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木匠的尝试,成了营地新的希望所在。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干活的汉子,此刻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他找来了韧性极佳的紫藤皮,在火上小心烘烤,反复捶打,剥出里面坚韧的纤维,尝试编织渔网。虽然最初的作品粗糙不堪,网眼大小不一,但他毫不气馁,一遍遍地拆了重编。
他还挑选笔直细韧的树枝,用磨利的石片仔细削刮,制作钓竿和鱼叉。没有铁钩,他就将硬木削尖,用火烤出倒刺,虽然简陋,却也像模像样。谢景珩甚至凭借记忆,在一旁指点他如何利用树木的天然弹力,制作一种更为省力的“弹射式”鱼叉。
经过多次重复,抱着失败了又重新来的心态。几天后,第一张勉强可用的渔网和几副钓竿、鱼叉诞生了。虽然看上去寒酸,但却是营地迈向自力更生的关键一步。
由王莽带领几个身手敏捷、有捕鱼经验(多是以前靠近河湖的石坨镇人)组成的渔猎小组,带着这些新“装备”,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暗河出口附近的水域。
留守营地的人们,再次经历了焦灼的等待。这一次,期待中更多了几分不确定——那些简陋的工具,真的能捕到鱼吗?
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山谷时,营地入口传来了前所未有的欢呼声!渔猎小组回来了!他们抬着的几个大木盆里,清水荡漾,银光闪闪!竟然是大半盆活蹦乱跳的鱼!虽然多是巴掌大小的鲫鱼、草鱼,但对于久未见荤腥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天降甘霖!
“成功了!我们捕到鱼了!”王莽兴奋地满脸通红,尽管浑身湿透,却掩不住喜悦,“鲁木匠做的网和鱼叉真好使!这暗河里的鱼傻乎乎的,没见过人,好抓!”
整个营地沸腾了!人们围拢过来,看着盆里游动的鱼儿,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妇人们已经开始商量着如何烹制这难得的鲜味。
当晚,落鹰涧营地举行了合并以来最“丰盛”的一餐。鲜美的鱼汤煮了一大锅,虽然分到每人碗里只有几块鱼肉和半碗汤,但那久违的肉味和油脂香气,几乎让所有人热泪盈眶。就连一向斤斤计较的陈老抠,也捧着碗,眯着眼,小心翼翼地咀嚼着每一根鱼刺,仿佛在品尝世间最珍贵的佳肴。
鱼的获得,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它证明了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劳动,他们能够在这片山谷中开拓出新的生存资源。鲁木匠一下子成了营地的英雄,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被众人夸得满脸通红,只会憨厚地笑。
林晚和谢景珩看着这充满生气的场面,相视一笑。食物,是稳定人心的基石。渔猎的成功,为营地注入了强大的信心。议事会趁热打铁,决定扩大渔猎小组的规模,并让鲁木匠带领几个手巧的年轻人,专门负责制作和改进渔具。
然而,喜悦之余,林晚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她知道,暗河的鱼类资源也是有限的,过度捕捞很快就会枯竭。必须寻找更可持续的食物来源。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在夕阳下泛着绿意的公共菜地,以及更远处未知的山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村要逃荒?我建了个桃花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