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坳的实用主义发明风潮持续了半年后,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新来的县令夫人。
这位从江南水乡嫁来的夫人第一次巡视刘家坳,就被满村的“实用发明”惊呆了。望着那些棱角分明、毫无装饰的器械,她委婉地评价:“倒是……颇为质朴。”
王石头还乐呵呵地介绍:“夫人您看这个自动打包机,一次能打三十斤干菇!”
县令夫人看着那个灰扑扑的铁木疙瘩,勉强微笑:“甚好,甚好。”
等她看到铁蛋爷爷的“母子纺车”,终于忍不住了:“这纺车若是漆成暖色,再雕些花纹,孩子们定会更喜欢在旁边玩耍。”
铁蛋爷爷不以为然:“纺车要什么花纹?能纺线就行!”
县令夫人也不争辩,次日派人送来一架江南风格的纺车。车身上绘着喜鹊登梅,梭子上刻着缠枝莲纹,连踏板都做成祥云形状。
这下可把全村人看傻了。
小翠摸着光滑的漆面:“原来纺车也能这么好看……”
狗娃盯着精美的雕花:“这哪是工具,简直是艺术品!”
连最固执的铁蛋爷爷都围着纺车转了三圈,嘟囔着:“花里胡哨……不过确实顺眼。”
县令夫人趁热打铁,在发明角开了个“美塾”,第一堂课就震住了这群土生土长的发明家。
“诸位可知,为何江南的油纸伞要绘山水?不仅为好看,更是让撑伞人如在画中。”
“为何要将纺车漆成暖色?因女子终日对纺车,暖色令人心境愉悦。”
“为何工具要雕花纹?防滑之余,更添生活意趣。”
王石头举手发问:“可咱们的自动打包机加上花纹,也不能包得更快啊!”
县令夫人轻笑:“但它能让用的人心情更好,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效率?”
这番话在发明界引发了大地震。
铁蛋爷爷第一个叛变。他给新做的纺车漆上暖黄色,在支架上雕了简单的缠枝纹。没想到来订纺车的人翻了一倍,都说“看着就欢喜”。
赵木匠试着给工具箱画上竹纹,结果邻村的木匠非要加钱买这个“特别版”。
最夸张的是王石头。他给自动打包机加了两个俏皮的猫头鹰雕刻,打包时猫头鹰的眼睛还会转动。现在这台机器成了集市上最受欢迎的展品,连小孩都围着看。
但美学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狗娃给水车画彩绘,一场大雨后颜料糊成一片。
小翠给织布机系流苏,结果流苏被卷进织机。
铁蛋爷爷尝试雕花时手抖,把喜鹊雕成了胖母鸡。
县令夫人见状,亲自下场指导:
“彩绘要上桐油防水的。”
“流苏要系在不会转动的地方。”
“雕花初学要从简单的兰草开始。”
她还从江南请来老匠人,教授大漆工艺、雕刻技巧。刘家坳的发明家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生漆要过滤七遍才能用,刻刀有十八种不同形制,颜料分矿物色和植物色……
三个月后,刘家坳的发明全面升级:
王石头的自动打包机披上了吉祥云纹的外衣,铁蛋爷爷的纺车绘着岁寒三友,赵木匠的工具箱刻着渔樵耕读。连最普通的锄头柄上都有了竹节纹,既防滑又美观。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美丽发明”反而更实用了:
雕花工具把手感更舒适,上漆的器械更耐用,有纹饰的农具在田间更容易辨认。
现在刘家坳的发明在外供不应求。邻县人特意跑来,就为买一个“画着山水的纺车”。县令夫人得意地对县令说:“妾身这也算是造福一方了。”
只有王石头还在纠结:“远洋哥,你说我在自动打包机上装个会唱歌的装置怎么样?”
刘远洋赶紧按住他的手:“求你了,让机器安静地打包吧!”
不过看着村里这些既实用又美观的发明,刘远洋忽然觉得,也许生活的真谛,就是在柴米油盐中也不忘诗情画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