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公开演讲视频在行业内传播开来,短短三天,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评论区里,既有基层商户的共鸣,也有行业大佬的点赞,一位知名商业评论家留言:“振山让我们看到,商业的高级形态不是弱肉强食,而是温暖共生。”这份认可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业回响——市商业联合会的邀请函、省级“社区商业创新奖”的提名通知、全国社区商业论坛的 keynote 邀请,接连送到振山的办公桌上。
首个落地的认可,是市商业联合会牵头成立的“社区商业发展委员会”,林墨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委员会的成员涵盖了连锁商超高管、社区商户代表、高校学者,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振山的《商业共生联盟章程》修订为《全市社区商业发展指导规范》。在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惠民优选”的cEo主动提出:“我们愿意将老城区门店作为试点,全面推行振山的社区服务标准,还会把每年利润的1%投入社区公益,这是我们对之前恶性竞争的反思,也是对振山模式的认可。”
省级“社区商业创新奖”的评选现场,振山的案例从两百多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评审团给出的颁奖词写道:“从一家社区超市到跨区域商业联盟,从国内服务到海外侨胞帮扶,振山以‘守心’为根,以‘共生’为脉,重构了社区商业的价值体系,为本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领奖台上,林墨没有独自占据荣誉,而是拉上了刘胖子、赵天磊和老方一起合影,“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扎根社区的商户,属于每一位信任振山的街坊。”
全国社区商业论坛上,林墨的 keynote 演讲成为全场焦点。她带去的不仅是振山的案例,还有《社区商业共生模式白皮书》,这份由振山团队联合高校学者共同撰写的白皮书,详细拆解了联盟组建、供应链整合、社区服务落地的全流程,甚至附上了成本核算表和风险应对方案。论坛结束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二十多个城市的代表,当场与振山签订了“模式输出合作协议”,邀请振山团队前往当地指导社区商业建设。
行业尊重更体现在实际的合作姿态上。之前对振山态度强硬的供货商们,如今主动找上门,提出“零账期供货”“定制化生产”的合作方案;国内知名的冷链物流企业,愿意以低于市场30%的价格,为振山的供应链联盟提供服务;就连之前被“惠民优选”挖走的两名门店主管,也主动申请回归,他们在给林墨的信中写道:“在外打拼才明白,振山的‘人情味’不是管理手段,是能让人安心做事的根基。”
最让林墨动容的认可,来自基层商户群体。邻市的三十多位社区商户自发组成“学习团”,专程来老城区考察振山模式。他们跟着赵天磊体验配送服务,跟着刘胖子走访供应链基地,跟着老方学习会员管理,临走时,一位开杂货店的老板紧紧握住林墨的手:“以前我们总被大超市压得抬不起头,以为只能等着倒闭,现在看到振山的模式,才知道小商户也能抱团活下去、活得好。”三个月后,邻市的首个“社区商业共生联盟”正式成立,他们特意邀请林墨去揭牌,联盟的标识就是一棵简化的老槐树。
振山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学术领域。市内的财经大学与振山共建了“社区商业研究中心”,将振山的案例纳入mbA课程,林墨被聘为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们讲课。第一次上课时,有学生问:“林总,您认为商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林墨没有讲复杂的理论,而是拿出外公的账本:“关键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账本上的每一笔赊账,都是信任;门店里的每一次微笑,都是连接;联盟里的每一次互助,都是共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商业最坚实的根基。”
海外侨胞群体的反馈,让这份认可跨越了国界。东南亚矿区的侨胞合作组,通过振山的渠道将矿石和老手艺商品销往国内,一年就实现了收入翻倍。侨胞们特意制作了一块“心系侨胞”的牌匾,由陈阿福亲自带回国内送到振山。牌匾上刻着一行小字:“他乡有振山,便知不是客”。在海外侨胞商会的年会上,振山被授予“侨胞服务杰出贡献奖”,林墨通过视频连线领奖时,看到屏幕里矿区的槐树苗已经长得枝繁叶茂,眼眶瞬间湿润了。
获得行业认可后,振山没有停下脚步。林墨牵头启动了“社区商业人才计划”,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社区商业管理”专业,为联盟培养专业人才;苏哲主导开发的“社区商业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联盟商户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赵天磊的社区服务部,拓展了“适老化改造”“青少年社会实践”等新服务,让振山的温暖延伸到更多群体。
年底的老城区总结会上,周铁根拿着一份沉甸甸的“振山成绩单”:连锁门店发展到12家,商业联盟覆盖商户200多家,海外侨胞服务点3个,带动就业1000多人,帮助12位老手艺人流向海外市场。林墨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围过来的街坊和团队成员,心里格外踏实。她知道,行业的认可与尊重,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开始。振山的“守心共生”之路,会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明白,商业不止有利益,更有温度;不止有竞争,更有共赢。而这棵扎根在老城区的老槐树,终将枝繁叶茂,为更多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外公的神秘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