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海陆联动,奇袭粮道
就在北境各项事业如春潮奔涌、百废俱兴之际,帝国的报复,终于来了。
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海上——那片曾被北境视为天堑、如今却被林烨视为命脉的蓝色疆域。帝国朝廷震怒于北境的日益坐大,尤其震惊于其“私建军港、打造战船、勾结海外”的“大逆之行”,遂命东海舰队派出精锐分队,意图一举摧毁北境的海上根基,断其外联之脉,挫其崛起之势。
一支由二十艘战船组成的帝国水师分队,自南方大港启航,沿东海北上巡防。旗舰“镇海号”为三层楼船,高大雄伟,装备重炮十二门,是帝国水师的骄傲。他们本以为此行不过是震慑边陲、耀武扬威,却在浓雾散尽的黎明时分,发现了隐藏于群山环抱之中的星火港——那座依山而建、临海而立、形如利刃直插东海的新生港口。
港口内,数艘“海狼营”改装战船正静静停泊。这些战船原为商船改造,船体漆黑如墨,甲板上架设着旋转炮台,船首装有撞角,炮口隐现,如蛰伏的猛兽,静待猎物。
“是北境的巢穴!私造战船,图谋不轨,形同谋逆!”水师将领——参将刘崇岳立于舰首,望远镜中映出港口全貌,脸色骤变,怒吼道:“传令!全军列阵,炮火覆盖,焚港毁船,鸡犬不留!”
战鼓雷动,号角长鸣。帝国战船迅速展开“雁形阵”,炮口齐齐指向港口。星火港尚未完全竣工,防御工事简陋,守军不足五百,火炮仅数门,形势危如累卵。
然而,海狼营统领郑沧澜,却临危不乱,神色如铁。
他立于西岸炮台的制高点,手持自制望远镜,冷静观察敌舰动向。他深知:己方船只小、火力弱,若正面硬拼,必败无疑。但星火港有一大天然优势——主航道狭窄,仅容两艘大船并行,且暗礁密布,潮流复杂,大船难以回旋。更关键的是,港口两侧山体已依林烨设计,初步建成岸防炮台,装备两门“雷公炮”与四门“飞雷炮”,虽数量不多,却扼守咽喉,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沉船堵口!点燃烽火!全军进入战备状态!”郑沧澜一声令下,守军迅速行动。两艘旧商船被凿沉于主航道,形成天然屏障;烽火台火光冲天,三堆狼烟直冲云霄,向内陆传递求援信号。
与此同时,三艘快船如离弦之箭,冲破敌舰封锁,劈波斩浪,向黑山坳方向疾驰而去——求援!
黑山坳,格物院。
林烨正站在蒸汽机图纸前,思索如何将动力系统应用于战船推进,实现“蒸汽铁甲舰”的构想。突然,急报传来:“星火港遭帝国水师突袭,郑沧澜求援!敌舰二十艘,已开始炮击,守军危在旦夕!”
他猛地抬头,眼中精光爆闪,嘴角竟浮起一丝冷峻的笑意:“终于来了……而且,来得正是时候。”
他大步走向沙盘,手指划过从黑山坳到星火港的地形线,沉声道:“帝国以为我们只擅陆战,以为我们无力守海。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早已在等待这一刻。”
他转身,声音如铁,字字千钧:“传令!萧锐的风骑营,即刻整装,携带拆卸的飞雷炮三门,火药三百斤,箭矢五千支,轻装急行,驰援星星峡!”
“赵铁柱率惊雷营一部,携带重炮两门,步兵五百,沿官道推进,与风骑营形成夹击之势!”
“同时,电报星火港:坚守十二时辰,援军必至!”
命令下达,黑山坳瞬间沸腾。
风骑营将士翻身上马,战马嘶鸣,铁蹄踏碎晨霜。他们携带拆解的飞雷炮,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山道。萧锐一马当先,披风猎猎,眼中战意如火:“兄弟们,这次不是打土匪,不是剿山贼——是打帝国水师!让天下看看,北境的骑兵,也能踏浪杀敌!”
赵铁柱则率重装部队,推着炮车,在崎岖山路上强行推进。他一边指挥一边怒吼:“快!再快!星火港若失,北境将再无出海口!林帅说了——‘海,是我们的未来!’”
星火港战场。
帝国水师已发起两轮炮击,岸防工事多处受损,东侧炮台被炸塌一角,两名炮手阵亡。但雷公炮仍顽强还击。一枚炮弹击中敌舰“巡波号”侧舷,引发大火,敌军阵型稍乱。
郑沧澜站在高处,手持望远镜,冷静指挥:“飞雷炮瞄准旗舰,三发齐射!其余火炮压制登陆部队!”
就在此时,远方山脊线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雷。
“是骑兵!是我们的骑兵!”守军欢呼。
萧锐的风骑营,仅用十一个时辰,强行军一百八十里,穿越险峻山道,抵达星星峡制高点。他们未作休整,立即组装飞雷炮,架设炮位。
“目标——帝国登陆部队侧翼!”萧锐拔刀高呼,“放!”
三门飞雷炮轰然怒吼,炮弹划破长空,精准落入敌军登陆点。爆炸声中,帝国士兵阵型大乱,尚未展开的攻城器械被尽数摧毁,登陆艇倾覆数艘。
“什么?北境骑兵竟从山后杀来?”帝国将领刘崇岳大惊失色,“他们怎可能如此之快?这山路,连步兵都难行,骑兵竟能奔袭至此?”
未等反应,赵铁柱的惊雷营也已抵达海岸线,就地布防,以岸防炮台为掩护,用飞雷炮轰击靠近岸边的敌舰。炮火精准,数艘战船中弹起火,被迫后撤。
海陆夹击,形势逆转。
郑沧澜见时机已至,猛然挥下战旗:“出港!近战火攻!”
海狼营战船如黑鲨出海,利用小船灵活的优势,贴向帝国大船。水手们投掷火药桶,点燃火箭,一时间海面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一艘帝国战舰因火药舱被引燃,轰然爆炸,碎片四溅,海面被染成赤红。
“撤!快撤!”刘崇岳惊恐下令。二十艘战船仓皇后撤,狼狈不堪。
此战,帝国水师损失战船五艘(含旗舰“镇海号”重伤),重伤七艘,伤亡八百余,被迫撤回南方港口。而北境守军伤亡不足百人,星火港完好无损。
此战首次实现陆上机动部队与海上舰队的协同作战,开创北境“立体防御”新纪元。
风骑营的快速驰援,证明了骑兵可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支援沿海战场,极大拓展作战半径。
“星火-黑山坳-星星峡”应急响应体系正式建立,成为北境战略防御的基石。
港口虽小,却是北境通往东海、连接外域的唯一出海口,未来将承担贸易、航运、军备运输重任。
此战后,林烨下令:加速建设星火港,扩建码头,增设炮台,修建船坞,设立“海军学堂”,将其打造为“北境第一海防要塞”。
飞雷炮在远距离精准打击中表现优异,尤其适合山地与海岸防御,被将士们称为“山神之眼”。
雷公炮的威力震慑敌军,一炮可击穿三层船板,被尊为“海神之怒”。
郑沧澜以少胜多,战术灵活,被林烨擢升为“海军提督”,统管北境所有水上力量。
海狼营将扩编为“北境水师”,开始设计与建造更先进的蒸汽动力战舰,代号“铁鲨计划”。
帝国原以为北境“只知守土,不识海权”,此次惨败使其震惊,南方朝堂震动,主战派势力受挫。
有大臣上奏:“北境已非昔日蛮夷,其机巧、兵法、协同,皆不可轻视,宜暂避锋芒,修内政,待时而动。”
林烨战后召集诸将,提出:“帝国靠海运输送粮草,供养边军。若我们能以海狼营袭扰其粮道,断其补给,南方必乱。”
“海陆联动,奇袭粮道”战略正式立项,由郑沧澜制定详细方案,风骑营与惊雷营提供陆上接应,目标:切断帝国东海补给线,逼其议和。
此战催生“移动炮兵支援系统”:将飞雷炮拆解,由骑兵携带,快速部署。
格物院开始研发“海岸观测镜”与“信号旗语系统”,提升海陆通讯效率。
林烨下令:研发“水雷”与“鱼雷”,用于港口防御与海上突袭。
星火港大捷的消息传回,北境百姓奔走相告:“我们也能打水战了!”
林烨下令:全境放假三日,设宴犒军,并在星火港立“海陆英烈碑”,铭刻阵亡将士之名。
民间开始传唱《星火战歌》:“铁骑踏浪来,飞雷破云开,北境男儿志,不教海寇来!”
【尾语】
星火港的烽火,不只是抵御了侵略, 它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北境的海洋之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