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一份关于“办公厅效率”的督察报告,直指弊端!
夜色,如同墨汁滴入清水,悄无声息地浸染了整个云州市。市委大楼里,大部分办公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只剩下走廊里昏黄的地灯,勾勒出一条条寂静悠长的甬道。
苏正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他没有开大灯,只留了桌上一盏台灯。光线汇聚成一束,将那份刚刚写就的报告照得雪白刺眼。
《关于市委办公厅工作效率问题的调查报告》。
这标题,若是在别处,或许只是一份寻常的内部文件。但在这里,由一个新上任、根基未稳的副主任写出来,它无异于一份战书。
苏正靠在椅背上,将报告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
这绝不是一封充满个人情绪的抱怨信。通篇报告,他都刻意隐去了自己的情绪,用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手术刀般的精准语言。他没有点任何一个人的名字,甚至没有指责任何一个具体的部门。他只是在陈述一种现象,解构一个系统。
报告开篇,引经据典,全是市委、省委关于“提升政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的最新指示精神,占了整整半页纸。这是最标准的“穿靴戴帽”,任谁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紧接着,便是“问题与现状”分析。
“一、文件流转‘体内循环’,形成责任‘闭环陷阱’。”
他将西城区第三小学的报告作为典型案例,用一张清晰的流程图,将那场长达三周的“文件旅行”直观地展现出来。从区教育局出发,到市教育局,再到办公厅,然后像天女散花一样分发至财政、住建、发改委,最后,这些部门的意见又像百川归海般汇集到办公厅。
他在流程图上,用一支红笔,将市里的这几个核心部门圈在了一起,旁边标注了四个大字:“责任真空区”。文件在这个区域里高速旋转,看似每个环节都处理了,但责任的动能,却在一次次传导中被消耗殆尽,最终归零。
“二、审批权责虚化,‘阅示’代替‘决策’。”
他引用了滨河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项目,尖锐地指出,许多本该由某个部门拍板决策的事项,在流转过程中被异化成了简单的“圈阅”。每个领导都只是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下“已阅”、“请某某部门酌处”之类的批示,却不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阅’而不‘决’,‘示’而不‘行’,导致文件虽经多人之手,却无一人担责。审批,演变成了集体参与的‘免责声明’。”
“三、考核机制本末倒置,重‘程序合规’而轻‘问题解决’。”
这一条,直指张敬那套“不出错比做出彩更重要”的官场哲学。他用冰冷的数据说话,列举了办公厅近半年来处理的数百份文件中,“程序性归档”(即所有流程走完但问题并未实际解决)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
“以‘程序正义’为名,行‘拖延之实’。导致基层单位疲于奔命,人民群众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市委市政府的公信力。”
报告的最后,是苏正提出的“改进建议”。这部分,才是真正的杀招。这些建议,每一条都合情合理,冠冕堂皇,让人在桌面上根本无法反驳。
“一、建立‘首问负责制’与‘主办部门牵头制’。凡涉及多部门协调的复杂事项,第一个接到报告的部门即为‘首问部门’,有义务引导办理;同时,由办公厅根据事项性质,明确一个‘主办部门’,由该部门牵头,负责到底,直至问题解决。其余部门均为‘协办’,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予以配合。”
这一条,直接斩断了皮球被随意踢来踢去的链条。
“二、推行‘文件办理时限制’与‘超时默认制’。所有非涉密文件,在任何一个流转环节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超过时限,若无正当理由书面说明,则视为该环节‘默认同意’,文件自动进入下一流程。协办部门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异议,亦视为同意主办部门意见。”
这一条,等于给这台生锈的机器,强行上了一个“倒计时”的闹钟。
“三、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引入‘问题解决率’与‘基层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将办公厅各处室的年终评优,与所负责领域的问题解决率和对口基层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直接挂钩。”
这一条,等于直接掀了张敬的桌子,将他那套“但求无过”的哲学,从根子上刨了出来。
苏正放下报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知道,这份报告一旦递上去,会引发怎样的地震。
他不是那个在食堂里被逼到墙角的张明,可以把责任清单拍在桌上,光脚不怕穿鞋的。他是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是这个系统的一员。他这样做,无异于向整个“规则”宣战。
张敬会怎么看他?一个不懂规矩、急于求成、甚至有些天真的愣头青。
厅里其他的同事会怎么看他?一个为了出风头,不惜砸掉所有人饭碗的“公敌”。
他会被孤立,会被排挤,会被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按在一个冷板凳上,直到他身上所有的棱角都被磨平,或者,被彻底扫地出门。
周为民那张充满忧虑的脸,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小苏啊,到了市里要更加谨慎……”
是啊,谨慎。如果他足够“谨慎”,他应该将这份报告锁进抽屉的最深处,让它烂在里面。然后,学着马学文的样子,学着张敬的样子,学会打太极,学会踢皮球,学会在每一次会议上说最正确也最无用的话。
那样很安全。他可以在这个副主任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地待下去,熬资历,等机会,也许十年后,他也能拥有张敬那样的“圆滑”与“稳重”。
可是……
苏正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
是清源县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在那栋墙体开裂的教学楼里,用清脆的童音朗读着课文。
是滨河区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日复一日地站在社区门口,期盼着那个永远在“走程序”的养老中心能够开门。
是他来时路上,看到的这座城市冰冷坚硬的轮廓,和轮廓下,那些奔波忙碌、脸上写满疲惫与麻木的普通人。
他来这里,不是为了成为另一个张敬。
苏正的眼神,一点点变得坚定。他拿起那份报告,就像一个士兵,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他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自己从未战斗过。
他将报告平整地放在桌子中央,然后,从口袋里,缓缓地,拿出了那支已经烫得有些惊人的暗金色钢笔。
笔杆上,那条栩栩如生的浮雕金龙,龙眼处的金光,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笔身传来一阵强烈的、近乎渴望的嗡鸣。它已经吸饱了这栋大楼里积攒了几十年的,最醇厚、最粘稠的“官僚怨气”。
它在催促着他。
苏正拧开笔帽。
他知道,光有这份报告还不够。这份报告,最多只能在水面上砸出一圈涟漪,很快就会被这潭深水消解于无形。张敬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将这份报告“研究”上一年半载,最后不了了之。
要打破规则,就要用一种超越规则的力量。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递交一份报告。他要做的,是给这颗重磅炸弹,装上一个谁也无法拆除的、言出法随的引信。
苏正的目光,落在了报告末尾那片巨大的空白处。那是留给他这个呈报人签写批注的地方。
他深吸一口气,手腕微沉,暗金色的笔尖,带着一股决然的锋锐,悬在了纸张上方。
他的脸上,没有了初来乍到的谦卑与平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顽童般的、带着几分戏谑与疯狂的神采。
既然你们都觉得现在的效率很好,很“稳妥”。
那我就祝愿你们,能把这种“稳妥”,发挥到极致。
笔尖,终于落下。一行龙飞凤舞的字迹,出现在报告的末尾。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