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的“苏醒”,并未带来预期的喜悦与释然,反而像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了“玄武”基地本就暗流涌动的深潭,激起了更为复杂的涟漪。他如同一张被彻底擦去的画布,只剩下最基本的生命底色,所有构成“陈启”这个人格的线条与色彩,都消失在那场“炉心”深处的浩劫之中。
林瑶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与悲痛后,迅速强迫自己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悲伤无用,沉沦更是对陈启付出的背叛。她将那份蚀骨的痛楚深埋心底,转而以惊人的冷静和效率,投入到对当前局面的应对中。
她与高岚教授、王刚以及基地新任的指挥官——一位沉稳干练、代号“山峦”的中年大校——组成了临时的核心决策小组。首要任务,是应对总部派来的联合评估团。这些来自不同部门的专家,带着审视与质疑,详细核查海伦娜行动的所有细节,尤其是林瑶最后冲入“炉心”的决策,以及陈启眼下这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状态。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评估团的负责人,一位目光锐利的战略分析专家,将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桌上。
“林瑶组长,‘终烬’行动成功摧毁敌方重要据点,解救多名人质,功不可没。但关于你最后阶段的个人决策,以及陈启同志目前的……非正常状态,我们需要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解释。”他的话语礼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这关系到后续资源的调配,以及……对整个事件性质的最终定性。”
林瑶坐在对面,脊背挺直,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已经恢复了惯有的锐利与冷静。她没有回避,将事先准备好的、经过精心措辞的报告递了过去,同时开始了陈述。她隐去了“炉心”内意志交融的具体过程,将其描述为一种基于陈启残存意识引导下的、针对能量核心的殊死一搏。
“……当时的情况,常规手段已无法阻止能量核心的暴走和吴镜玄的仪式。陈启同志以残存的意志为我们指明了核心弱点——即‘初火之种’与能量场的连接节点。我的行动,是唯一可能打断仪式、挽救那些孩子、并尝试为陈启争取一线生机的选择。至于他现在的状态,”林瑶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认为,这是在那种超越常规的能量冲击下,一种极端的自我保护机制。他的生命体征稳定,大脑活动模式特殊,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他依然是我们应对‘普罗米修斯之火’威胁最关键的资产。”
她的话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既说明了行动的必要性,又将陈启的状态引向了有待研究的“特殊资产”方向,而非单纯的“事故后果”或“失控风险”。
评估团的专家们交头接耳,显然,林瑶的解释虽然无法完全打消所有疑虑,但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框架。最终,评估暂时告一段落,结论待定,但基地的日常运作和研究权限得以保留。
送走评估团,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面对一个“空白”的陈启。
医疗和心理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他们播放他过去常听的古典乐,展示他熟悉的案件卷宗照片,甚至让王刚穿着常服、带着他以前喜欢的食物出现在病房里……但一切如同泥牛入海。陈启的眼神始终空洞,对外界的这些“记忆锚点”毫无反应。他像一台仅仅维持着基础运行的操作系统,无法加载任何名为“过往”的应用程序。
然而,高岚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持续监测中,却发现了一些极其微妙的变化。
陈启那缓慢而深沉的脑波,并非完全静止。当林瑶长时间待在观察室外,透过玻璃凝视他时(尽管他不可能“看到”),他脑波中某些特定频率的波动会出现极其细微的、统计意义上的增强。而当林瑶因为处理公务暂时离开后,这种波动又会缓缓恢复到基线水平。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共鸣?”高岚在核心小组会议上提出这个发现时,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他的意识层面一片空白,但某种更深层的、或许与林组长在‘炉心’内共同经历留下的‘印记’,却在产生反应。”
这个发现,像黑暗中划过的第一丝火星。
林瑶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安排,每天固定抽出几个小时,不再仅仅隔着玻璃观察,而是走进陈启的病房,坐在离他不远的椅子上,如同对待一个极度敏感的实验对象,开始进行一种近乎“单向”的交流。
她不再急切地追问“你是谁”、“记得我吗”,而是像对着一个沉睡的朋友,或者一块空白的画布,平静地述说。
她讲述外面天气的变化,讲述基地里发生的琐事,讲述对缴获资料的分析进展,甚至偶尔会提到一些他们过去共同经历、但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某次一起加班到深夜后吃的街边摊馄饨味道,比如王刚某个蹩脚的笑话……
她的声音平和,不带过多情绪,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日常任务。她不确定他能否“听”到,更不确定他能否“理解”。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那微弱“共鸣”的尝试,一种笨拙的、试图在那片空白上重新留下第一笔痕迹的努力。
王刚开始很不理解,觉得这徒劳无功,且对林瑶本身是一种煎熬。但林瑶坚持这么做。
“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机会,能唤醒他一点点关于‘存在’的感觉,就值得。”她对王刚这样说,眼神疲惫却坚定。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启依旧是那片沉默的空白。但林瑶的“日常汇报”却成了她雷打不动的行程。有时,她会带着高岚整理出的、关于“织网者”符号的资料在病房里翻阅,低声自语般地分析着那些晦涩的线条可能代表的意义。
就在这样一天下午,林瑶正对着平板电脑上一个扭曲的、如同多重漩涡嵌套的符号凝神思考时,一直安静躺在床上的陈启,毫无征兆地,发出了苏醒后的第一个声音。
不是语言,甚至不是有意义的音节。
只是一个极其轻微、短促的、仿佛喉咙被灰尘堵住后清嗓般的——
“咯……”
声音很小,在安静的病房里却清晰可闻。
林瑶猛地抬起头,手中的平板电脑差点滑落。她看到,陈启依旧望着天花板,但他的喉结,轻微地滑动了一下。
紧接着,在监测他脑波的屏幕上,一直平稳缓慢的波形,陡然出现了一个极其尖锐、短暂的峰值!虽然瞬间又恢复了原状,但那异常的信号,被仪器精准地捕捉记录了下来!
林瑶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屏住呼吸,紧紧盯着陈启,不敢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
几秒钟后,陈启那空洞的目光,第一次……出现了微不可察的游移。他的视线,极其缓慢地,从天花板,移向了林瑶手中平板电脑的屏幕,落在了那个扭曲的漩涡符号上。
他的目光依旧没有焦点,没有理解,仿佛只是被那复杂的图形本身所吸引,一种源自生物本能的、对特定视觉刺激的注意。
但这对林瑶而言,却无异于石破天惊!
他有反应了!不是对声音,不是对熟悉的人,而是……对那个蕴含着古老秘密的符号!
空白画布上,似乎终于落下了一滴来自遥远时空的、微不足道的墨点。
这墨点意味着什么,无人知晓。
但它至少证明,这张画布,并非绝对的死寂。
林瑶轻轻放下平板,没有打扰他这首次出现的、对外界事物的“注视”。她只是静静地坐着,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希望、忐忑、以及一丝更深的不安。
陈启的“归来”,或许将以一种所有人都未曾预料的方式,缓缓展开。而这条路径,似乎与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织网者”的古老低语,紧密相连。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车祸醒来,我成了完美犯罪克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