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训练并非总在开阔的操场上进行。随着课程深入,训练内容开始向更复杂、更贴近实战的环境拓展,包括村落巷战、建筑物清除等科目。这类训练,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传统的战术教范对此涉及不深,往往只强调勇敢冲击和火力压制,缺乏精细的协同与技巧。
楚云飞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深知,未来革命战争,尤其是在城镇地区的行动,必然大量涉及近距离战斗。他将脑海中超越时代的cqb(室内近距离战斗)理念,结合这个时代的武器条件(主要使用步枪、手枪、手榴弹),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一套简练实用的战术动作和小组协同规范。
这日,训练科目是“肃清有守敌的独立院落”。教官演示的仍是相对粗放的战术:火力组在院外压制,突击组强行破门,一拥而入,靠人数和勇气解决问题。
轮到楚云飞所在的区队进行演练时,他主动向教官请示,能否尝试一种“新方法”。高教官因之前的“操典之争”对楚云飞印象深刻,虽不以为然,但也想看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便勉强同意了。
楚云飞将本区队一个班分成两个四人小组。他没有急于冲锋,而是命令小组在院墙外分散隐蔽,仔细聆听、观察。他低声道:“记住,屋内作战,空间狭小,反应时间极短。关键在于协同、控制和速度。”
他亲自带领第一小组。接近院门时,他没有直接撞门,而是派一名队员在侧翼警戒,另一名队员准备手榴弹(训练用模拟弹)。他低喝:“闪光、破门、突入!顺序不能乱!” 模拟手榴弹投入院内的瞬间,他猛地踹开虚掩的木门,但并未立刻冲入,而是迅速闪身贴住门框一侧,枪口快速扫过门内视野死角——这是一个简单的“切角”观察动作。
“安全!”他低吼,同时第二队员从他身侧迅速突入,占领另一侧。两人交叉火力覆盖正屋。几乎同时,第二小组也从侧窗突入,清理厢房。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突入、警戒、搜索、清剿,分工明确,动作干脆利落,几乎没有给“敌人”(由其他学员扮演)任何反应时间。短短几十秒,一个假设有五六名守敌的院落便被肃清。
观战的学员们看得目瞪口呆。这与教官教的、以及他们想象中的猛打猛冲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高效的“手术刀”式行动。速度、精准度和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令人叹为观止。
“这……这是什么打法?”有学员喃喃道。
“好快!根本没看清怎么回事,就结束了?”
“看起来好专业……”
连一旁观战的高教官,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讶。他不得不承认,这种打法虽然“古怪”,但效率极高,尤其是在减少己方伤亡方面,优势明显。
演练结束后,高教官沉默半晌,才复杂地看了楚云飞一眼:“楚云飞,你这套……跟谁学的?”
“报告教官!”楚云飞立正回答,“学员结合欧战巷战报道、一些外国军事期刊的零星介绍,以及……一些个人琢磨。认为在复杂环境下,应以小组协同、速度与精准替代单纯的人数与勇气,以求以最小代价达成战术目的。”
他没有提任何超前的概念,而是将来源归结为“欧战经验”和“个人琢磨”,显得合情合理。
高教官哼了一声,没有过多评价,但眼神中的轻视已少了许多。他转向其他学员:“都看到了?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要懂得灵活运用!楚云飞此法,虽有标新立异之嫌,但不失为一种思路!各队下去后,可以借鉴、讨论!”
教官的默认,等于为楚云飞的“新战术”开了绿灯。当晚,许多学员,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注重实战效果的学员,纷纷围到楚云飞身边,好奇地询问细节。陈赓更是兴致勃勃,拉着楚云飞反复推演各种室内遭遇战的情景。胡宗南虽然觉得有些“取巧”,不够“正大光明”,但也承认其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性。
更让楚云飞意外的是,一向以勇猛直率着称的徐向前,在仔细观摩和听楚云飞讲解后,用力一拍大腿:“老楚!你这法子好!咱们红军……呃,革命军将来打城市,肯定用得着!不能光靠硬拼!” 他甚至开始举一反三,设想如何将这种小组渗透战术应用于山地游击战。
楚云飞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心得,从如何利用掩体、交叉火力、手语通信,到如何应对房间、楼梯、走廊等不同场景。他强调的核心是“团队高于个人”、“控制优于混乱”、“智慧胜过蛮力”。这些理念,深深吸引了一批渴望真正掌握杀敌本领、而非仅仅学会队列表演的学员。
不知不觉间,楚云飞身边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他们未必完全理解楚云飞战术思想背后的深层理念,但对其展现出的卓越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心悦诚服。楚云飞,凭借其超越时代的学识和务实的态度,在黄埔一期中,开始建立起一种不同于政治立场、也不同于传统资历的独特影响力——一种基于专业能力与实战效能的威望。
这小小的战术革新,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涟漪正在扩散。楚云飞知道,他要播种的,不仅仅是几种战术动作,更是一种重视效率、珍惜生命、勇于创新的现代军事思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系列之楚云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