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坳的发明事业传到了第三代,却在这年秋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代沟危机”。
最先爆发冲突的是王家。王小石的儿子王小小石,这个在县学读书的十六岁少年,暑假回家看到父亲的工坊,竟然说:“爹,这些老古董该淘汰了!”
王石头气得抄起扫帚:“小兔崽子!你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你敢说是老古董?”
同样的情况在铁家更严重。铁小蛋的儿子铁小小蛋从府城学堂回来,拿着本《西洋机械图说》,非要改造祖传的织机:“爷爷,西洋的纺织机比咱们的先进多了!”
铁蛋爷爷把烟斗往桌上一磕:“洋人的东西就那么香?”
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赵家。赵木匠的孙子赵小木,居然要把祖传的木匠铺改成“机械加工坊”,说要引进西洋的车床。
“你敢!”赵木匠举起拐杖,“这是我赵家五代人的心血!”
刘远洋发现,夜校里年轻一代最爱讨论的是西洋机械、代数几何,对传统手艺嗤之以鼻。而老匠人们则死死抱着祖传技艺,把任何变革都视为背叛。
转机出现在八月十五。王小小石偷偷把父亲的自动打包机拆了,装上自己设计的齿轮组。结果机器失控,把满屋子的干菇喷得到处都是。
王石头看着狼藉的工坊,突然老泪纵横:“我十六岁就做出第一台打包机,你十六岁就会拆家了!”
王小小石愣住了。他从未见过父亲流泪。
就在这时,县令送来急件:府衙要定制一批既要保留传统特色,又要融入新式工艺的贡品。
老匠人们傻眼了——他们不懂新工艺。
年轻人们也犯难——他们不了解传统。
刘远洋趁机把两边召集到一起:“既然各有所长,何不取长补短?”
于是出现了奇特的组合:
王石头父子合作改进打包机。父亲传授经验:“这个地方要留余量,木材会热胀冷缩。”儿子运用新知识:“爹,如果用这个齿轮比,能省力三成。”
铁蛋爷爷和孙子共同设计新织机。爷爷演示传统技法:“这个梭道要磨成流线型。”孙子提议:“爷爷,如果加个轴承,会更顺滑。”
最精彩的是赵家祖孙。爷爷手把手教孙子认木性:“紫檀硬,黄杨韧,楠木最养手。”孙子则给爷爷讲解机械原理:“爷爷,用这个夹具,开榫能精准十倍。”
在碰撞中,奇迹发生了:
王家的新打包机,既保留了传统的稳固结构,又加入了高效的传动装置,效率翻倍。
铁家的新织机,沿用古法榫卯,却装上了精钢轴承,织出的布匹更加均匀细密。
赵家的木工坊,传统手艺与西洋工具完美结合,做出的家具既古朴典雅,又精准耐用。
年轻人们发现,传统里蕴含着智慧的结晶;老匠人们意识到,创新能让手艺焕发新生。
现在刘家坳的传承方式彻底改变:
早晨,孙子教爷爷用游标卡尺;下午,爷爷教孙子辨木纹走向;晚上,祖孙一起研讨改进方案。
铁蛋爷爷乐得合不拢嘴:“我孙子现在比我强,连洋文书都看得懂!”
王石头更是逢人就夸:“我家小小石前天用西洋算法,把水车效率提高了两成!”
只有赵小木还有“烦恼”:“爷爷,您能别在我调试车床时,突然拿出祖传的墨斗吗?”
望着其乐融融的发明角,刘远洋深感欣慰。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新旧交融中,让手艺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不过当王小小石提出要用蒸汽机驱动织布机时,老匠人们还是一致表示:“这个……还是慢慢来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