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热闹非凡却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中,文人们依旧热烈地讨论着辰逸的文章,为他的才华和勇气赞叹不已。然而,他们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此时,在皇宫的方向,王翰林正带着几位守旧官员匆匆赶去,他们的脸上带着阴沉的神色,似乎已经谋划好了一场针对辰逸文章的猛烈攻击。
朝堂之上,金砖铺地,雕梁画栋,龙椅之上,皇帝神色平静地端坐着,目光扫过下方站立的群臣。王翰林站出队列,拱手作揖,高声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皇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王翰林清了清嗓子,脸上满是严肃与愤慨:“近日,科举阅卷,臣发现有考生辰逸,其文章思想激进,离经叛道,实乃大逆不道之举。”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一些大臣面露惊讶之色,而那些与王翰林同属守旧一派的官员,则微微点头,露出赞同的神情。王翰林见状,心中一喜,觉得时机已到,继续慷慨陈词:“科举,乃为我大楚选拔栋梁之材的重中之重,所取文章,当遵循圣人之道,符合正统。然这辰逸,竟在文章中大放厥词,对科举制度提出诸多荒谬见解,妄图扰乱科举秩序,动摇我大楚根基。”
他从袖中掏出辰逸的文章抄本,高高举起,仿佛那是罪证一般:“陛下请看,他在文中所言,‘科举不应仅以八股取士,当广纳百家之言,求新求变’,此等言论,分明是对祖宗成法的公然挑战,若不加以严惩,恐会引得天下士子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一位守旧官员站了出来,附和道:“王翰林所言极是,陛下,科举关乎国家兴衰,容不得半点马虎。辰逸此举,实乃胆大妄为,必须予以重罚,以儆效尤。” 紧接着,又有几位守旧官员纷纷出列,你一言我一语,皆是批判辰逸文章的言辞,朝堂上一时间充满了对辰逸的声讨之声。
皇帝微微皱眉,目光落在王翰林手中的文章抄本上,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王爱卿,且将那文章呈上来,朕要亲自过目。” 王翰林赶忙上前,将文章递到太监手中,由太监转呈给皇帝。皇帝展开文章,仔细阅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
读完之后,皇帝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其他大臣,问道:“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一时间,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片刻后,一位中立官员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王翰林所言虽有道理,但这辰逸敢于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许也有其可取之处。科举制度施行多年,虽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人才,但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端,若能借此机会,对科举进行适度改良,或许并非坏事。”
此言一出,王翰林顿时急了,大声反驳道:“陛下,此人分明是在为辰逸开脱。科举制度乃祖宗所定,历经数代,从未出过差错,怎能因一个小小考生的胡言乱语,便轻易更改?这是对祖宗的不敬,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其他守旧官员也跟着附和,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论之中。
支持辰逸文章的观点与守旧派的观点针锋相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些中立官员在听到双方的争论后,心中开始动摇。他们一方面觉得王翰林等人所言,维护祖宗成法,确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辰逸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似乎也能切中科举时弊。
此时,朝堂之外,阳光明媚,微风拂过,吹动着宫殿前的旗帜猎猎作响。然而,朝堂内的气氛却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一般。王翰林等人面色涨红,情绪激动,他们决心要让皇帝认同他们的观点,打压辰逸。而那些心中动摇的中立官员,在两方的激烈争论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在思考着该如何抉择,这场争论的走向又将如何影响大楚的科举局势。
王翰林见皇帝仍未表态,心中愈发焦急,他再次高声说道:“陛下,辰逸之文章,蛊惑人心,若不及时制止,恐会在士子中引发不良风气。还望陛下圣裁,严惩辰逸,以正科举之风。” 其他守旧官员也跟着跪地,齐声说道:“请陛下圣裁。”
皇帝看着下方跪地的官员,又扫视了一眼其他大臣,心中暗自权衡。他深知,科举制度关乎国家的未来,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谨慎。辰逸的文章,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王翰林等人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在朝堂上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这一场关于辰逸文章的争论,看似简单,实则背后牵扯着各方利益和大楚科举制度的走向。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皇帝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做思量。退朝。” 言罢,起身离开龙椅,在太监的簇拥下,向后宫走去。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万岁。王翰林等人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遵旨退朝。
退朝后,王翰林与几位守旧官员聚在一处,面色阴沉。王翰林咬牙切齿地说道:“不能就这么算了,我们必须想办法,加大对辰逸的打压力度,绝不能让他的文章通过。” 一位官员点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以在民间也散布消息,说辰逸文章离经叛道,让百姓们也对他嗤之以鼻,看他还如何翻身。” 王翰林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好,就这么办。另外,那些为辰逸发声的文人,也不能放过,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与我们作对的下场。”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关于辰逸文章离经叛道的传言开始悄然传播。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在听到这些传言后,纷纷对辰逸表示唾弃。而那些支持辰逸的文人,还尚未察觉到危险的临近,他们依旧在为辰逸的文章奔走宣传,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辰逸文章的价值。
在一处文人雅集之所,几位文人正围坐在一起,商讨着如何进一步扩大辰逸文章的影响力。其中一位文人说道:“我们可以举办一场大型的诗会,邀请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共同探讨辰逸文章中的观点,让更多人了解科举变革的重要性。” 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他们不知道,王翰林等人派出的人,已经在暗中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场针对他们的风暴即将来临。
在辰逸家中,辰逸与殷佳璐也听到了一些关于朝堂上争论的风声。殷佳璐秀眉微蹙,担忧地说道:“王翰林等人如此大动干戈,恐怕会对我们不利。” 辰逸面色凝重,眼中却透着坚定:“无妨,我相信真理自在人心。他们越是打压,越说明我们的文章切中了他们的要害。我们不能慌乱,要冷静应对。” 两人陷入沉思,思考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王翰林等人的反击。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王翰林等人的反击已经全面展开,朝堂上的争论、民间的传言、对文人的打压,一切都朝着不利于辰逸的方向发展。但辰逸和支持他的人,并未就此屈服,他们在黑暗中寻找着希望的曙光,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这场关于科举文章的斗争,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王翰林等人的反击能否达到目的,辰逸和他的支持者们又将如何破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京城的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厚厚的乌云,暴风雨即将来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