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cgws

首页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娘娘,你也不想让皇上知道吧!大国航空万历小捕快极品小侯爷虎狼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我要当球长我成了二周目BOSS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扶明录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cgws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文阅读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txt下载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8章 《大明军制改革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洪武十七年二月初一的朔望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庞大的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肃立,然而一种无形的凝重感弥漫在空气中,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几乎所有够品级参与大朝的官员,都已通过各自渠道,风闻了吴王朱栋即将上呈一份关于军制改革的惊人奏疏。消息灵通者,甚至已知晓部分触及根本的条款内容。

当身着亲王常服,神色沉静的朱栋手捧厚厚一叠奏疏,出班朗声奏请时,整个大殿瞬间落针可闻。唯有他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回荡在梁柱之间:

“儿臣,朱栋,谨奏《大明军制改革疏》。为强兵固本,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特参酌古今,拟就军队改革全案,伏乞圣览。”

宦官小心翼翼地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奏疏,恭敬地呈送至御前。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洞悉一切。他并未立即翻阅,而是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屏息凝神的群臣。

“念。”

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也给诸位爱卿都听听。”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连忙上前,展开奏疏,深吸一口气,开始高声诵读。从开篇引经据典的骈文,到后面条分缕析、具体而微的改革总纲、原则、细则……随着一条条、一款款前所未有的新制被清晰地念出,大殿之中的呼吸声渐渐变得粗重起来。

“皇权至上:皇帝为军队最高统帅,所有高级军官任命与战略决策最终权在皇帝。”

“军民分治:军事指挥体系与地方行政体系完全分离,禁止文官干预军事指挥。”

“枢机堂和五军都督府改制为‘大明军事委员会’……”

“兵部职能转型……不再拥有调兵权。”

“设立五大战略战区……”

“军衔品级普遍高于前朝文官……”

“新军饷标准远高于旧制……”

“设立宣慰使制度……”

“成立‘军事改革委员会’……”

“将领轮调制……”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每念出一条,都像是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一滴冷水,在群臣心中激起剧烈的反应。

文官队列中,不少人脸色已然煞白,尤其是听到“军衔品级超文官”、“兵部官员变武官”、“文官不得干军”时,更是面露惊怒交加之色。而勋贵武将队列中,反应则复杂得多,有惊愕,有沉思,有意动,也有难以掩饰的忧虑。

扩编、提高待遇、明确晋升,自然令人心动,但那“将领轮调”、“战利品审计”、“垂直后勤”等条款,又像一道道紧箍咒,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约束。

整整一个时辰,司礼监太监才将这份宏大的改革方案宣读完毕。当最后一个字落下,奉天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果然,短暂的沉寂之后,如同堤坝溃决,争论轰然爆发。

“陛下!臣以为不可!”都察院一位御史率先出班,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此疏看似为国强兵,实则包藏祸心!此法自古未有,改卫所制度,此乃动摇国本之举!且提高武人品级,凌驾文臣之上,岂非重武轻文,倒行逆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臣附议!”

另一位翰林院学士紧随其后,“吴王殿下所奏,虽引经据典,然多乃纸上谈兵。卫所兵农合一,乃陛下建国初期钦定,寓兵于农,省却无数粮饷,方有今日太平。若改为募征结合,常备精锐,国库又是一笔大开支!此必浪费国力之策!且那‘皇权至上’、‘军民分治’,看似尊崇陛下,实则将天下兵权尽收于……于少数人之手,臣恐有擅权之弊!”

文官集团的攻击点主要集中在“违背常规”、“耗费国帑”、“重武轻文”以及隐含的“中央集权过于酷烈”上。

他们习惯了以文驭武的格局,绝不能容忍武人地位超越自己,更不能接受兵部这一重要衙门被架空成纯粹的行政后勤机构。

面对文官们汹涌的抨击,朱栋面色不变,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那些尖锐的指责并非指向他。

这时,武臣班列中,也有人站了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改革,尤其是一些与旧卫所体系利益捆绑极深,自身能力又未必能适应新体制的勋贵。

“陛下,”

一位侯爵声音沉闷地开口,“卫所制度,乃我等立身之本。骤然更改,数十万卫所官兵何去何从?若处置不当,恐生变乱。且各卫所指挥、千户,多为世袭或将门子弟,熟悉地方,骤然以‘功绩’、‘考核’论升降,恐寒了将士之心,亦不利于地方绥靖。”

他的话说出了许多旧式勋贵的担忧,改革意味着利益重新洗牌,他们固有的地位和权力可能受到挑战。

然而,也有锐意进取的年轻将领看到了机遇。

魏国公徐达沉吟片刻,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所奏,虽看似激进,却切中时弊。昔日北征,神策军之战力,诸位有目共睹。卫所兵虽众,然训练、装备、反应,确与专职战兵相差甚远。当今之势,北元虽灭,四夷未靖,非有强兵不能守太平。改革军制,势在必行。至于所言耗费,若能练就精兵,御敌于国门之外,省却的征战损耗和赔款,岂是区区军饷可比?”

曹国公李文忠也接口道:“魏国公所言极是。且吴王殿下方案中,‘分级服役’、‘预备役’之策,正可缓解常备军员额与粮饷压力。‘将领轮调’、‘审计司’等制,亦是防范唐时藩镇之祸的良方。臣以为,此疏大体可行,细节可再斟酌。”

支持改革的武将,多是与朱栋关系密切,或在北征中亲眼见识过新式军队威力的将领,如常遇春、蓝玉等人虽未直接发言,但态度已然明显。他们更看重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泾渭分明的几派,激烈辩论,互相攻讦,引经据典,争吵不休。

文官们痛心疾首,仿佛大明国祚就要断送于此疏;保守武将忧心忡忡,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改革派将领则据理力争,强调强兵的必要性。

龙椅上的朱元璋,始终面无表情地听着,任由臣子们争论。他的手指偶尔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深邃的目光在争吵的双方身上扫过,看不出喜怒。

直到争论渐趋白热化,几乎要演变成人身攻击时,朱元璋才缓缓抬起手。

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整个奉天殿瞬间鸦雀无声。

“吵够了?”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咱听着,你们有的说这是亡国之策,有的说这是强国之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太子朱标:“太子,你怎么看?”

朱标早已深思熟虑,此刻从容出班,躬身道:“父皇,二弟此疏,乃呕心沥血之作,其强国之心,天地可鉴。儿臣细览之后,以为其核心在于‘强干弱枝,中央集权,提高战力’十二字。‘大明军事委员会’直属于父皇,‘将领轮调’、‘战利品审计’、‘垂直后勤’皆是确保军权牢牢掌握于父皇手中,防范任何形式的尾大不掉。而提高军饷、明确晋升、专业化训练,则是为了打造真正能战之兵。”

他话锋一转:“然,诸位大臣所虑,亦非全然无理。改革牵涉太广,若推行过急,恐生混乱。尤其是旧卫所人员的安置,新老体系的过渡,需极其稳妥。此外,提高武人品级,确需考虑与文官体系的平衡,以免酿成新的矛盾。儿臣以为,此疏方向正确,但具体施行,宜分阶段、择地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完善细节,再图推广。”

朱标的意见中肯而务实,既肯定了改革的大方向,也指出了潜在的风险和可行的路径,赢得了不少中立官员的暗自点头。

朱元璋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看向朱栋:“老二,朝堂上的话,你都听到了。可有话说?”

朱栋这才出列,向朱元璋和朱标分别一礼,然后面向群臣,朗声道:“诸位大臣的担忧,本王明白。改革必有阵痛,亦会触及利益。然,请问诸位,是维持表面太平,任由军队战力逐渐糜烂,直至某日外敌破关、内乱蜂起再来补救为好?还是壮士断腕,趁如今国力正盛,主动革新,打造一支真正能保我大明千年乃至万年太平的强军为好?”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反对最激烈的文官:“至于所谓‘重武轻文’,更是无稽之谈!文武之道,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提高武人地位,乃因他们需浴血沙场,保家卫国!绝非为了压制文臣!新政之中,‘宣慰使’制度,正是需要大量知书达理、精通文墨之士入军中,负责教化、文书、联络,此非文臣用武之地乎?《大明军队条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一条不需要文教之力予以贯彻?”

他又看向那些忧心忡忡的勋贵:“至于世袭、旧部之情,本王亦能理解。然,军队乃国家之公器,非一家一姓之私兵!‘功绩晋升’,正是为了选拔真正有能力者担当重任,避免庸碌之辈尸位素餐,寒了真正有能力、愿拼搏的将士之心!对于旧卫所人员,方案中已有妥善安置条款,绝非一概弃之不顾。能经过考核的可以留下改编,未通过的转为预备役、地方巡捕、边地屯田,同样是报效国家之途!”

朱栋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和为国谋远的坦荡:“此改革疏,非为本王个人权位,实为大明千秋万代之基业!若有一丝一毫结党营私之心,天地共戮之!”

他的表态,暂时压住了一些非议,但巨大的利益分歧,绝非一番慷慨陈词所能化解。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沉稳而决断:“好了。你们的意思,咱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庞大的身躯带着无形的威压:“吴王朱栋,《大明军制改革疏》,咱看了,也听了。此疏,有胆魄,有见识,切中时弊,非深谋远虑者不能为。”

皇帝的直接肯定,让支持改革者精神一振,让反对者心头一沉。

但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又让所有人捉摸不透:“然,太子所言亦有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枢机堂几位重臣——徐达、李文忠、刘基等人,然后沉声道:“此事关系国本,非一朝一夕可决。着,散朝后,诏太子、吴王、议政处五位大学士、枢机堂全体参机大臣、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兵部尚书,即刻至乾清宫东暖阁议事!其余人等,散朝!”

“臣等遵旨!”被点到的重臣齐声应道。

没有被点到名的官员们,心情复杂地躬身送驾,看着皇帝率先离去,随后朱标、朱栋以及一众帝国核心重臣紧随其后,转向乾清宫方向。

他们知道,真正的决策和更激烈的争论,才刚刚开始。这场关乎大明军队未来命运,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深刻变革,其序幕,就在这洪武十七年二月初一的清晨,被正式拉开了。

而最终的定论,将取决于那间小小的暖阁之内,皇帝与帝国最顶尖的头脑们,如何进行最后的权衡与博弈。

乾清宫东暖阁内,炭火依旧噼啪作响,但气氛比之几日前讨论秦王、晋王奏疏时,更加凝重百倍。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议政王朱栋、议政处五位大学士、枢机堂七位参机大臣、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们以及兵部尚书,济济一堂,分列两旁。

朱元璋并未立即坐在御案后,而是负手立于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目光深沉地扫过辽阔的北疆、漫长的海岸以及新设的岭北、漠南、漠北诸司。他的背影如山岳般厚重,带给所有人无形的压力。

“都坐吧。”良久,朱元璋才缓缓转身,走向御座,“朝堂上的话,是给天下官员听的。在这里,关起门来,咱要听的是实话,是能定国安邦的方略。”

他目光首先投向议政处首辅,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刘先生,你年高德劭,历经沧桑,你先说说,咱这老二搞出来的这个东西,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

刘基须发皆白,面容清癯,他缓缓起身,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陛下,老臣斗胆,敢问陛下之志,是止于如今北元残余遁逃、四海宾服之局,还是欲创万世不易之基业,使我大明比周汉般国祚绵长?”

朱元璋眉头微挑:“先生何出此问?咱起于微末,提三尺剑取天下,岂是苟安之辈?自然要为子孙后代,打下铁桶般的江山!”

“既然如此,”刘基深深一揖,“则吴王此疏,虽看似猛烈,实乃对症之良药,虽苦口,却关乎国运!”他此言一出,文官队列中的几人脸色顿时一变。

刘基不疾不徐地继续道:“老臣观史,历代王朝至中叶,军制崩坏乃常态。府兵制坏于均田,募兵制困于财政,藩镇则直接祸乱国家。我朝卫所制,源于陛下开国之初圣虑,寓兵于农,初时确为良法。然如今承平近二十载,卫所军官逐渐世袭,土地兼并日甚,兵士沦为佃农、苦力者不在少数,训练废弛,战力堪忧。此其一。”

“其二,”他看向朱栋,“火器之兴,乃千年未有之变局。昔年鄱阳湖之战,火器已显威力。今神策军凭精良火器,摧枯拉朽,更证此乃未来战事之主宰。

然火器操练繁杂,维护不易,非经年累月之专职精兵不能熟练掌握。卫所兵半农半兵,焉能精通此技?”

“其三,”刘基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回朱元璋身上,“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北元残余西窜,帖木儿帝国虎视西域,南洋海疆万里,朝鲜、倭国虽暂臣服,其心难测。更有内地,部分实权王爷们……”他顿了顿,含蓄地道,“……亦需强有力的中央威慑,方可保天家和睦,朝廷安稳。吴王疏中‘强干弱枝’、‘中央集权’之核心,正切中此要害。其所设‘军事委员会’、‘将领轮调’、‘审计司’、‘垂直后勤’,环环相扣,皆是确保军权最终归于陛下一人,杜绝任何权臣、藩镇、乃至……藩王,拥兵自重之可能!”

刘基的分析,高屋建瓴,直接从历史规律、技术变革和政治格局三个方面,论证了改革的必要性和朱栋方案的核心价值,尤其是最后一点,直指朱元璋内心最深的顾虑——如何确保朱家江山永固,如何防范内部尤其是诸子藩王的威胁。

朱元璋眼中精光闪动,微微颔首,却不表态,转而看向谨身殿大学士刘三吾:“刘老先生,你熟悉前朝典章,你看呢?”

刘三吾儒雅持重,沉吟道:“陛下,刘公所言,确为至理。然老臣所虑者,在于‘更张’之度与‘施行’之序。祖宗之法,不可轻废。卫所制度维系数十万将士及其家小,一旦骤改,若安置不当,顷刻便是流民乱兵。且提高武臣品级,骤然超越文臣,必然引致文官体系剧烈反弹,于朝局稳定大为不利。是否可考虑,循序渐进,例如,先于一省或京营试点新制,文武品级……或可寻一平衡之策,如品级相当,待遇从优?”

他的意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稳重派文官的想法,不反对改革,但主张缓行、试点,并尽量维持文武平衡。

朱元璋又看向文华殿大学士吴琳:“吴卿,你掌吏部多年,精通铨选,这人事安排,你看可行否?”

吴琳起身,神色严谨:“陛下,吴王殿下所定军衔与品级对应、晋升规则,条理清晰,标准明确,相较于以往论资排辈或过于依赖门第,无疑是巨大进步,利于选拔真才。然,具体操作极为繁巨。‘军事委员会’、‘兵部转型’、‘五大战区’、乃至基层‘宣慰使’的设置,涉及成千上万官员的重新任命、考核、流转。旧有人员如何甄别、安置?新设职位如何选拔充任?此非一纸命令可成,需极其周密之计划和得力人手执行。臣建议,立即着手制定《武官铨选与安置细则》,并成立专门之‘军事改革委员会’下属吏务小组,专司此事。”

他从行政执行的角度点出了改革面临的巨大实操难题,但也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接着,朱元璋又询问了武英殿大学士杨靖关于军法衙门的独立性与《军事刑法》的制定,文渊阁大学士詹同关于《大明军队条例》等法典的编纂文辞工作,皆得到了专业而审慎的回应。

议政处的文官们,在经过初期的震惊后,开始从各自专业领域认真审视这份改革方案,提出的意见虽包含担忧,但更多是建设性的补充和完善。

这让朱元璋心中稍定,文官系统并非铁板一块的反对,其中不乏识大体、有远见之人。

随后,他的目光转向了枢机堂和五军都督府的武臣勋贵们。这才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力量之一。

“天德,”

朱元璋点名魏国公徐达,“你是武臣之首,带兵一辈子,你说说,这新军制,能打仗吗?”

徐达虎步龙行,躬身道:“陛下,臣与吴王殿下并肩北征,深知旧卫所兵与神策军之差,宛若云泥。新军制之方向,打造专职精锐,明确指挥链路,保障后勤军饷,正是强军之道。尤其是火器学堂、技术兵种待遇等条款,极具远见。臣唯一所虑,乃是此改革规模浩大,非数年之功不能见全效,期间若有大战,新军未成,旧军已弛,恐青黄不接。故,推行需稳,边改边战,以战促改,例如可先以神策军为基干,扩编一两支试点新军,同时逐步整顿关键边镇卫所。”

徐达的支持至关重要,他点出了改革的核心——能打仗,也提出了稳健推行的策略。

曹国公李文忠接口道:“陛下,臣附议徐国公之言。此外,臣对‘将领轮调’举双手赞成!此乃防范唐时藩镇之痼疾的良方!将领久镇一方,必生情弊,轮调可使其视野开阔,亦使其难以结党营私。至于‘战利品审计’,虽看似束缚将领手脚,实则是对将领之爱护,使其免受贪墨之疑,专心征战。”

鄂国公常遇春声如洪钟:“陛下!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旧饷确实微薄,难以养家糊口,更别提吸引良家子从军。提高军饷,势在必行!俺老常就觉得,这新饷标准好!当兵的没了后顾之忧,才能拼死效命!至于啥品级不品级的,俺不在乎,能在陛下麾下打仗就行!”他的话朴实直接,代表了许多中层军官和士兵的心声。

然而,并非所有武臣都如此乐观。

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宋国公冯胜沉吟道:“陛下,吴王殿下宏图大略,臣钦佩。然,卫所官兵世代为国戍守,骤然改制,其中优秀者自然无惧‘功绩晋升’,然多数中庸之辈,以及诸多世袭军官,其出路何在?若处置不当,恐生怨望,甚至激起变乱。安置之策,需尤为慎重,赏罚分明,方能平稳过渡。”

左军都督府右都督、燕王朱棣此刻也在此列,他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深思,出列道:“父皇,儿臣以为二哥所奏,高瞻远瞩。于国而言,中央集权,强干弱枝,乃必然之势。于将而言,明晰之晋升通道与丰厚待遇,亦能激励士气。儿臣唯有一问”

他看向朱栋,“二哥,五大战区划分,涵盖极广,各战区总兵官权柄极重,即便有轮调之制,然在其任期内,如何确保其能如臂使指,又能防止其欺上瞒下?战区与兵部、军事委员会之间的权责界限,尤其是战时,是否需要更为细化之规定?”

朱棣的问题尖锐而具体,直指战区制度可能带来的新的权力平衡问题。

面对诸位重臣的赞同、补充与质疑,朱栋始终凝神静听。待到众人目光再次聚焦于他时,他才再次起身,向朱元璋和众人环揖。

“刘大人洞悉本质,吴大人、杨大人、詹大人所虑之行政、律法、文教事宜,栋受教,改革委员会下必设专组妥善解决。魏国公、曹国公、鹗国公所言,皆为新军战力之核心,栋深以为然。宋国公所忧官兵安置,乃改革成败之关键,栋已初步拟定《卫所人员转置细则》,包括转预备役、考核入新军、转任地方巡防、治安、屯田吏员,乃至由朝廷资助学习技艺、转入工坊等多条路径,力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然后他看向朱棣,坦然道:“四弟所问,切中要害。战区总兵官,战时享有极大临机决断之权,但受多重制约。一,后勤独立,其粮秣、军械、饷银皆由垂直体系供应,非其所能掌控;二,监军与审计,宣慰使与战利品审计司直接向皇帝与军事委员会负责,自成体系;三,军法独立,战区军法衙门可直接处置将官;四,也是最重要一点,高级军官之任命,尤其大校以上军官,皆由父皇圣裁,且定期轮调。此外,军事委员会下设之联合参谋部,将负责制定详尽之战区作战条例与权限手册,确保权责清晰,不致僭越。”

朱栋的回答条理分明,显然对此已有深入思考。他不仅回应了质疑,更抛出了更具体的解决方案,如《卫所人员转置细则》和《战区作战条例》的构想,显示这份奏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配套的、可执行的细节支撑。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从文武关系到官兵心理,从财政测算到法律保障……每一个条款都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朱栋、朱标以及支持改革的徐达、李文忠等人,与持保留意见者反复辩论、解释、补充。

朱元璋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偶尔插话询问关键细节,或者点名让某个未发言的重臣表态。

他像一头经验丰富的头狼,在狼群争论不休时,冷静地观察着每一头狼的表现和意图。

窗外天色渐暗,宦官悄然入内点燃宫灯。暖阁内,争论的声音也渐渐平息下来,所有人都感到了一丝疲惫,也将最终的目光投向了御座之上那位能乾坤独断的帝王。

朱元璋终于缓缓站起身,他魁梧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愈发高大。他走到御案前,手指重重地按在那份《大明军制改革疏》上。

“咱,听了半天。”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吵来吵去,无非是怕这怕那。怕花钱,怕生乱,怕丢了权位,怕变了规矩!”

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咱大明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北逃的残元余孽?还是西北的帖木儿?都不是!”

他声调陡然提高:“是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是上下欺瞒,军纪涣散!是权责不清,尾大不掉!是有一天,敌人的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咱的兵却拉不开弓,放不了铳!是咱们朱家的子孙,为了几个兵权,兄弟阋墙,骨肉相残!”

朱元璋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关于“兄弟阋墙”的暗示,让深知秦王、晋王奏疏内情的几人心中一凛。

“老二的这份奏疏,”朱元璋斩钉截铁地说道,“咱看,很好!它看的,就是咱大明军队最深处的病根!它开的,就是猛药!什么自古的祖宗成法?咱就是祖宗!咱定的法,就是为了让大明江山永固!只要能保住咱老朱家的天下,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该改的,就得改!”

他最终拍板:“传旨!”

全体重臣立刻肃然起身,躬身听旨。

“一,准吴王朱栋所奏《大明军制改革疏》之总纲、原则及主要方向!即日起,大明军队,依此新制,逐步革新!”

“二,成立‘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由朕亲任总裁决!任命:议政王吴王朱栋,为常务副总裁决,总揽改革日常事宜!太子朱标,为监察使,负责监督协调,确保改革不偏离宗旨!枢机堂参机大臣、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鄂国公常遇春,议政处华盖殿大学士刘基,兵部尚书……为委员会核心成员!”

“三,改革步骤:首先,颁布《大明军队改革诏书》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告谕全军、全国!其次,军事改革委员会立即下设:吏务组(吴琳牵头)、律法组(杨靖牵头)、编制与战区规划组(徐达、朱栋牵头)、后勤与审计组(李文忠牵头)、训练与军校组(常遇春、朱栋牵头)、宣慰与思想组(刘基、詹同牵头),分头制定详细实施细则!”

“四,试点先行!首批改革试点定为:神策军(全面实行新制)、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以此三处为模板,总结经验,完善细则,三年内,逐步向全国推行!”

“五,旧卫所转置,遵循‘妥善安置,循序渐退,优中选新’之原则。具体方案由吏务组会同兵部、户部制定,报朕批准。敢有敷衍塞责、激起兵变者,斩!”

“六,文武品级之事,”朱元璋略一沉吟,“新军制军官品级,仍按此疏所定,高于文官!但,文官体系之考核、晋升与待遇,由吏部会同议政处,另拟优化方案上报!务使文武各有奔头,共保大明!”

“七,即刻启动《大明军队条例》、《军事刑法》等法典编纂,由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牵头,军事改革委员会律法组配合,一年内成稿颁行!”

朱元璋的决断,既保持了改革方案的锐气,又在推行策略上采取了稳健的试点方针,同时兼顾了文武平衡的敏感性,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掌控力。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所有重臣,无论之前持何种意见,此刻都齐声领命。皇帝的金口已开,国策已定,剩下的便是齐心协力,将这份宏大的蓝图变为现实。

朱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尽管知道前路依然艰难,但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他与太子朱标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决心。

离开乾清宫时,已是星斗满天。寒冷的夜风吹拂着宫墙夹道,却吹不散众人心头的火热与沉重。

朱栋回到吴王府,书房内的灯烛再次亮起。与上次写下《大明军制改革疏》标题时的孤军奋战不同,这一次,他知道自己身后站着支持他的父皇、兄长和一批帝国的栋梁。

然而,他更清楚,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制定细则、触动利益、选拔人才、平衡关系……每一项都比撰写奏疏要复杂和艰难百倍。

他铺开新的宣纸,沉吟片刻,提笔写下:

《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执行纲要》

一、 关于枢机堂与五军都督府合并改组为“大明军事委员会”之实施细则……

二、 关于五大战区划分及总兵府设置之具体方案……

三、 关于新式军衔、编制与晋升体系推行步骤……

四、 关于新旧军饷体系转换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五、 关于卫所人员转置分流之具体路径与保障措施……

窗外的月色,依旧清冷。但吴王府书房的灯火,一夜未熄。一场席卷整个大明军事体系,深刻影响未来数百年国运的宏大改革,就在这个夜晚,从纸面上的规划,正式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实施征程。庙堂之上的风暴,已然降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团宠娇娇成了偏执殿下的心药主宰江山灵轩心动我在致命游戏里当透明罪恶成神我的盗墓生涯冷冰冰的剑修和她那财迷小道侣星火事物所航海与征服倾城冷妃:腹黑世子快走开大夏王侯原神:逆徒,连师姐也不放过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我欲九天揽月莲花楼:十年生死不思量江山战图赛尔号之星河战役诡异分解指南法师乔安替嫁后,我成了失明太子的白月光
经典收藏诗经中的故事从死囚到统帅咸阳败家子后汉英雄志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我,大明太子!开局签到大雪龙骑大唐皇太子大唐最穷县令大楚小掌柜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大明万历极度叛逆史上最强侯爷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官居一品被海盗打劫了,最后成了皇帝穿越后的没羞没臊要凉,我爹是太子!亮剑小透明
最近更新吴三桂称帝成长之红颜助我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明末改革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红楼梦白话文版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难道我真的是欧陆男主?穿越明末争霸大海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穿越之乱世明君摸鱼世子:系统逼我卷成天下第一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大明工业导师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cgws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txt下载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最新章节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