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陈远略显疲惫的脸上。汽车正在驶向晋省长平市,这是他在全国传统文化调研的第六站。副驾驶座位上,放着厚厚一沓资料,最上面的一份是《长平鼓书传承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陈组长,再过二十分钟就到了。陪同的省文旅厅工作人员提醒道。
陈远点点头,目光却停留在窗外掠过的黄土高坡。不知为何,越接近长平,他心中的感应就越发强烈——这里似乎有一个重要的文运节点正在苏醒。
第一节:初识鼓书
长平市的欢迎会上,当地文旅局局长热情地介绍了本地的文化资源,特别提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平鼓书。
我们长平的鼓书,可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说唱艺术。局长不无自豪地说,只是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
当晚,陈远在下榻的酒店里查阅鼓书资料。这种发源于宋金时期的古老曲艺,一人多角,坐唱表演,以鼓板击节,唱腔高亢激昂,曾经在晋东南一带广为流传。但如今,全市能完整表演的艺人不足十人,且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
就在他专注研究时,一阵若有若无的鼓书唱腔突然在耳边响起。那声音苍凉古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而来:
文运兴,鼓书新,古树发芽根连根...
陈远猛地抬头,房间里却空无一人。他立即意识到,这是文运网络在向他传递信息。
第二节:太行喜庄
第二天,在当地文旅局同志的陪同下,陈远来到了这次调研的重点——太行喜庄。这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正在尝试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村口的游客中心,他们见到了赵威——省级非遗传承人,负责景区的运营宣传。
陈组长,欢迎您的到来。赵威四十出头,精明干练,握手时很有力量,我带您看看我们的项目。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赵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这边是我们改造的老院子,现在成了特色民宿;那边是文创集市,售卖本地手工艺品;前面的大戏台,每周都有民俗表演...
陈远一边听,一边暗中运转文昌神力。他惊喜地发现,赵威身上竟然散发着不弱的文运之光,虽然他自己可能并不知晓。
更让陈远惊讶的是,整个古村落的格局,暗合文运流转的规律,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运节点。
第三节:鼓书老人
在村子的最深处,赵威带陈远来到了一处破旧的老宅。
这位是鼓书艺人李青山老人,今年八十多岁了,是咱们长平鼓书最后的传人之一。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坐在院中,手里摩挲着一面磨得发亮的书鼓。见到来人,他只是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说不出的落寞。
李老,文旅局的领导来看您了。赵威提高声音说。
老人这才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领导?来看鼓书的?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听这个?
陈远在老人身旁坐下:李老,您能唱一段给我听听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了鼓板。随着鼓点响起,苍凉的唱腔在院中回荡:
太行山上松柏青,鼓书一曲传古今...
就在老人开唱的瞬间,陈远清晰地看到,一道微弱的文运之光从老人身上升起,与整个村落的文运场产生了共鸣。
第四节:文运节点
当晚,陈远在文昌殿中仔细探查长平市的文运状况。
通过《功德簿》,他看到了一幅令人忧心的图景:长平鼓书的文运之光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转机——喜庄的村落格局,竟然天然适合作为文运节点。而赵威身上的文运潜力,更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就是这里了。陈远下定决心。
他催动神力,开始布设文运节点:
首先,他以李青山老人的鼓书传承为核心,稳固这份濒危的文运火种;
其次,他引导喜庄的村落格局,使其成为文运流转的枢纽;
最后,他在赵威身上种下文运的种子,激发其文化保护的潜能。
做完这一切,陈远明显感觉到,整个长平市的文运场都变得活跃起来。
第五节:灵感迸发
第二天一早,陈远还没起床,就被赵威的电话吵醒了。
陈组长!我有个想法!电话那头的赵威声音激动,我们能不能在喜庄打造一个鼓书传承基地?把李老的鼓书艺术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陈远心中一动,这正是文运节点开始发挥作用的征兆。
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可以修复李老的老宅,建成鼓书传习所;在景区的大戏台定期举办鼓书表演;还可以开发鼓书主题的文创产品...
赵威滔滔不绝地说着,思路清晰,创意频出。陈远能感觉到,这些想法中蕴含着文运的引导。
很好,我支持这个方案。陈远当即表态,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说。
第六节:双线推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远同时在现实和梦境中推进着鼓书保护工作。
在现实中,他帮助赵威申请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协调专家提供专业指导,推动鼓书传承基地的建设。
在文昌殿中,他则通过文运网络,为鼓书保护寻找更多资源:
他引导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发现了长平鼓书的独特价值,主动前来采风研究;
他让一位文创设计师在梦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一系列融合鼓书元素的文创产品;
他甚至通过海外节点,找到了一些流失海外的鼓书珍贵史料。
最让陈远惊喜的是,李青山老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原本有些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还能唱出更多几近失传的唱段。
奇怪了,老人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几天总觉得浑身是劲,连年轻时学的段子都想起来了。
第七节:困境突破
然而,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鼓书传承基地即将揭牌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李青山老人虽然技艺精湛,但听不懂当地方言的游客无法理解唱词内容,表演效果大打折扣。
能不能配上字幕?有人提议。
或者加上翻译?另一个建议。
但都被赵威否定了:那样就失去原汁原味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陈远在梦中获得了一个灵感。第二天,他找到赵威:
我们能不能在保持鼓书原貌的同时,开发一个辅助欣赏系统?比如通过AR技术,在观众手机上实时显示唱词内容和背景介绍?
赵威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既保护了传统,又解决了传播问题!
在陈远的牵线下,很快有科技公司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不久,一套创新的鼓书AR欣赏系统在喜庄景区投入使用,大受游客欢迎。
第八节:新声传扬
三个月后,长平鼓书传承基地正式揭牌。
修复一新的老宅里,李青山老人带着新收的五个徒弟,为来宾表演鼓书。通过AR技术,观众们不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表演,还能实时了解唱词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
太精彩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体验!
赵威向陈远汇报着项目成果:
基地开放一个月来,接待游客超过五万人次;
鼓书表演场场爆满,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百万;
最重要的是,现在有十几个年轻人主动来学习鼓书...
陈远欣慰地看着这一切。通过《功德簿》,他能清晰地看到,长平鼓书的文运之光已经从微弱变得明亮,并且开始向外辐射,影响着更多地方。
第九节:新的起点
临别前夜,陈远再次来到文昌殿。
《功德簿》上,代表长平鼓书的文运节点已经稳固,与周边的其他节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更让他惊喜的是,赵威身上的文运种子已经发芽,开始自发地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
虚实相生,其道大光。陈远若有所悟。
这次长平之行,让他对文运守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要依靠神力在梦中构建网络,也要依靠人们在现实中具体。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文运才能真正地传承发展。
第二天送行时,赵威紧紧握着陈远的手:陈组长,谢谢您!是您让鼓书获得了新生。
陈远摇摇头,是你们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拯救了鼓书。我只是...适逢其会。
汽车驶离长平,陈远翻开下一站的调研资料。他知道,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像长平鼓书这样的文运瑰宝,等待着他去发现、去守护。
文运长河,奔流不息。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条河流永远清澈,永远充满生机。
(未完待续)
-----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科级帝君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