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要原因是张载认为王安石的措施太急了,过于激进了~←_←
结果不久之后王安石担任宰相,张载就被调离了京城,派往浙东明州审理贪污案。
而等到张载办完案子回到朝廷,新旧两党也已经因为变法措施撕破了脸皮,旧党代表人都被贬出了京城。
其中就包括张载的弟弟张戬,看到此种局面,张载选择了辞官,返回了横渠教学。
虽说张载没有了权力和舞台,但也无法阻止他践行自己的变法理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
“纵不能行知天下,犹可验之一乡。”(即使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某种理想或计划,也可以在某个地方进行验证和实践。)
辞官后,张载用多年的俸禄在横渠买了一百多亩地,他把土地分成九块,按照?《周礼》周划成井田,自己留最中间的那块,其他8块分别没有土地的饥民耕种。
他看着淳朴的乡民,乐在其中~
而他仍然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可反观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隐居江宁,再也不问朝政。
所以说,看待一个人是否伟大,不仅要看他得意的时候在做什么,更要看他失意的时候做什么。
然而,张载留给世人最着名的东西,莫过于他的四句格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在思索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张载经过半生思索,他用以上四句话告诉了大家。
这二十二个字,言简意赅。
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都想写出一段超过这一段话的文字,可惜都没成功。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不管是大儒、国家领导,还是大学校长,在他们的发言稿上总会出现横渠四句,这段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万世的座右铭。
公元1077年,57岁的张载被人推荐再次回京任职,此时他正患肺病,但他又不愿错过施展政治理想的机会,便带病入京。
但最终因政见不合,不久后,便辞官回乡。
在路过临潼时大雪纷飞,张载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沐浴更衣,坦然面对死亡。
在第二天早晨,大雪依旧,只是,世间少了一位大思想家。
然而,恍惚间,人们发现,张载似乎并未死去,在张载去世约200年后,一个年轻人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写下了张载的22字格言。
当年,他高中状元,后来,他积极抗元,血洒刑场,成为了南宋最后的脊梁。
在张载去世约700多年后,一位中年男人奉命南下,在虎门燃起熊熊烈火,他用自己的决心,践行了什么是横渠四句。
虽然朝廷无能,但他依旧高大。
横渠四句对我的冲击也很大,我也想说点什么:
今朝困局,令人忧叹,公信力如坠崖间,民众疑虑丛生,往昔信任难觅影踪。
食安之患,恰是阴霾蔽日,毒食劣品,苍生健康受胁,每饭皆恐遭其殃,众人于尘世,焦虑为裳,迷茫做幕,身心俱疲,仿佛扁舟失楫,在风雨中飘摇无依。
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箴言,如洪钟醒世。
若各方合力,以横渠四句为圭臬,或可谱盛世华章,共赴大同之境。”
视频结束
天幕下的老祖宗们纷纷觉得这真是个大才!
能写出这四句话的人,若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那比之前面王阳明那样的半圣人好像也不为过。
还不等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怎么讨论呢?
七玥这边就开启了下一个视频。
“嘿,今天咱来聊聊北宋时期超有个性的思想家张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横渠先生”!
说起横渠四句,大家都知道吧~→_→
是不是非常的震撼人心?(●.●)”
“对,对对,我当然知道,我现在可知道了。”
七玥内心疯狂点头。^_^
@—@
“张载,字子厚,本是河南开封人,后来家搬到了陕西眉县横渠镇,从此就跟这地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家也都亲切地称他“横渠先生”。
他可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和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厉害得很呢!”
“啊,这倒是第一次听说~(☆_☆)北宋的名人可真是太多了。”
七玥吐槽。o(n_n)o~~
“而且啊,他还是程颢、程颐的表叔,这亲戚关系在学术圈里也算是很有特色啦。”
“不是,表叔,这个是认真的吗?小编没有瞎说吧?”
七玥质疑,毕竟之前那个视频可没提过这茬。
“张载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个“狠角色”,本来还想着提刀上马去战场上大干一场。
不过呢,范仲淹一瞧见他,就语重心长地劝他:“
年轻人,咱还是多读点书吧!”
得嘞,张载一听,立马就开始发奋图强,一头扎进书堆里。
这一读可不得了,他不仅读出了“学问”,还读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张载这人特别爱讲学,在横渠那旮旯里收了好多学生,认认真真地传道授业解惑,成了关中士人的宗师。
他穿着旧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整天就琢磨那些高深的道理。
有时候半夜突然来了灵感,“蹭”地一下就从床上爬起来,赶紧把想法记下来,生怕一眨眼就给忘了。
他有句名言特别牛,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
这四句话那可真是言简意赅,把他的远大抱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历代都有人传颂,到现在还是好多读书人的座右铭呢。
连曾国藩都把他奉为圣人,在《圣哲画像记》里给他留了个重要位置。
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张载已经57岁了。
他的兄弟张戬去世,他伤心坏了。
结果做了个怪梦后,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地写《正蒙》这本书,有时候能从晚上一直坐到天亮。
估计他心里想着:
“我得抓紧时间,为这天下和万世留下点东西!”
可惜啊,这么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大儒,最后还是离开了我们。
不过他留下的思想和着作,就像一盏明灯,一直照亮着后人前进的道路。
怎么样,张载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嗯~( ̄~ ̄)这就完了?还挺短的t^t
虽然没有前面那个介绍的详细,但现代化的语句还是更让人喜欢。
起码七玥认为是这样的,至于古代的老祖宗们有没有这么想就不知道了。←_←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