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五月。
应天城在春末夏初的暖阳沐浴下,焕发着蓬勃的生机。秦淮河水波光粼粼,两岸杨柳依依,市井坊间人流如织,叫卖声、嬉笑声不绝于耳。
经过数年雷厉风行的新政推行与北疆的宏阔开拓,帝国仿佛一株历经风雨后深深扎根的巨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国库因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及海外贸易而日益充盈;军备因火器革新与都督府调整而更显精悍。
民心因社学普及、吏治澄清而渐趋凝聚。一股昂扬自信的气象,弥漫在这座帝都的每一个角落。
寅时刚过,紫禁城的轮廓在渐褪的夜色与初升的晨曦中显得格外巍峨肃穆。
净鞭三响,钟鼓齐鸣,沉重的宫门次第开启,身着各色品级官服的文武百官,手持玉笏,表情肃然,依序鱼贯而入,踏过金水桥,步入庄严肃穆的奉天殿。
丹墀之下,御香缭绕。九龙金椅之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端坐如松,他今日未着常服,而是穿戴了最为正式的十二章衮冕,玄衣黄裳,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冕旒垂落,遮住了部分面容,却更添天威难测之感。
虽年届五旬,鬓角已染霜华,但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扫视群臣时,依旧带着洞察世事的深邃与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子朱标,依旧侍立于御座之左。他身着杏黄色龙纹朝服,头戴远游冠,面容温润如玉,眼神沉稳内敛,多年的监国理政,已让他褪去了最后的青涩,周身散发着仁厚而又持重的储君气度。
议政王、吴王朱栋,则侍立于御座之右,他穿着亲王四团龙袍,腰缠玉带,虽经历过刺杀的生死考验,面色偶尔仍显一丝不易察觉的苍白,但身姿挺拔如岳,目光清明坚定,与朱标恰似帝国未来的双翼。
鸿胪寺官唱班之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冗长而繁复的礼仪过后,常朝启奏正式开始。
各部院堂官依序出班,奏报政务。吏部禀报考成法于湖广、山东试行初见成效。
户部陈说清丈北方田亩进展顺利,新增税基可观;工部上报几条主要官道修缮完毕,漕运亦畅通无阻……一切似乎都在沿着既定的、欣欣向荣的轨道运行。
待常规政务奏报完毕,殿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内侍。内侍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绫缎,尖细而清晰的声音瞬间传遍大殿:
“陛下口谕:储贰乃国之本,宗庙社稷所系。朕承天命,御极十五载,夙兴夜寐,惟愿大明江山永固,朱氏血脉延绵。皇太子标,仁孝温文,克勤克俭,协理国政,夙着贤声,足为天下表率。今皇长孙雄英,年已长成,聪颖好学,秉性纯良,仁厚睿智,深肖朕躬及太子。为固国本,定人心,垂范万世,朕意,册封皇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诸卿以为如何?”
旨意宣毕,奉天殿内落针可闻,唯有殿外风吹旗帜的猎猎作响隐约传来。
群臣神色各异,但惊异者少,了然者多。册立皇太孙,古已有之,但多是在太子早逝或皇帝年迈时为之。
如今太子朱标正值盛年,圣体亦算康健,此时便确立皇太孙,其意不言自明——陛下是要将太子一系的正统地位,彻底夯实,不容任何潜在的纷争与觊觎。
这是对太子地位的终极肯定,也是对大明未来数十年稳定传承的深远布局。
短暂的沉寂之后,朝堂之上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附和之声。
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虽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但此刻眼神却异常明亮睿智,他率先出班,声音带着一丝苍老,却字字千钧:“老臣启奏:陛下圣明!太子殿下仁德布于四海,皇长孙殿下聪颖早慧,臣在麟趾学宫亦有所闻。早定皇太孙之位,上合天心,下顺民意,可使国本如山之固,令宵小绝觊觎之念,实乃安邦定国、延续盛世之良策!老臣,附议!”
刘基的表态,如同定音之锤。他不仅是开国谋臣,更是文人集团的象征之一,其态度举足轻重。
紧接着,武将勋贵之首,魏国公徐达大步出列,声若洪钟:“臣徐达,附议!太子殿下贤明,皇长孙殿下亦是天纵之资,臣等武人,唯知效忠陛下,辅佐储君,护卫国本!皇太孙早立,则军中上下,信念愈坚,皆知效忠之所在!”
鄂国公常遇春虽身体不如往日强健,但虎威犹存,他接口道:“陛下英明!太子殿下和皇长孙殿下都是好样的,俺老常第一个赞成!早点定下名分,兄弟们心里也踏实!”
他言语直率,却道出了勋贵集团普遍的心声——他们与朱标利益绑定极深,自然希望太子一系传承有序。
枢机堂参机大臣、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信国公汤和等,亦纷纷出列,异口同声表示支持。
谨身殿大学士刘三吾手持玉笏,颤巍巍地出班。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声音虽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清晰,引经据典,回荡在奉天殿中:“陛下,臣遍览史册,《春秋》有言,‘太子之嗣,宜早定分’。昔汉文帝立启,唐太宗立治,皆在冲龄,非为私爱,实为固国本、安人心也。今太子殿下仁德布于四海,皇孙雄英,乃嫡长正统,天资粹美。早正太孙之位,于礼法无亏,合乎祖宗成宪,顺应天地人情。此非陛下家事,乃社稷之公器也。早立,则天下知所归附,觊觎之心自消,此其利,远大于朝堂之上些许微词。”
他引述的经典为论点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礼法基础,将立太孙一事从皇室家务提升到关乎国本的高度。
文华殿大学士吴琳紧随其后,他面容方正,语气沉稳务实,如同在核查一份重要的户部账目:“刘公所言,乃千古正道。然臣愿从当下政局言之。国本如大厦之基,基固则楼安。陛下开创盛世,太子协理国政,政通人和。然‘名分’二字,最是微妙。若东宫储副明确,而国储之储悬而未决,时日一久,难免有宵小之辈妄测天心,或投靠,或离间,致使臣工离心,朝局产生无谓内耗。早立太孙,便是将‘未来’之事,于‘今日’落定。此乃一道明晰的政令,可令百官安心,万民归心,使所有政治力量凝聚于陛下、太子、太孙一脉,实为杜绝未来隐患、节省治国成本的明智之举。”吴琳的论述,像是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布局之初就已看到十步之后的局势,力求以最稳妥的步骤规避所有风险。
武英殿大学士杨靖的发言则带着刑名官吏特有的冷峻与锐利,他眉宇间仿佛凝着法度的寒霜:“陛下,臣执掌刑名,深知人间纷争,多起于‘名分未定’。名分即规则,规则不明,则人各有欲,欲而争,争则乱。于国而言,储贰之位,乃天下最大之名分。若不及早明确,他日论起法统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纵有千秋史笔,难断眼前官司。此非危言耸听,乃前朝血泪教训。唯有趁当下时局清明,将太孙之名分以律法形式定下,录入《皇明祖训》,昭告天下。如此,则后来者便有法可依,有例可循。此举,非为今日,实为未来剪除诸多不确定之纷扰,乃以律法之确定性,应对时间之不确定性也。”杨靖将立太孙一事,视作一桩关乎国家安危的最大“法案”来审理,其论点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文渊阁大学士詹同上前,他气质儒雅,声音中却带着文坛领袖特有的感染力与热忱:“诸位同僚皆从大处着眼,臣愿观其微处。臣忝为翰林学士,常奉旨教导皇孙。皇长孙雄英,天禀仁厚,待师敬,待下慈,此乃天性,非教导所能及。更兼聪慧过人,臣观其读书习字,常能举一反三,于经义中自有见解。昔年陛下以其年小,考校政事,其回答虽稚嫩,却已显爱民之初心,格局宏大。陛下常以‘仁’治国,此孙可谓深得陛下精髓!‘仁孝聪慧’四字,臣以为足以当之。立储重德,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故臣敢断言,若能得良师辅佐,假以时日,雄英必能承陛下、太子之志,成为一代明君,此乃陛下之福,太子之福,亦是我大明万民之福!”詹同的发言,为前面所有理性的论证,注入了感性的温度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将一个抽象的制度安排,落实在一个具体而优秀的少年身上。
朱元璋高坐龙椅,冕旒后的目光缓缓扫过丹墀下的每一位重臣,仔细观察着他们的表情,聆听着他们的言语。
他看到的是由衷的赞同,是审时度势的顺应,是对于朱标父子能力和地位的普遍认可。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侍立右侧的吴王朱栋身上。
朱栋感受到父皇的视线,从容出班,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而沉稳:“父皇圣虑深远,儿臣由衷赞同!皇兄仁德,雄英贤孝,此乃我大明之福。早定皇太孙之位,非仅为传承有序,更是向天下昭示我大明国祚绵长、后继有人之气象。名分既定,则内外安心,上下用命,可集中全力,共谋帝国万世之基业!儿臣,恳请父皇早降明旨,行册封大典!”
他的表态,分量极重。作为位高权重,位数不多手握军权,又是藩王之首、太子的嫡亲弟弟、皇室宗亲的领袖大宗正院宗正令,他的支持彻底打消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基于宗室内部竞争的疑虑。
楚王朱桢、湘王朱柏等在京皇子,亦紧随其后,纷纷表示拥护侄儿,家族内部呈现出空前的团结景象。
太子朱标自始至终面色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和眼中难以完全掩饰的欣慰与激动,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向着御座,也向着出言支持的群臣,深深一揖:“雄英年幼,蒙父皇隆恩,众卿厚爱,孤……代他谢过。必当严加管教,使其不负父皇与诸位臣工之期望。”
朱元璋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最后一丝考量也烟消云散。他脸上严峻的线条柔和下来,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满意的笑容。
这笑容驱散了冕旒带来的阴霾,让整个奉天殿的气氛都为之一松。
“好!好!好!”
朱元璋连道三声好,声震殿宇,“既然众卿皆以为然,此事便定下了!”
他提起朱笔,在内侍早已备好的诏书上,挥毫批红,随即朗声道:“诏曰:皇长孙雄英,天资粹美,器宇轩昂,孝友聪敏,朕心甚慰。兹恪遵祖训,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孙,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伏在地,山呼万岁之声如同潮涌,在奉天殿内回荡不息,象征着帝国传承史上又一重要时刻的落定。
朱元璋放下朱笔,目光投向礼部尚书和钦天监监正:“着礼部会同钦天监,即刻择选吉日,详定仪注,筹备册封大典,一应典制,不可轻忽!”
“臣等领旨!”礼部尚书与钦天监监正赶忙出列应命。
“大宗正院,”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朱栋,“由你总责,协调内府、工部等,准备皇太孙册、宝、冠服、仪仗等物,务必隆重周全。”
“儿臣遵旨!”朱栋躬身领命,深知此乃父皇对其的信任,亦是其宗正令职责所在。
大朝会在一种祥和、庄重且充满期待的气氛中结束。百官依序退出奉天殿,许多人脸上仍带着兴奋之色,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
所有人都明白,今日之决议,不仅关乎皇长孙朱雄英个人的命运,更标志着大明帝国的权力交接进入了一个更加明确、稳定的新阶段,为这个蒸蒸日上的庞大王朝,再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帝国的巨轮,在确定了未来数十年的掌舵者后,正以更加稳健的姿态,破浪前行。
而此刻,身在麟趾学宫专心课业的朱雄英,尚不知晓,他的人生轨迹,从这一刻起,已被赋予了全新的、沉甸甸的使命与荣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