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军三月后,边境战备物资悉数到位,陈阳随即召开北路军作战会议,下达分兵指令:
狄咏(狄青嫡系)领2万大军为左路,主攻燕云十六州西侧的朔州,目标是撕开辽军西部防线,切断其与云州的联系;
王韶领2万大军为右路,直取东部的蓟州,重点夺取辽军在蓟州的粮草囤积点,断绝辽军前线补给;
杨文广领2万大军为前路,正面强攻幽州外围的涿州,敲开燕云十六州的“门户”;
陈阳则亲自率领1万精锐作为中路军,驻守三路人马的交汇腹地,随时通过玄字影卫传递的情报,驰援战况吃紧的一路。
与此同时,陈阳对玄三至玄十三做出部署:让十一位影卫各领200名经特殊训练的士兵,组成十一支“特战小队”。这些小队不参与正面作战,而是潜入辽军后方,一方面伏击辽军的运粮队,烧毁其粮草;另一方面针对辽军前线主将,实施精准暗杀或袭扰,打乱辽军指挥体系——比如玄三小队潜伏至涿州城外,趁夜击杀辽军涿州守将的副将,导致辽军守城部署陷入混乱,为杨文广的前路大军创造了攻城良机。
至此,北路军“三线攻坚+特种破袭”的战术全面展开,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之战正式打响。
陈阳将中路军的日常调度权交给副将,自己则把精力放在了“破城”关键环节。每遇辽军固守的城池,他从不在白天强攻,而是等到夜色笼罩、辽军防备最松懈时,取出早已备好的航空弹——这在大辽眼中如同“天降惊雷”的武器,被陈阳精准投向城池的东、南、西、北四座主城门。
轰鸣声在夜空中炸开,坚固的城门瞬间被轰成断壁残垣,城楼上的辽军士兵被这“天罚般的威力”吓得魂飞魄散,斗志全无。城门一破,陈阳立刻传令让前路、左路或右路的大军趁势冲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占领城池。
一路下来,无论是朔州、蓟州还是涿州外围的小城池,都因这“夜炸城门”的战术快速失守。
辽军上下皆传大宋有“天神相助”,面对这无法理解的威力,恐惧渐渐压过抵抗之心,北路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进程,比预想中还要顺利。
中路军配合左、右、前三路大军推进,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彻底歼灭了大辽在燕云十六州的所有驻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大辽皇城。
辽军早已被“夜炸城门”的“天罚”吓破了胆,加上民心涣散,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辽帝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皇室残部与少量亲军一路北逃,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南部疆域。
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陈阳当即调整部署:命狄咏、杨文广分别率领左路与前路大军留守燕云,负责肃清残余辽军、稳固新收复的疆域;自己则与王韶(右路统领)汇合,整合中路与右路共3万大军,转头直扑大金边境。
对付大金,陈阳依旧沿用“夜袭破城”的战术——每到一座大金城池,便在深夜用航空弹轰开主城门,轰鸣声如同惊雷般震碎大金守军的抵抗意志。
大军趁势冲锋,几乎不给大金军队喘息之机,一路横推北上。大金军队从未见过如此迅猛的攻势,更无法理解“天降惊雷”的威力,只能节节败退,最终也只能带着残部向北逃窜。
待大金前线战事稳定后,朝廷派来的文官随即抵达,在陈阳大军的武力震慑与后勤配合下,开始逐一接收城池:登记户籍、安抚百姓、恢复市集,将这些新纳入大宋版图的土地,逐步纳入正常的治理轨道。
陈阳将肃清残敌、配合朝廷治理的后续工作,悉数交给了杨文广、狄咏与王韶三人,明确要求他们“根除所有反抗势力,不留一丝隐患”——既要协助朝廷文官登记人口、恢复农桑,也要对潜藏的辽、金残余势力展开清剿,确保新收复疆域的稳定。
安排妥当后,陈阳亲自带着大宋鸿胪寺的官员,启程前往蒙古部落洽谈。此时的蒙古尚未统一,仍处于部落林立的状态,成吉思汗(铁木真)尚未崛起,各部落中以克烈部、乃蛮部势力较强,彼此间既有合作也有纷争。陈阳此行的目的,便是借大宋刚刚击败辽、金的威势,与蒙古各部落建立联系,一方面争取他们对大宋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想摸清各部落的实力与立场,为后续大宋北方边境的安稳铺路。
一行人抵达蒙古部落聚集的草原后,克烈部率先派出使者迎接,一场关乎大宋与蒙古部落关系的谈判,即将在草原上拉开序幕。
谈判桌上,陈阳先向克烈部、乃蛮部等大部落首领出示新皇亲笔旨意,明确自己全权负责此次商谈,瞬间稳住了各部落的疑虑。随后,他将大宋的融合方案逐一抛出,每一条都直击部落首领的关切:
他承诺,只要蒙古各部落归心大宋,便推行“民族共融”——部落子女可入宫参选,有能力者不仅能成为皇妃,即便日后登上后位也无不可,大宋绝不以“汉人血脉”设限;部落贵族与大宋勋贵、文臣武将可自由联姻,子女成年后,男子能加入禁卫军效力,女子可入宫为女官或参选秀女,彻底打破族群隔阂。
为让部落民众切实受益,陈阳提出开放边境贸易,大宋将向蒙古部落供应盐、铁等生活必需物资,同时收购部落的畜牧产品,让牧民们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在权力与治理上,陈阳也给出了明确安排:大宋将册封各部落首领为“世袭王爷”,但部落兵权必须收归大宋朝廷统一指挥;各位王爷需迁居京城安家,日常出行不受限制,但其部落子民需由大宋官员与部落原有官员共同治理,且以大宋官员为主导,确保治理规范。
最后,陈阳还添上了“定心丸”——王爷们在京城的王府,将由大宋按亲王规制全权修建;每年除了固定的银钱俸禄,还会额外赏赐布匹、粮食、绸缎等物资,保障其尊贵生活。
这一系列条件既给了部落首领足够的尊荣与实惠,又牢牢把控了核心权力,各部落首领见状,纷纷放下顾虑,当场表示愿意归降大宋,一场以“融合”为核心的谈判,最终以皆大欢喜的结果落幕。
谈判落定后,陈阳立刻着手推进后续事宜:他先调派玄字影卫与军中精锐,分批护送克烈部、乃蛮部等部落的王爷进京,全程严密保护,确保他们安全抵达。这些王爷到京后,新皇亲自主持册封大典,正式授予他们“世袭王爷”爵位,赐下王府与俸禄,彻底稳住了部落上层的心。
与此同时,陈阳亲自前往蒙古各部落驻地,逐一接收兵权——他将部落原有士兵打散编入大宋边防军,由大宋将领统一训练指挥,既避免了部落私兵抱团,也强化了军队的统一性。边境贸易也同步启动,大宋的盐铁、布匹通过商队运往草原,草原的牛羊、皮毛则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两地百姓很快尝到了融合的甜头。
期间,陈阳收到西路军战报:种谔虽未吃大亏,但西夏军队依托地形顽强抵抗,战事陷入胶着。他当即下令,让玄三至玄十共八位影卫,各领200名经验丰富的特战老兵赶赴西路军,归种谔调遣。这些特战小队抵达后,立刻展开行动——夜袭西夏军营、斩杀前线主将、炸毁粮草仓库,一系列“斩首行动”让西夏军指挥失灵,西路军很快扭转战局,开始稳步推进。
另一边,陈阳安排玄十一至玄十三配合杨文广、王韶、狄咏三人,接管蒙古部落的残余武装,着手构建北方边防:他们沿着蒙古至东北的边境线,选址修建坚固城池作为防御据点;在险要地段设置烽火台,安排哨兵日夜巡逻;同时将收编的蒙古士兵与大宋边防军混编,共同驻守边疆,形成一道稳固的北方防线。
待这些安排落地,陈阳便带着副将深入草原,逐个安抚尚未归降的蒙古小部落——他不费一兵一卒,只凭着大宋的威势与“民族共融”的承诺,向小部落首领们展示京城王爷的生活、边境贸易的红利,很快便让这些小部落心甘情愿归降,彻底将草原纳入大宋的治理版图。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