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科举新策,人才之争
帝国在军事上屡屡受挫,黑山坳的钢铁洪流日夜不息,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北方的夜空;北境棱堡的火炮轰鸣震彻边关,朝廷的铁骑望而却步,再不敢轻言北伐。然而,权臣们并未真正认输。他们深知,真正的征服,不在疆场,而在人心;不在刀剑,而在笔墨之间。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拉开帷幕——“人才战争”,一场意图从根子上瓦解北境统治合法性的战略围剿,一场关乎未来百年国运的文明对决。
朝廷以“天子恩典”之名,颁布特旨,加开“恩科”,专为北境士子设榜。诏书以金漆书写,快马传檄北方六郡:“凡北境读书人,无论出身,只要南下应试,既往不咎,且优先录用,授官从优,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者可直通三品。”更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天子亲试”等传统话语,唤醒士人对“正统功名”的执念与向往,甚至许诺“南归者,赐宅京师,配田百亩,子孙可世袭”。
一时间,舆论如潮。北境各郡的书院、私塾、义学中,人心浮动,暗流汹涌。
“朝廷开科取士,乃是正途。在这北境,我等虽受优待,却终非‘正统’,难入史册,死后无名。” “林帅虽重才,可终究是‘割据之主’,名不正,言不顺,何以服天下?何以载入正史?” “若能入朝为官,光宗耀祖,何苦困守荒北,与铁匠、农夫为伍,终老于边陲?”
私下议论者众,动摇者亦不在少数。更有南方清流讥讽:“北境无文脉,唯有铁与火,岂能容得下圣贤书?不过是一群粗鄙武夫,妄图以力压理,逆天而行。” 甚至有儒生作《北境无道赋》,传唱江南,斥其“弃经离道,崇技贱文”。
林烨端坐于统帅府,手中捧着一封密报,眉头紧锁。他面前的地图上,红线标注着南方各州的士子流动轨迹——已有数百名北境学子悄然南下,意图应试。更有细作回报,南方士人组织“正统文会”,以“卫道”为名,鼓动北境士子“弃暗投明”。
他深知,这不仅是科举之争,更是意识形态的争夺,是未来百年国运的主导权。若任由士子南流,北境将失去精神支柱,纵有千军万马,终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们想用八股文,锁住天下人的头脑。”林烨将诏书掷于案上,声音冷峻如铁,“那我便用新学,打开万民之眼!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什么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北境,开科取士!但考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新学”!
“北境新科”正式设立,分为三级,层层筛选,唯实学是举,唯能力为尊:
初试:通识之考——基础能力的试金石
算术(含代数、几何、实用测量,题型如:铁路坡度计算、粮仓容积测算、军粮配给分配、税收比例推演)
格物基础(涵盖力学、光学、电学常识,以实验题为主,如:解释滑轮组原理、绘制简单电路图、分析杠杆平衡、解释蒸汽机工作原理)
北境律法(考察对土地法、工坊条例、移民政策、劳动保护法、婚姻法的理解,强调“法为民用”,题型多为案例分析)
策论(题目直指现实,如:《论铁路之于北境发展》《如何治理新附之民》《星火港未来十年规划》《如何应对草原部落迁徙潮》《论教育普及对国力之影响》)
复试:实务之验——能力为王的战场
由铁道司、工坊司、军政司、农政司、水师营、邮政司等主官亲自主持面试
考察实际能力:如现场绘制简易桥梁结构图、分析某地粮产数据并提出增产方案、模拟处理民变、设计灌溉系统或码头装卸流程、制定邮路规划
重在“能做事”,而非“会背书”,不看文采,只看实效,不重出身,只重能力
殿试:战略之问——思想与格局的巅峰对决
林烨亲自主持,问以“天下大势”“北境未来”“海陆并进之策”“如何与帝国周旋”“文明之别在何处”“科技与道德之关系”
答对者,授“参谋”“参议”之职,直接进入决策层,参与军政要务
优秀者,可获“北境功勋勋章”,名载《北境英杰录》,并可获封“功勋田”百亩,子孙世袭
林烨登高一呼,宣告天下,声震四野:
此言一出,如惊雷炸响,震动天下。
更令人震撼的是,林烨随即颁布《北境功勋田与教育令》,彻底重构社会上升通道,开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社会革命:
凡在北境各级“义学”毕业,并通过考核者,可直接授予“士官”衔,享受军功待遇,可参与地方治理,“士官”非武职,而是“新士人”阶层的起点;
授田三十亩,可分家属,可传子孙,土地与功勋绑定,形成“新士绅”阶层,取代旧地主;
成绩优异者,保送格物院、军政学院、水师学堂、铁路专科学堂、农政学院深造,费用全免,每月另发津贴,“寒门子弟,亦可登天”;
毕业后,按才分配,可任工坊总管、铁路监工、地方典史、舰队参谋、农政督办、邮务总长;
女子亦可入学、应试、授田、任职,唯才是举,不分男女,“女子学堂”同步设立,女医、女工、女吏、女工程师辈出;
设立“寒门助学金”,由工坊利润与铁路营收支持,确保贫家子弟不因贫失学;
“义学”免费开放,教材由政府统一印制,甚至为盲人学子刻制“盲文算术本”,体现“教育平权”之理念。
——这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
千年以来,门阀垄断仕途,科举沦为八股牢笼,寒门子弟难以上进。而今,北境以“新学”为刀,以“功勋”为梯,以“土地”为基,为天下苦读无门、怀才不遇者,劈开了一条康庄大道。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南方失意文人,科举屡试不第者,纷纷收拾行囊,偷渡北上。有老儒生泪流满面:“吾读三十年书,不如北境一纸考卷!终得见‘学以致用’之日!” 民间工匠、铁匠、木匠、船工、画师、测绘师,也踊跃报名。他们虽不善诗文,却精通机械、结构、材料、绘图,正是新科所需之才。一名铁匠提交的“改良风箱设计图”,直接被工坊司采纳,量产用于炼钢炉。 甚至部分低层军官、边军士卒、驿站驿丞,也前来应试,只为争取一个“由武入文”“由吏入仕”的机会。
北境,成了“寒门之光”,成了“实干者”的圣地,成了“新文明”的试验田。
林烨并未止步。他下令:
在各郡设立“新学书院”,免费教授算术、格物、律法、地理、基础医学、机械制图,课程每周更新,教材由格物院统一编撰;
编撰《北境实用百科全书》(共十二册),作为教材,取代四书五经的垄断地位,内容涵盖农业技术、机械原理、航海知识、公共卫生、法律常识、能源利用;
设立“发明奖励制”:凡有技术革新、工艺改进者,可直接破格录用,授田封爵,甚至可获“北境科技勋章”,一名少年发明“自动灌溉水车”,被授予“九品技官”衔;
成立“士子监察团”,由新科士官组成,监督地方吏治,防止腐败,赋予其“直奏权”,可越级上报,成为“民权监督”的雏形;
推出“人才北引计划”:派使者潜入南方,秘密联络失意文人、工匠、医生、教师、印刷工、钟表匠,许以高薪与授田,“一人北上,全家安置,子女免费入学”;
设立“北境学政司”,统筹教育、科举、科研,成为未来“文官体系”的核心机构。
——这不仅是科举改革,更是文明的重塑。
帝国朝堂上,宰相拍案而起:“林烨此举,是要废我千年文脉,立其异端!此乃大逆不道,乱臣贼子之行!” 可无人回应。因为连他们自己也清楚——旧的科举,已无法应对铁与火的时代。 朝廷的翰林院中,仍有人在研究“周礼”“仪制”,而北境的格物院里,蒸汽机已在试运行,电报线路正在铺设。
而北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知识从庙堂解放,推向田野、工坊、军营与海疆,让学问落地,让思想生根,让人才发光。
——不是所有的科举,都为了做官。
——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只为功名。
——北境的新科,考的不是文章,
——而是未来。
——当八股的钟声在南方渐渐沉寂,
——北境的算盘声、测量尺的滑动声、格物实验的爆鸣声、印刷机的轰鸣声,
——正汇成一首属于新时代的交响。
——人才之争,已见分晓。
——未来之国,正在成形。
——而林烨,已为天下,
——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的门。
——这扇门后,是寒门的希望,是实干的荣光,
——是属于千万普通人的,
——新世界。
——而旧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新的文明,已在北境的风雪中,
——破土而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