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周书记的震怒,他看穿了苏正的“讽刺”!
清晨八点,县委大院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自行车棚的铁链碰撞声,食堂飘来的包子香,以及走廊里相互问候的低语,交织成一幅规律而略显沉闷的机关晨景。
苏正拿着那个牛皮纸文件袋,穿过走廊。他脚步平稳,神色如常,与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同事点头致意,仿佛他手中拿的,只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晨报。
周为民书记的办公室门口,秘书小刘正在用湿抹布仔细擦拭着门牌上的“书记办公室”几个字。见到苏正,他停下手中的活,露出了一个客气的笑容。
“苏主任,这么早。”
“刘秘书早。”苏正将文件袋递过去,“一份关于县里文化产业的督察报告,想请周书记过目。”
小刘接过文件袋,掂了掂那厚实的分量,心里便有了数。苏正拿出来的东西,从来没有轻飘飘的。
“书记刚到,正在看省里发下来的文件,我稍后给您送进去。”
“有劳了。”
苏正没有多说,转身离开。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引信的点燃,接下来,只需要等待那声必然会响起的爆炸。
办公室里,周为民正戴着老花镜,眉头微锁,审阅着一份关于全省经济形势的通报。桌上的茶杯冒着热气,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平静而有序。
小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牛皮纸文件袋放在周为民的桌角。
“书记,县委办苏正同志刚送来的一份报告,关于文化产业的。”
“文化?”周为民从文件中抬起头,眼神里掠过一丝疑惑。他揉了揉眉心,将省里的文件合上,拿过了那个文件袋。
他解开棉线,抽出那叠厚达三十页的报告。当他看到标题——《关于清源县“文化盛宴”背后“人去楼空”的深度调查报告》时,他原本有些疲惫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人去楼空”,这四个字,像一根冰冷的针,扎进了他的眼球。
他翻开了第一页。
左边是“清源古韵文化园”开园时他亲自剪彩的照片,人山人海,笑语晏晏。右边是同一片广场,落叶满地,只有一个孤独的保洁员。巨大的反差,让周为民嘴角的肌肉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一下。他记得那个开园典礼,赵德亮在他耳边信誓旦旦地说,这里将成为清源县的文化新名片,是会下金蛋的鸡。
他继续往下看,指尖在纸页上缓缓划过。当他读到那位茶馆老板的话——“我们不是商户,我们是人质。耗着等死”,他的手指停住了。他将报告平放在桌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沉默了片刻。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也随之凝滞。
他再次拿起报告,翻到了第二部分,“昂贵的烟花”。
那张清晰的预算饼状图,像一幅描绘荒唐的讽刺画。而那张左右对比的表格,更是让他胸中的火气,一寸一寸地被点燃。
一个跑调的明星,八百万。
一场五分钟的烟花,三十万。
而另一边,一个为“四平腔”奔走呼号的老人,三年,申请不到区区五万。
周为民的呼吸变得有些沉重。他摘下老花镜,用指关节用力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他不是不了解基层这些猫腻,但当这些肮脏的数字被如此赤裸裸地摆在一起时,那种冲击力,依旧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心悸与恶心。
他想起了自己那位在省文化厅当副厅长的老同学,上次开会时还拍着他的肩膀,夸赞清源县的“金鸾艺术节”办得有声有色,是全省的标杆。
标杆?用老百姓的血汗钱,烧出一场昂贵的烟花,只为换来几声廉价的喝彩,这就是标杆?
他强压下怒火,翻到了报告的第三部分,“正在流逝的血液”。
这一部分,没有冰冷的数据,只有三个沉甸甸的故事。
当他读到耿存义老人被要求将祖传艺术改编成“暖场节目”时,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手艺人被按着头颅,强迫他向金钱低头的屈辱。
当他读到陈巧云的《百鸟朝凤》被“借鉴”成廉价t恤,而她本人分文未得时,他眼前浮现出那位文化局长赵德亮油滑的嘴脸,嘴里念叨着“宣传推广”的无耻模样。
当他读到李满仓心灰意冷,亲手将吃饭的家伙付之一炬时,周为民闭上了眼睛。他仿佛听到了木头在火焰中爆裂的噼啪声,那烧掉的,哪里是工具,分明是一个手艺人最后的尊严,是清源县文化传承的一段筋骨。
报告读完了。
周为民久久没有动。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单调地走动,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为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敲响丧钟。
他再次睁开眼时,眼中的疲惫与疑惑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山雨欲来前的沉寂与冰冷。赵德亮,这个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文化局长,在他眼中一直是个“会来事”、“有想法”的干部,原来,竟是个蛀空根基的硕鼠!
他深吸一口气,将报告翻到了最后一页,想看看苏正的最终建议。以他对苏正的了解,后面应该是一套条理清晰、直指要害的整改方案。
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一段龙飞凤舞、力透纸背的手写批注。
字迹刚劲,锋芒毕露,与苏正平日里公文的严谨字体截然不同。
“清源县的文化产业发展得非常‘繁荣’,各项活动‘丰富’得令人惊叹!建议让所有文化项目都‘繁荣昌盛’,让所有人都‘享受’这份‘文化盛宴’!”
周为民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盯着那段话,逐字逐句地看。
“繁荣”?他眼前是那个落叶满地的“死城”。
“丰富”?他耳边是八百万与五万的刺耳对比。
“繁荣昌盛”?
“享受”?
“文化盛宴”?
他注意到了,那几个关键的词语上,都被特意加上了引号。
一开始,他以为这是苏正愤怒之下写的反讽之语。但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最后一个扎眼的感叹号上时,一股寒意,毫无征兆地从他的尾椎骨升起,瞬间窜遍全身。
不对!
这不是简单的讽刺!
周为民的脑海里,闪电般地划过之前的一幕幕。
教育局李局长的学区房,在一夜之间凭空消失,让他亲身体验了一把“公平”的滋味。
卫健局陈局长,被无形的力量困在乡下,求医无门,让他好好“享受”了一次“丰富”的基层医疗。
住建局孙局长的豪宅,变成了漏风漏雨的保障房,让他住进了自己亲手打造的“坚固”工程。
每一次,都是在苏正递交报告之后。每一次,都有一段看似赞扬,实则暗藏杀机的“反话”批注。每一次,那些作恶者,都以一种离奇到诡异的方式,精准地“求仁得仁”。
周为民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终于看懂了。
苏正写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建议。
那是一份判决书!是一道咒语!
他不是在讽刺,他是在许愿!
他祝愿那些文化项目“繁荣昌盛”,是想让那些虚假的泡沫,膨胀到极致,然后华丽地爆开!
他建议让所有人都“享受”那份“文化盛宴”,是想让赵德亮,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的人,被强行按在席位上,亲口尝一尝,他们自己用民脂民膏和文化血脉酿造出的这杯“盛宴”,究竟是何等的苦涩与恶毒!
“混账东西!”
周为民猛地一拍桌子,那只厚重的搪瓷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溅出,在他的手背上烫出一片红印,他却毫无所觉。
他的脸,因为极致的愤怒,涨成了铁青色。这愤怒,一半是针对赵德亮等人的胆大妄为,另一半,则是被苏正这种石破天惊、近乎神鬼的手段所带来的巨大震撼。
他死死地盯着那段批注,仿佛能看到那墨迹之下,隐藏着一条择人而噬的怒龙。
他终于明白,苏正递给他的,从来不只是一把刀。
而是一把,开了光的刀!
他抓起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几个数字。
电话几乎是瞬间被接通。
“我是周为民!”他的声音,冰冷得像是从腊月的冰窟里捞出来的,“立刻!让纪委和审计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给我进驻文化局!把赵德亮给我看住了!从现在开始,所有与‘清源古韵文化园’和‘金鸾艺术节’相关的账目、合同、人员,一个都不许动!”
电话那头传来清晰而急促的回应。
周为民重重地挂断电话,胸口依旧剧烈地起伏着。他瘫坐在椅子上,目光再次落回那份报告。
官方的调查已经启动,这是阳面上的雷霆手段。
可他知道,真正的好戏,真正让赵德亮永世难忘的“文化盛宴”,恐怕才刚刚开始上菜。
而苏正,那个此刻或许正在办公室里安静喝茶的年轻人,他究竟是什么人?他的背后,又到底藏着何等恐怖的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