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忆年》
槐影斑驳记旧年,祖孙疏坐隔寒烟。
灶间炸物香浮案,篱下添丁笑满筵。
匣里参苗藏古意,手中皮鞋惹童嫌。
红包叠叠春声近,一枕甜温梦里牵。
秋阳穿过老槐树的枝桠,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扒着灶间的桌子看外婆把蒸好的糯米倒在石臼里,木槌落下时发出闷闷的声响,混着远处卖糖人的铃铛声,成了那年秋天最常听见的调子。
自被外公打了手和头我就像只受惊的雀儿,总绕着他走。饭桌上永远隔着两张板凳的距离,有时干脆端着碗蹲在后面菜园篱笆边,看蚂蚁搬家似的慢慢扒完。外公总对着我的背影叹气,跟外婆说这小鬼头脾气倔得像头驴,记仇的本事倒比谁都强。我听见了也不回头,只是把碗沿又往嘴边送了送,瓷碗磕在下巴上,有点硬有点凉。
日子像石臼里的米,碾着碾着就到了年底。这一年添了个粉雕玉琢的妹妹,摇篮就放在母亲床边,我总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戳她软乎乎的脸蛋,看她皱着眉哼哼,心里藏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欢喜。除此之外,记忆就像蒙了层薄霜的窗玻璃,模模糊糊的,直到西风卷着落叶堆满墙角,才被外公日渐沉重的咳嗽声敲出一道裂痕。
外公开始一个人在偏桌吃饭。他在街口的糖果店站了大半辈子柜台,从公私合营前自家的铺子,到站成合作社的一员,六十多岁的人了,仍要每天踩着露水出门。只是近来咳嗽得厉害,饭也吃得少了,一个油豆腐嵌肉,能分成两顿慢慢嚼。他总背对着我们坐着,蓝布褂子后颈处磨出了毛边,我望着那处磨痕,忽然想起他以前总偷偷往我兜里塞水果糖,橘子味的,甜得能让人把挨打疼忘在脑后。
灶间的烟火气渐渐稠起来时,年关就近了。外婆的手永远不闲着,土灶上炖着肉,砂锅里煨着汤,竹匾里晒着炸得金黄的爆鱼。我最乐意帮她添柴火,看火苗舔着锅底,把脸蛋烤得通红。趁她转身揉面团的空当,赶紧往灶膛余烬里埋两个红薯,等灶火熄了掏出来,焦黑的皮一剥,金黄的瓤冒着热气,甜香能飘满整个院子。
那天我正蹲在灶前扒红薯,忽然听见院门口传来阿姨的笑声。她很少回来,身上总带着股雪花膏的香味,跟母亲身上的皂角味不一样。我抬起头,看见她身后跟着个陌生男人,中等个子,穿着挺括的中山装,不像镇上那些总把裤脚卷起来的男人。
“这是蒋同志,”阿姨红着脸介绍,眼角的笑意藏不住,“从海盐来的。”
男人手里提着两个盒子,进门就给外婆递了条烟,又给外公捧上只红木匣子。我仗着是孩子,踮着脚凑过去看,趁他跟外公说话的功夫,偷偷掀开匣盖——里面躺着段皱巴巴的树根,还沾着泥土。心里顿时替他着急,哪有人送这种东西的?要是换一盒水果糖,外公说不定能多跟他说两句话。
他说话时嘴里像含着颗珠子,跟镇上人说的土话完全不同。我听不懂,只看见阿姨总偷偷看他,眼神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后来他转向我,从包里又拿出个盒子:“你是阿二头吧?”
我点点头,看见阿姨在他身后悄悄掐了下他的胳膊,脸上却笑着。盒子打开时,里面躺着双黑皮鞋,锃亮的,能照见人影。我顿时泄了气,还以为是能吹泡泡的玻璃糖,或者带发条的铁皮青蛙。
“叔叔,”我抓着盒子边缘,认真地仰起脸,“这个不能吃也不能玩,能换个礼物吗?”
满屋子的人都笑了。外婆赶紧从我手里接过去,攥在怀里像捧着什么宝贝,低声跟我说:“傻孩子,这是好东西。”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却悄悄捏了捏我的手,大约是怕我真把皮鞋扔在地上。
那天的年夜饭桌摆得格外满,八仙桌都快放不下了。外公难得没咳嗽,还喝了半杯黄酒,脸颊泛着红。叔叔给外公夹菜时,手腕转动的样子很斯文,阿姨看着他,筷子上的菜掉在桌上都没察觉。我只顾着往嘴里塞肉丸,油汁沾在嘴角,听见母亲跟外婆小声说:“看着倒是个稳重人。”
饭后的瓜子壳堆成了小山。外婆从楼上下来时,手里攥着几个红纸包,先给了蒋叔叔一个,他推让着接了。然后是姐姐和我,红纸包在手里沉甸甸的,我捏着边角偷偷摸,猜里面是壹角还是贰角。
母亲后来塞给我一张崭新的贰元纸币,没包红纸,说是压岁钱。阿姨也给了个红包,我摸着跟外婆给的厚度不一样。那天晚上,我把所有钱都压在枕头底下,听着窗外的鞭炮声,还有阿姨跟王同志在廊下说话的声音,她的笑声像檐角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响了很久。
被窝里渐渐暖和起来,我摸了摸枕头下的纸币,忽然想起前些天外公塞给我的那颗橘子糖。原来日子就像这糖,裹着层涩涩的纸,咬开了,里面藏着的都是甜。而有些甜,要等很多年后再回味,才知道那是怎样珍贵的味道。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孤叶浮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