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辰逸吹灭蜡烛,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眠。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默默思索着明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此次科举对他意义非凡,容不得半点闪失。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在满心的忧虑与期待中渐渐睡去,而一场围绕着他试卷的风暴,即将在明日的阅卷场中掀起。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礼部那庄严的建筑上。礼部内的阅卷场所,此时已忙碌起来。房间宽敞却堆满了试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混合着清晨独有的清新气息。一张张桌椅整齐排列,桌上摆放着朱砂笔、墨砚等阅卷用具。
王翰林身着一袭深色官袍,头戴乌纱帽,神色严肃地踏入阅卷场所。他身后跟着数位同样来自翰林院的学士,皆是科举阅卷的主考官。这些考官们表情各异,有的带着几分凝重,有的则透着一丝期待。
众多试卷被陆续搬到阅卷桌上,堆积如山。考官们各自就座,开始忙碌地审阅起来。阅卷场内安静极了,只有偶尔传来的纸张翻动声和朱砂笔在试卷上划过的沙沙声。
王翰林坐在桌前,拿起一份试卷,仔细地阅读起来。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又轻轻皱眉,手中的朱砂笔不时在试卷上圈点批注。时间在这紧张而安静的氛围中悄然流逝。
突然,王翰林的手停住了,目光紧紧地盯在一份试卷上。那正是辰逸的文章。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脸上露出一丝不悦。他继续往下读,表情愈发凝重,嘴唇微微抿起,似乎看到了什么令他极为不满的内容。
其他考官在忙碌阅卷的间隙,不经意间注意到王翰林的异样。他们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有的面露疑惑,有的则似乎猜到了几分缘由。然而,此时的阅卷场纪律森严,无人敢轻易开口询问。
王翰林的内心此刻正掀起波澜。在他看来,辰逸的文章虽文采斐然,但其思想过于激进,许多观点与传统的科举正统要求相悖。他觉得这样的文章若是得到认可,恐怕会对当下的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但王翰林也深知,此次科举备受关注,他不能轻易做出决断。他在心中权衡着利弊,一方面是自己坚守的正统观念,另一方面是科举的公正性以及各方可能产生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考官陆续完成了一部分试卷的审阅。他们趁着短暂的休息间隙,小声地交流起来。
“王翰林今日似乎对那份试卷颇为在意,不知是何缘故?”一位考官低声说道。
“我瞧着王翰林的神情,怕是那试卷上的内容不合他的心意。”另一位考官回应道。
“可这科举阅卷,本应公正,若是因个人喜好而影响评判,怕是不妥。”又有考官皱着眉头说道。
这些议论声虽小,但在这安静的阅卷场边缘,还是隐隐传了开来。王翰林自然也听到了一些,他心中更加纠结。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轻轻拂动着桌上的试卷,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无声的较量增添一丝紧张的气氛。王翰林深吸一口气,再次将目光投向辰逸的文章,眼神中透着几分复杂,既有对文章观点的不认同,又有着对科举公正的考量。
在这紧张而微妙的氛围中,阅卷工作仍在继续。其他考官们也都各怀心思,一边继续审阅手中的试卷,一边时不时地将目光投向王翰林和那份引起他异样反应的试卷。整个阅卷场所,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而这压力的核心,便是辰逸的那篇文章。
王翰林手中的朱砂笔悬在半空,迟迟没有落下。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是遵循自己的观念,对辰逸的文章做出不利的评判,还是放下偏见,以更公正的态度看待这份试卷?他的目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游移,试图从那些文字中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下定决心的理由。
而此时,窗外的天空中,一片乌云缓缓飘过,遮住了原本明亮的阳光,使得阅卷场内的光线瞬间暗了几分,仿佛也在预示着辰逸文章命运的不确定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