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四月,江南草长,莺飞燕舞。应天城内却无半分闲适之气,位于皇城西侧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由原中军都督府衙门改建)更是戒备森严,气氛凝重。
高大的院墙内,辕门两侧持戟而立的卫兵已换上了神策军特有的赤红军服与胸甲,目光锐利如鹰,取代了往日都督府亲兵略显散漫的旧貌。
门楣上那块御笔亲题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鎏金匾额,在春日阳光下灼灼生辉,宣告着此处已是帝国军制革新的心脏。
今日,将是决定改革能否从纸面落入现实的关键一日。
委员会核心成员——大都督(元帅)吴王朱栋、左都督(元帅)魏国公徐达、右都督鄂国公常遇春(元帅),以及都督同知曹国公李文忠(元帅)、宋国公冯胜(大将)、信国公汤和(大将)、卫国公邓愈(大将),连同监军太子朱标,以及虽非委员但列席参议的兵部尚书、议政处相关大学士,齐聚于衙署正堂。
堂内布局已然大变。昔日象征五军分治的帅旗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几乎覆盖整面北墙的巨幅《大明疆域舆图》,其上以不同颜色的细小旗帜和线条,清晰地标注出拟议中的五大战略战区及下属各镇总兵府的防区与驻地方案。
一张巨大的花梨木长案置于堂中,案上并非茶水果盘,而是堆叠如山的文书档案、兵册图册,以及代表着各级军衙的木质签牌。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旧纸卷的霉味,以及一种无形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决断气息。
会议由大都督朱栋主持。他今日未着亲王常服,而是换上了一身新制的元帅礼服,深蓝色呢料军服笔挺,金色绶带与肩章衬托得他愈发英气逼人,眉宇间虽有一丝连月操劳的疲惫,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
“诸位,”朱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金属般的质感,“自父皇颁诏,委员会成立,已近一载。其间,我等呕心沥血,制定《执行纲要》,完善各项细则。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日之会,便要在这舆图之上,沙盘之间,定下首批试点之具体筋骨血脉——即中军、左军两都督府,及神策军、鹗羽卫之改制方案,明确主官任命,报请父皇御准。此乃改革之第一块试金石,成败在此一举,望诸位畅所欲言,务求周详。”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太子朱标身上。
朱标微微颔首,身着杏黄色太子常服的他,气度雍容沉稳,缓声道:“二弟所言极是。军制改革,关乎国本,亦关乎万千将士身家性命。父皇委以重任,我等当如履薄冰,既要秉持革新之志,勇毅前行,亦需虑及现实情势,稳妥过渡。今日所议定诸事,皆需形成正式文书,由军委主要成员签字用印,再由孤与吴王联名上疏,请父皇圣裁。”
首要议题,便是两大试点战区的具体划定与架构搭建。兵部吏司郎中捧着厚厚的册簿,开始详细陈述基于《执行纲要》拟定的初步方案。
根据既定方针,北部战区将以原左军都督府为主体构建,而此次会议的重点,则是更为复杂、也更具象征意义的中部战区。
“……故拟议,撤销原中军都督府建制。”
郎中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堂中回响,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撤销一个与国同休的核心军事机构,此举本身便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决裂。
“其原辖之浙江都司,划归前军都督府暂管,待东部战区成立时再行转入。”
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为强化中部腹心之地防务,拟将后军都督府下辖之山西都司、陕西都司,以及左军都督府下辖之河南都司,一并剥离原隶属,改设镇总兵府,划入新设之中部战区。”
此言一出,堂内几位与这些都司关联颇深的勋贵眼神微动。尤其是宋国公冯胜,他虽已内定未来执掌西部战区,但旧部根基多在山西,此刻听闻山西都司被划入中部,不由得捻须沉吟。
然而,这是早已定下的大战略,旨在打破旧有藩篱,形成真正基于地理战略需求的防区,他终究没有出声反对。
“中部战区之核心,在于卫戍京畿,联通南北,震慑西陲。”
朱栋起身,走到巨幅地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杆,指向长江中下游广袤区域,“其下辖,设直隶、河南、湖广、山西、陕西,五大镇总兵府,构成战区主体防务框架。”
木杆移动:“此外,保留中都凤阳之留守司,因其地位特殊,位同参将府,主官设大校军衔参将一员。皇陵卫依旧独立,直属战区,以示对祖宗陵寝之崇敬。”
接下来的内容,更是牵动了在场所有应天勋贵的心弦——京营部队的改编。
“为整合京畿兵力,避免号令不一,特设‘应天卫戍司’,位同镇总兵府,总揽应天城及周边核心区域防务。”
兵部郎中提高了声调,“卫戍司主官,设中将军衔总兵一员,另仿新制,设中将军衔总兵宣慰使一员,与总兵同级,专司思想教化、军纪监督、军官升迁考核,形成制衡。下设少将军衔副总兵两员,辅佐军事指挥;少将军衔副总兵宣慰使一员,辅佐政工事宜。”
这才是真正触动根本的改变!意味着京营的指挥权和政治工作权将被彻底重组,以往勋贵们依靠世袭职位和私人关系掌控部队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更具体的改编方案随之公布:
“原驻京骁骑左卫、骁骑右卫,合并改编为‘骁骑参将府’。”
“龙虎卫、羽林卫,各自独立改编为‘龙虎参将府’、‘羽林参将府’。”
“虎贲左卫、虎贲右卫,合并改编为‘虎贲参将府’。”
“担负宫禁及皇城外围值守之留守卫、留守左卫、留守右卫,合并改编为‘卫戍参将府’。”
“金吾左卫、金吾右卫,合并改编为‘金吾卫参将府’。”
“以上六大参将府,皆划归应天卫戍司统一指挥调度。”
堂内响起一阵压抑的议论声。这些京卫亲军,历来是勋贵子弟镀金、安插亲信之所,编制臃肿,战力参差。
如此大刀阔斧的合并改编,不知要触动多少人的利益。
鄂国公常遇春却大声叫好:“早该如此!京营那些老爷兵,凑一起还没老子一个千户所能打!合并了好,汰弱留强,正好练出一支真正的京城精锐!”
他这话说得直白,让几位家中子弟在京营任职的勋贵面上有些挂不住。
曹国公李文忠则更关注细节:“合并改编,涉及军官位置大量减少,原有军官如何安置?士兵如何筛选?若处置不当,恐生事端。”
朱栋对此早有预案:“曹国公所虑极是。所有原有军官,一律参加新制考核,依成绩、战功、能力重新定衔定岗。优者上,庸者下,平者转。士兵亦需经过严格体能、技艺考核,合格者方准入新编参将府,余者转入预备役或按《转置细则》妥善安置。此事,需请太子大哥协调兵部、五军都督府残留机构及吏部,共同稳妥推进。”
朱标沉稳点头:“孤已着吏部与兵部拟定相关考核与安置章程,必求公平公正,平稳过渡。”
秦藩、晋藩麾下军队的处理,更是敏感异常。这直接关系到皇室内部、中央与强藩之间的权力平衡。
兵部郎中念出方案时,语气格外谨慎:“依新制,有掌兵权的藩王需大幅精简。拟定,秦王、晋王麾下,各保留一千精锐,分别改编为‘秦王卫’、‘晋王卫’,视同独立卫编制,主官授予少校军衔指挥使,副主官授大尉军衔。其余将士,悉数剥离,打散编入中部战区山西、陕西镇总兵府下属各部队。”
这意味着秦王朱樉和晋王朱?的私人武装被削减至象征性的规模,其军事影响力将被严格限制在一卫之地,且卫的主官虽由王府任命,但军衔需由中央授予,并受战区律法约束。
信国公汤和沉吟道:“虽北元覆灭,山陕两地已不是前线,但秦王、晋王久镇边陲,麾下亦多骁勇。骤然削减其护卫,只留千人,是否……是否略显单薄?且二王心绪,亦需安抚。”
他话语含蓄,但众人都明白其意。这是在担心引发藩王的强烈反弹。
朱栋目光微冷,语气却依旧平静:“汤国公,藩王乃皇室屏藩,首要在于守土安民,而非拥兵自重。一千精锐护卫,足以彰显亲王威仪,应对非常之事。其余将士,编入国家经制之师,统一调度,方能发挥更大效用,更好地保卫他们各自的封地。此乃国家大义,非为私心。至于安抚,”
他看向朱标,“父皇已有圣断,会在其他方面对二位王弟予以补偿,且其护卫虽减,然地位超然,主官品阶亦高于寻常卫指挥官。”
朱标接口道:“二弟所言甚是。孤亦会亲自修书与三弟、四弟,阐明朝廷苦心,望他们以大局为重。”太子的表态,为这项可能引发争议的决定压上了重重的砝码。
中部战区的架构中,水师力量亦不可或缺。
“……原大明东海水师改设大明东海水师参将府,驻防吴淞口,巡弋东海,护卫海疆及漕运出海口。”
“原大明长江水师改设大明长江水师参将府,驻防武昌,控扼长江中上游,保障黄金水道畅通。”
“新设大明后勤漕运水师参将府,专司朝廷粮秣、物资之漕运保障,受兵部与战区双重指导。”
这三支水师参将府的设立,将原本分散、职能交叉的水师力量进行了整合与明确分工,使其更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跨区域作战与后勤保障任务。航海侯张赫作为水师宿将,对此方案深表赞同。
框架既定,最关键也最棘手的人事任命便提上日程。
各镇总兵府、参将府,乃至下属游击府、卫等各级的主官人选,需尽快确定,以便开展后续的部队整编、军官考核与士兵筛选。
魏国公徐达负责此次试点的主要将领提名。
他拿出一份军官考核通过名单,声音沉稳地念出一个个名字与其拟任职务、军衔。
其中既有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的旧部嫡系,也有在北征中表现出色的少壮派军官,还有少数虽然出身旧卫所但能力得到公认的将领。
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势力平衡与利益交换。
会议进入了最激烈的讨论阶段。对于某些职位的人选,委员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有认为某将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有质疑另一人资历尚浅难以服众的。
朱栋仔细聆听着每一位委员的意见,时而发问,时而引导,确保讨论围绕“战功、能力、对新制的理解”这三个核心标准进行,尽可能排除门户之见。
太子朱标则更多地从朝局稳定和各方平衡的角度提出建议。
他温和而坚定地调和着不同意见,确保最终提名的人选既能满足军事需求,也能被朝野各方势力所基本接受。
直到日头偏西,经过反复磋商甚至面红耳赤的争执,一份涵盖中部战区、北部战区主要高级将领(总兵、副总兵、重要参将)主要军官的初步任命方案,终于艰难地确定下来。
“好!”朱栋最后总结,声音虽带疲惫,却透着一丝如释重负,“今日所议定之战区划分、机构设置、部队改编及高级军官提名,乃试点改革之基石。请文吏即刻整理成文,形成《中部、北部战区改制及主官任命案》与《神策军、鹗羽卫新制完善案》。”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此两份文书,需由本王,左都督魏国公、右都督鹗国公,以及曹国公、宋国公、信国公、卫国公四位都督同知,共同签字用印,上报太子殿下与父皇御览。一旦批准,即刻明发中外,雷厉风行!”
徐达、李文忠等人皆肃然应诺。
会议散后,堂内只剩下朱栋与朱标兄弟二人。残阳的余晖透过高窗,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二弟,辛苦了。”朱标看着弟弟眼下的暗影,轻叹一声,“今日方知,这破旧立新,真如逆水行舟,步步维艰。”
朱栋揉了揉眉心,露出一丝苦笑:“大哥,这才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整编、考核、授衔,才是真正触及筋骨的时候,不知会有多少明枪暗箭。”
朱标将手按在弟弟肩上,目光坚定:“无论如何,大哥与你同在。这大明的江山,总要有人去扛,去闯。”
朱栋重重点头,兄弟二人相视无言,却都能感受到对方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念。
傍晚,加盖了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朱红大印和七位核心成员签字的奏疏,连同厚厚的附件,被郑重地送入乾清宫。
帝国军事机器那庞大而笨重的身躯,在洪武十八年的这个春天,终于开始尝试着,按照一张全新的图纸,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