曲折,将“抱养异姓子”、“混淆皇家血脉”、“太后逼迫乱伦”、“皇帝发誓遭报应(陵墓被掘)”等诸多惊爆元素糅合在一起,其影射之意,昭然若揭:那嘉靖便是康熙,“裕王”则是雍亲王,“抱来的万历”是弘历(未来的乾隆),“李太后”便是背后操纵的势力!而那“发誓掘墓”更是恶毒地点明了乾隆裕陵被盗的“缘由”!
对于那些潜伏在清朝的穿越者而言,这本小册子简直是“同行”的标志!他们一看便知,这绝非本时空土着的凭空想象,而是熟知明清史(尤其是知道万历陵后世被挖掘)的后来者,精心编织的诛心之论。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极端污名化的方式,彻底钉死胤禛和弘历,断绝他们任何翻身的可能。
而在康熙时空那些本就反对雍亲王的八旗宗室、勋贵以及利益相关的士绅看来,这本小册子不啻于天降神兵,是一记精准命中要害的绝杀!它用“故事”的形式,将之前那些零散的谣言系统化、戏剧化,使其更易于传播和深入人心。尤其是其中关于“混淆血脉”和“动辄发誓掘墓”的暗示,更是将胤禛一系打入了万劫不复的道德深渊。
“妙啊!真是妙啊!” 某位勋贵拍案叫绝,“如此一来,莫说那弘历,便是老四(胤禛)本人,也休想再染指大位!日后任他是谁当皇帝,看了这天幕,读了这故事,谁敢再提什么‘摊丁入亩’,动咱们八旗和乡绅的红利?!”
一股无形的、却又坚固无比的联盟,在这本小册子的推波助澜下,悄然形成。他们要用舆论的铁壁,将任何试图触动他们根本利益的改革苗头,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
就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京城内外皆因这本恶毒小册子而暗流汹涌、人心浮动之际,那为期一月的间隔,终于走到了尽头。
这一日,天空毫无征兆地再次暗淡下来,那熟悉的、无边无际的灰色幕布,以无可抗拒的姿态,重新笼罩了苍穹,覆盖了五个截然不同的时空。
距离第一次问答引发的轩然大波仅仅过去一个月,旧的创伤尚未平复,新的恐惧已然滋生。除了依旧懵懂、尚未决定是否将大金改名为“大清”的努尔哈赤时空,以及局势相对简单的顺治时空,康熙、乾隆、道光这三个时空的人们,无不屏息凝神,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
上一次,天幕揭开了皇帝死因、陵寝被盗、权后当政、争议国策等诸多隐秘,几乎改写了康熙朝的政局。那么这一次,这高悬于九天之上的神秘存在,又将抛出怎样石破天惊的问答?是会揭开新的伤疤,还是预示别的命运?
在无数道混杂着恐惧、好奇、怨恨与期盼的目光注视下,那冰冷的电子音,如同命运的判官,再次清晰地响彻每一个角落:
【大清历史知识有奖问答,现在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