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五年秋,海东国迎来了丰收季。田野里,陈阳引入的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长势喜人,挖开土地,一串串饱满的红薯、一个个沉甸甸的土豆堆满田垄,玉米秸秆上挂满了饱满的果穗,产量之高远超传统作物,让农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这丰收景象,陈阳心中有了计较,随即召来外交人员,吩咐道:“带着这些新粮的种子去趟大明,见万历皇帝,就说用红薯、土豆、玉米的种子,换些人口过来。”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些作物高产,早晚瞒不住,与其让它们悄悄流入大明,不如借此先换些实在的好处。”
外交人员领命,带着精心挑选的种子启程,半月后抵达大明京城,获准觐见万历帝。
殿上,外交人员献上红薯、土豆与玉米的样本,说明来意:“我主念及宗主国百姓或有饥馑之虞,愿将此等高产粮种献上,只求陛下允准,以粮种换些人口,充实我国垦荒之力。”
万历帝见这些作物模样新奇,半信半疑,当即传召锦衣卫,命其暗中核实海东国的粮食产量与作物特性。几日后,锦衣卫回报,确证这些作物在海东国亩产惊人,远超寻常五谷。
万历帝闻言大悦,深知此等粮种能解大明多地粮荒之困,当即拍板同意:“准了。你国以粮种相赠,朕便许你等从流民中挑选人口,按粮种数量兑换。”
一场以高产粮种换人口的交易,就此定下。海东国既能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所需人口,大明也得到了能惠及万民的粮种,看似各取所需,却不知这早已在陈阳的盘算之中。
新军即将开赴南洋换防,出发前夜,陈阳召来新军将领,面色沉凝地发布命令:“你们到了南洋,首要之事便是肃清所有反抗势力,绝不能让任何反抗力量有抬头之机。”
他语气斩钉截铁:“当地土人若安分守己,可按律管辖;但凡是有不听话、敢违抗政令者,或是暗中聚集、意图反抗的,无需多言,直接消灭。”
“记住,南洋初定,容不得半分隐患。”陈阳加重了语气,“只有彻底压下所有反抗苗头,才能让那片土地真正安定下来,为我海东国所用。下手必须果断,不留后患。”
将领们齐声领命,眼中闪过决绝之色。数日后,新军登船起航,带着陈阳的指令驶向南洋——一场以铁血手段巩固统治的行动,即将在那片湿热的土地上展开。
海东六年八月,经过一年多以粮种换人口的持续运作,一批又一批来自大明的人口被陆续运往海东国,这一年多里,人口净增四百多万。至此,海东国总人口已达九百多万。陈阳看着鱼鳞册上的数字,紧绷的眉头稍缓,心中总算有了几分满意。
随即,他召来北路军将领,下达了新的指令:“如今国中仍需充实人口,朝鲜那边,也该再出些力了。”
他目光锐利,语气不容置疑:“传我命令,向朝鲜李朝索要人口——重点是女子和孩童,数量越多越好。告诉他们,这是作为藩属应尽的本分,不得推诿。”
北路军将领领命而去,很快,带着海东国旨意的使者便奔赴朝鲜。对于这个常年处于威慑之下的邻国,陈阳很清楚,只需一道命令,对方便不敢不从——女子与孩童,将成为海东国人口增长的又一批补充。
陈阳将改良的捕鱼技法与制网工艺在国中推广开来,渔民们用上更结实的渔网,掌握了随季节追踪鱼群的技巧,海东国的渔业很快迎来爆发式发展——近海渔船往来如梭,远海船队也能满载而归,每日打捞的鱼获堆积如山,连港口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咸鲜的气息。
为解决鱼获不易保存的问题,陈阳又传授了多种加工方法:用陶瓷罐密封杀菌制成鱼罐头,肉质紧实不易腐坏;将鲜鱼去骨去皮,反复烘烤揉搓制成蓬松的鱼松;还有鱼干、鱼酱等各色制品,花样翻新,风味各异。这些加工好的鱼制品不仅便于储存,更适合长途运输。
很快,大量鱼松、鱼罐头等通过商船运往大明,因其口味独特、携带方便,在市井中颇受欢迎。海东国从不直接收取白银,只要求用粮食、布匹、铁器等物资交换。即便如此,靠着源源不断的渔产贸易,国中库房里的白银仍越积越多,一座座银山般的银锭堆得密不透风,仿佛永远也用不完。
渔业的兴旺不仅让百姓餐桌上多了吃食,更成了海东国与大明贸易的又一重要支柱,既换来了急需的物资,又不必担心白银泛滥的隐患,可谓一举多得。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布局,陈阳凭借后世经验,在海东国大力推进兵器制造业革新。国中陆续建起一座座高炉、钢炉,采用先进的冶炼技术,钢材产量与质量突飞猛进。以此为基础,新式火炮被成功研制出来——炮身采用高强度钢材铸造,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更关键的是,利用南洋引入的橡胶制成的炮架与牵引车轮,极大提升了火炮的机动性,使其能在各种地形快速部署。这类火炮的性能,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款同类武器,领先水平足有百年之多。
枪械方面,从后装燧发枪到更先进的连珠枪,也相继研发成功并投入大规模量产。这些枪械射速更快、可靠性更强,配合标准化生产的弹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
很快,海东国的军队开始全面换装。士兵们手持新式步枪,炮兵部队推着先进火炮,整个军队的火力与机动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的冷兵器与旧式火器被迅速淘汰,一支装备着跨时代武器的强军,就此成型,成为海东国在东亚与南洋海域最坚实的后盾。
半年前,海东国的工匠们成功造出了第一辆自行车,经过反复打磨改进,制造技术日渐成熟。陈阳当即下令成立自行车厂,调集人手与物料,开启大规模生产。
一时间,工厂里车床转动不停,一辆辆造型简洁、结实耐用的自行车被组装出来,很快便流向市场。
奇妙的是,这小小的两轮物件迅速风靡全国。官员们骑着它去衙门办公,比马车更灵活便捷;寻常百姓蹬着它走街串巷,赶集送货省时省力;连巡逻的警察也配上了自行车,穿梭在街巷中效率大增。
无论身份高低,骑上自行车都成了一件时髦又体面的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骑着自行车的身影,车铃声清脆悦耳,成了海东国一道鲜活的风景。人们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更以这份便捷与活力,感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
大明的海商们在海东国见识到自行车后,顿时被这不用畜力便能飞驰的物件吸引——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新奇玩物,更是能献给官宦、富商的绝佳礼物,背后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于是,一众海商纷纷找到海东国的商贸官员,提出要大批采购自行车,却被告知:“海东王有令,此物暂不售卖。”
海商们不肯罢休,几番辗转后,竟联合起来上书陈阳,言辞恳切地请求准许发售自行车,甚至愿出高价。
陈阳看着联名上书,沉吟片刻后下了一道新令:“自行车可售,但不以银钱交易,只换人口。”他定下规矩,“一辆自行车,换一百名青壮男女;若换孩童,则可换一百二十名。”
消息传开,大明的海商们瞬间陷入疯狂。他们太清楚这买卖的价值了——一辆自行车在大明能卖出天价,而人口在灾荒不断的大明并不难寻。
很快,一支支商队开始在大明境内搜罗人口:从流民聚集的村镇挑选青壮,从孤儿院里收养孩童,甚至不惜花钱从贫苦人家手中“买”人。这些被选中的人口,被分批装上船,源源不断运往海东国。
每一批人口抵达,海商们便能从海东国换回相应数量的自行车。一时间,海东国的港口人头攒动,既有送来的人口,也有运走的自行车,而陈阳的账册上,人口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为海东国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