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喧嚣与热议中,苏老夫子回到了清风书院。他的书房里,几位同样忧心科举公正的文人早已等候多时。苏老夫子神色凝重地坐下,说道:“这场笔战关乎辰逸的前途,我们必须再加把劲。”一位文人点头道:“苏老,我们已想好对策,定要让更多人看清真相。”苏老夫子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一场新的舆论推动行动,即将在这静谧的书院中悄然展开。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老夫子联系的几位文人日夜奋笔疾书,他们沉浸在对辰逸文章的深入剖析中。书房内,墨香四溢,纸张在案几上堆叠。一位文人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口中念念有词:“这辰逸的文章,立意高远,绝非王翰林所言那般离经叛道。”另一位文人则从诗词格律入手,细细品味辰逸文章中的韵律之美,不禁赞叹道:“如此精妙的格律运用,实乃难得。”
终于,几位文人的文章陆续完成。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辰逸文章的精妙之处和积极意义。有的文章着重阐述辰逸文章中对民生的关注,指出其蕴含的济世情怀;有的则从文学创新的角度,盛赞辰逸在诗词表达上的突破与大胆尝试。
苏老夫子仔细阅读着这些文章,眼中满是欣慰。他轻轻放下手中的文稿,说道:“诸位,这些文章写得极好,定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辰逸的才华。”众人相视一笑,信心倍增。
随后,他们带着这些精心撰写的文章,马不停蹄地奔赴京城各大书院、书馆。在书院里,学子们正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辰逸科举成绩的风波。这时,苏老夫子等人走进来,将文章分发给大家。学子们好奇地接过,开始认真阅读。
“你们看,这篇文章说得在理,辰逸的文章并非激进,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一位学子指着文章说道。
“是啊,之前我们都被王翰林的言论误导了,看来辰逸确实是被冤枉的。”另一位学子附和道。
在书馆里,人们传阅着文章,不时交头接耳讨论。一位老者手捋胡须,点头称赞:“这些文章剖析入微,让老夫对辰逸的文章有了全新的认识。”旁边一位年轻人也激动地说:“如此才华横溢之人,不应被埋没。”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一些重要文人活动中,苏老夫子等人也会抓住机会,宣读这些文章。一次文人雅集中,当苏老夫子朗读完一篇关于辰逸文章精妙之处的文章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老,这辰逸的文章确实有过人之处,之前是我们草率了。”一位文人拱手对苏老夫子说道。
“是啊,我们不应仅凭王翰林的一面之词就对辰逸下结论。”另一位文人也说道。
这些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文人开始重新思考辰逸文章的价值。原本支持王翰林的一些文人,态度也开始动摇。在一处文人聚会的场所,几位文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辰逸的文章。
“我觉得苏老他们送来的文章很有说服力,辰逸的文章或许真的不该被否定。”一位文人犹豫地说道。
“可是王翰林那边……我们也不好轻易改变立场啊。”另一位文人面露难色。
“但事实摆在眼前,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第一位文人坚定地说。
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京城的舆论风向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辰逸鸣不平,对王翰林等人的指责也越来越多。
然而,这一切变化都被王翰林等人看在眼里。在王翰林的府邸中,他面色阴沉地坐在书房里,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关于苏老夫子等人文章影响力的报告。
“这些人竟敢公然与我作对,为那辰逸造势。”王翰林咬牙切齿地说道。
“大人,如今该如何是好?辰逸那边的支持声越来越大了。”一旁的幕僚小心翼翼地问道。
王翰林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哼,他们以为几篇文章就能改变局面?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那么,这些有影响力文人的文章能否改变考官们的固有看法?王翰林等人又会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京城的局势愈发紧张起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